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蘊華
人物簡介
1960年坐科學習單弦藝術,從師譚派單弦創始人譚風元先生,經過多年的系統學習,得到了譚派藝術的真傳,藝術功底紮實,掌握了大、小岔曲和牌子曲十餘段,演唱了上百段膾炙人口的單弦作品。
多年的深造為她打下了良好的基礎。1965年畢業以後,又從師三弦職手轉德福先生繼續深造,同時又得到了單弦名家趙玉明女士的指點,使她的單弦藝術造詣又登上了一個新的高峰。
張蘊華的單弦演唱藝術,颱風瀟麗大方,演唱韻味醇厚、,表演賦予激情,擅於刻書各種人物;而且,特別是在打八角鼓方面,更具有自己的獨到之處。經過多年的藝術實踐和潛心鑽研,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演唱和表演風格。
感情生活
俄國人的鼻子、美國人的臉、日本人的身材、印度人的眼,這就是著名笑星李金斗。作為笑星,雖然很多老百姓都認識他,但關於李金斗的新聞卻很少。可是一年年初一則「李金斗遭『嫖娼錄像』敲詐」的報道在整個媒體圈裡掀起了一個不小的波瀾。人們不禁紛紛猜測着嫖娼事件的真與假。雖然真假我們不得而知,但和李金斗相熟的朋友都說:李金斗不是這樣的人,他和他妻子的感情一直非常好……[1]
李金斗12歲考進了北京曲藝團學習班,13歲初次登台演出就獲得了成功。幾年後,「小相聲」李金斗長成了小伙子。業務上的拼搏,占去了他太多的時間和精力,他一天到晚總是忙忙碌碌,學相聲、說相聲。
李金斗從小失去父母,性格內向,苦藏在心裡,從不願向別人說。每到節假日,看到同學們高高興興地回家,心裡就不是滋味。他覺得交朋友、成家,是很遙遠的事。但他心裡是有標準的:一定要找一個在業務上跟自己配得上、有出息的女孩子!慢慢地,他覺得班上學唱單弦的張蘊華倒不錯。
張蘊華是滿族。過去滿族家庭里的女子,就是姑奶奶,最有地位。因為說不定什麼時候就有可能被選上當秀女、皇妃什麼的!若是在從前,張蘊華還是位格格呢!張蘊華從小酷愛單弦,1960年考入北京曲藝團學習班。班裡的同學都說她驕傲,自我欣賞,一些愛和女生說笑的男生,也都不敢跟她開玩笑。入學很久李金斗跟她都沒說過一句話。後來李金斗知道她6歲的時候親生父親就去世了。她父親生前喜歡單弦,張蘊華酷愛單弦除了父親對她的薰陶影響之外,大概也寄託了對父親的一種感情吧!
一個星期六的晚上,同學們都回家了,李金斗剛要到劇場去觀摩,卻聽到教室里有人說話。他好奇地走進去看,原來是張蘊華一個人面對牆壁在練習表演單弦《打漁殺家》。一會兒是蕭恩,一會兒是蕭桂英,一會兒又是教師爺。這正是曲藝表演的硬功夫,一人飾演多種角色。當她演到教師爺被打敗,一跛一拐地跑,嘴裡還不服氣地亂罵的時候,李金斗忍不住笑了。
張蘊華回頭看見他,也笑了。李金斗說:「我還以為誰在這兒打架呢!原來是你自個兒跟自個兒打哪。」她有點不好意思地說:「平時教室里人太多,好容易這會兒清靜,抓緊時間練練……」
時間久了,李金斗和張蘊華彼此雖然話不多,但常點點頭,偶爾聊上幾句。 他們各自都成為所學專業的佼佼者,並經常到劇場去和老師們一起參加演出,一談起業務就有很多共同語言,互相評論、交流,提醒今後演出中應該注意和改進的地方。
曲藝團學習班不許學員談戀愛。兩個人低頭不見抬頭見,一見面就羞紅了臉。無形中,他們比一般同學親密一些,這種親密又發展為互相關心。張蘊華唱完單弦走下來,李金斗會及時地給她遞上一條熱毛巾;李金斗滿頭大汗地從舞台上下來,張蘊華也會給他端來一杯熱茶。
