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日本鰻鱺(學名:Anguilla japonica,俗名白鱔、青鱔、鰻魚、白鰻)為鰻鱺屬的一種魚類,由於過度捕撈,日本鰻鱺數量極速減少,2014年時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評估為瀕危物種。

日本鰻鱺屬於降海洄游[1]性的淡水魚,在海中孵化後,游到河川成長,成熟後再回到海中產卵,並結束一生。

目錄

特徵

本魚體延長呈圓柱形,頭部呈錐型,但尾部則稍側扁,鱗片細小,背鰭臀鰭均與尾鰭相連。胸鰭位於鰓蓋後方,略呈圓形。魚體背部深灰綠或黑色,腹部白色,無任何斑紋,體表無任何花紋。體長成年體長可達40至90厘米,目前體型最大的日本鰻鱺長達240厘米。

生活習性

日本鰻鱺的產卵海域,位於太平洋馬里亞納島的西側。卵孵化後,會經過「柳葉鰻[2]」這個特殊的階段,體高逐漸增加,成為柳葉的形狀,用漂流的方式在海中移動。之後,漸漸變成流線型、透明的玻璃鰻,脫離海流並接觸陸地,順着潮汐進入河口,整個過程約歷時半年。

進入河川後,日本鰻鱺逐漸成長,體表光滑沒有花紋、具有黏液,體長可以長到70公分。日本鰻鱺棲息在河川深潭或河口,具有背光性,會在岩石遮蔽處或泥沙草叢處築巢。夜間才會出來覓食,以小型魚蝦、貝類為主食。

當日本鰻鱺達到成熟時,便會轉變型態準備降海產卵。此時牠的消化道萎縮、停止進食,體色轉成銀色,眼睛增大,胸鰭變黑增寬。而日本鰻鱺降海要花半年、橫越約5000公里的距離[3],回到太平洋產卵後死亡,在河流中生活6至8年後,在大洋深處產卵。

分布

本魚分布於馬來半島朝鮮半島日本台灣蘭嶼綠島)、中國大陸沿海(四川境內的長江幹流[4]金沙江岷江涪江嘉陵江沱江渠江等水系)以及菲律賓群島等地的淡水溪流中。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日本長崎

生存現狀

2017年特有生物保育中心公布的「台灣淡水魚類紅皮書目錄」名單中,俗稱白鰻的「日本鰻鱺」被列在極度瀕危(CR)等級。日本鰻鱺是台灣重要的經濟養殖魚類,曾經創造年產量60000噸、外銷額100億台幣的驚人成績。然而,隨着人類大量捕撈與壞境破壞,加上繁殖技術尚未成熟,日本鰻鱺的數量正急速下降[5]

更嚴重的是,即使台、日、韓各國為保護國內鰻魚資源,皆已立法禁止鰻苗出口,但因為日本需求量大、收購價格高,台灣漁民寧願冒着風險,將近7成捕獲的日本鰻鱺鰻苗走私到日本[6],導致台灣日本鰻鱺資源持續減少。

視頻

日本鰻鱺 相關視頻

日本鰻鱺
開水今日推薦:日本鰻鱺,俗名白鱔、青鱔、鰻魚、白鰻
如何區分鰻魚和鱔魚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