學習班宿舍,樓上樓下既無暖氣也不生火。冬天牆上掛滿厚厚的白霜,被子都是潮濕的。唯有樓下燒開水的小鍋爐房可以取暖。一下課,同學們就擁到小鍋爐旁,一層層地把手貼到鍋爐的鐵皮上取暖。來晚了的人只好站在外圈。李金斗不好意思和女同學去搶地方,經常站在外圈。而每當這時,張蘊華總是像突然想起了什麼似的離開,把取暖的位置讓給他。
張蘊華還經常把自己省下的飯菜送給李金斗吃。當時正值三年困難時期,張蘊華身體瘦弱,學習又累,李金斗不忍心總吃她的飯。有一天吃過午飯,李金斗看見張蘊華端着碗在轉悠,便故意在人多的地方呆着,她等了許久不見動靜,只好走了。當李金斗也走到拐彎處的時候,張蘊華突然站出來,把碗裡一塊黃澄澄的絲糕扣到他碗裡,扭頭就走。他在後面追。正追着,團里一位領導走了過來,看見他手裡拿着塊絲糕在追一個女同學,就皺着眉頭問:「怎麼回事?」
李金斗說:「張蘊華的絲糕掉地上了,我還給她。」張蘊華急忙說:「是李金斗的絲糕。」領導從李金斗手裡拿過絲糕,看了看生氣地說:「這絲糕好好的,一點兒都沒髒啊?你們這些孩子,就是沒吃過苦,都什麼時候了還浪費糧食。」說完就大口吃起來。李金斗和張蘊華眼睜睜地看着領導吃,心疼得恨不得把絲糕從他嘴裡抓回來。領導一邊吃,一邊嘟囔着對他倆表示不滿。張蘊華急得都快哭了。她無可奈何地看了李金斗一眼,一跺腳跑了。
一次吃「憶苦飯」。團里給每人發下一碗類似豆腐渣樣的糠飯,在領導虎視眈眈的目光下一口一口咽下。張蘊華本來飯量就小,一碗「憶苦飯」剛動了一點,便噁心得要嘔吐。飯在嗓子眼裡打轉轉,怎麼也咽不下去。李金斗看在眼裡,第一次意識到自己的責任和義務。他迅速吃完自己那一份,趁人不備又迅速把張蘊華的碗搶過來,將「憶苦飯」倒進自己碗裡。
他們就這樣相處着。兩人都是自尊心極強的人,那種內心深處隨着年齡的增長變得越來越火熱的情感,都深埋在了心裡。 「文革」來了。李金斗因爺爺是地主被打成「黑尖子」、「修苗子」,在政治排隊中被列為「三類偏下」。張蘊華因家庭出身好,被列為「紅五類」,他們成了兩個不同陣營的人。
先前有段時間他們經常傳遞信件,互吐衷情。「文革」一來只好中斷。李金斗不願因自己的問題影響她的前途,故對她有意躲避。可這樣還是不行,「工宣隊」找到張蘊華,要她站穩革命立場,跟李金斗一刀兩斷。平時看起來很柔弱的張蘊華,態度非常堅決。她不但沒有和李金斗斷絕關係,反而到他家表示了決不和他分離的決心。
李金斗的感動是可想而知的。在那種政治環境下,能做出這樣的決定需要多大的勇氣。但是張蘊華越是這樣,李金斗越要為她着想。他抑制着自己的感情,用堅決的口吻說:「蘊華,咱們還是斷絕了這種關係吧!我不能耽誤你……」張蘊華一聽連連搖頭,淚流滿面。他把張蘊華送到門口,想到幾年的交往就要從此斷絕,心裡像刀絞一樣難受。
張蘊華傷心地走了以後,李金斗在家裡翻來覆去地思考,認為這樣做是對的。他怕張蘊華下不了決心,又連夜給她寫了一封絕情信。
第二天到團里,李金斗一直在尋找把信交給張蘊華的機會,但就是找不到,急得在院子裡亂轉。走着走着到了休息室,那是進廁所的必由之路,他乾脆就守在那裡,心想張蘊華總要上廁所的。果然,不一會兒張蘊華就來了,李金斗剛要迎上去,卻又走來一位女同學,她正是當紅的左派,警惕地打量着李金斗,問:「你不在屋裡好好學習,到這兒瞎轉悠什麼?」 李金斗答:「我……上廁所啊。」說完急忙鑽進男廁所。
下班前,李金斗終於又看見了張蘊華,他又是咳嗽又是跺腳,她就是不理他,急得他大喊一聲:「張蘊華同志,等一下。」她站住了,李金斗把那封絕情信塞到她手裡,搶先一步離開了。
第二天張蘊華沒上班。下班前趙振鐸老師告訴李金斗,說師娘要他下班後到家去一趟。李金斗趕到師傅家,一進門就看見張蘊華正在哭。師娘把他拉到一邊說:「金斗,你是怎麼搞的?這麼痴情的姑娘多難得呀!你怎麼要吹呢?」他說:「誰想吹啊?這不是沒法子逼出來的。」師娘說:「她不但人好,業務也好,我做主啦。不能吹!這關係就這麼定了。」師娘說完向他笑了笑就走了出去。屋裡就剩下他倆,李金斗走到張蘊華身邊,不知道說什麼好,摸出手絹遞給她。她不理,他使出說相聲的看家本領──說、學、逗、唱逗她,她終於轉哭為笑。
晚上,李金斗送張蘊華回家。「動亂」年月,公園被指責為泛濫資產階級閒情逸緻的地方,什麼花鳥蟲魚,都是「修正主義」的東西。他們走上北海大橋,橋上有解放軍戰士巡邏。也許是痛苦終於得到了釋放,他們笑得很開心。笑聲在夜裡安靜的大橋上,顯得聲音特別大,引得值勤的戰士警惕地看着他們。其中一位向他們揮手,示意他們儘快走過橋去。他們偷笑着大步流星走過去。 相戀幾年後,張蘊華這才去徵求父母的意見。當全家人得知張蘊華偷偷交了一個很像外國人的相聲演員時,都堅決反對,不許她和李金斗再交往下去。理由一是李金斗出身不好,二是說相聲的油頭滑腦,將來張蘊華要受欺負。張蘊華的舅舅、叔叔等至親還輪流找她談話。
張蘊華勢單力薄,無奈之下只好用沉默來表示反抗,後來又連續兩天不吃不喝絕食。心疼女兒的母親沉不住氣了,說:「既然她這麼堅決,要不……就先在外面看看這個李金斗?」
見面那天,李金斗隨便穿了一件乾淨衣服就去了。大大方方地站在張蘊華父母面前,問一句,答一句。好在時間不長,幾輪簡單的對話之後就退場了。李金斗禮貌地向張蘊華的父母告別後,就騎自行車回家等候「複試」的消息了。
張蘊華告訴李金斗,二位老人對他的初次印象不錯,不像他們想象中的那種油嘴滑舌。旗人家最講禮節,李金斗的父母都過世了,就由師娘代表家長拿着禮物到張蘊華家去。李金斗跟着師娘第一次到了張家,寒暄過後挽起袖子就進了廚房,積極主動地干起活來。他從小就養成了獨立生活的能力,不但會幹活,還會看活,廚房裡里外外的活兒哪禁他干,不一會兒就幹完了。李金斗順利地通過了「複試」,老兩口允許他和女兒正式交往。
漫長的交往,漫長的等待。1971年,李金斗的最後一位親人──姥爺也去世了。
1971年中秋節,李金斗和張蘊華終於結婚了。屋子雖小,布置得卻很乾淨、漂亮。有憑票買的大衣櫃、五屜櫃、床和桌子,兩把椅子是團里的一個同事送的。僅這些必備用品已把屋子擺得滿滿的。同學、同事紛紛前來祝賀,並送來禮物。大部分是各種版本的《毛主席語錄》、《毛澤東選集》和紀念章以及「革命樣板戲」造型的各種小擺設。三桌酒席坐得滿滿的。這麼熱鬧的婚禮在當時來說不僅體面,還滿夠風光。新郎、新娘都被幸福包圍着,高興得不得了。
結婚第三天,岳母大人來訪,李金斗傻了眼。丈母娘第一次到家,是看閨女來了。李金斗趕忙笑臉相迎:「媽!您來了……」讓座、倒茶之際他腦子飛快地轉着:口袋裡只有1.6元錢了,怎麼辦?岳母是個很威嚴的人,大駕光臨理應熱情接待,可這錢……他心不在焉地說:「媽,您先坐着,我出去買菜。」說完出了門,撒腿就跑。他到朋友家借了5元錢,總算給岳母做了幾樣菜。 夫妻二人工資都只有42.50元,十餘年沒長工資,後來又有了兒子。既要孝敬老人,又要撫養孩子,還有朋友間不可缺少的交往,全靠這點錢。但是,他們從來沒有為錢發生過矛盾。最難得的是彼此理解。李金斗事業受壓的那些年,正是張蘊華事業熱火朝天的年月。為了支持妻子的工作,他擔負起家中所有的家務,像一個地道的家庭主婦,把家中的一切都做得無可挑剔。
其間,李金斗還曾一度被下放到「五七」幹校勞動。開過荒、種過地、養過羊,回團後又被安排挖防空洞、學廚師、搞業務外交,但就是不許他演出。張蘊華知道他心裡的苦衷,從來不在丈夫面前談論排練和演出的事。她知道這個話題會刺激他。
1976年粉碎「四人幫」後,李金斗才重新開始相聲生涯。張蘊華由衷地為他高興,成為參與每段相聲創作的編劇、觀眾、評論家……她有一個最大的優點,不管對誰都能直言不諱地說出自己的意見和想法,對李金斗更加毫不留情。
為支持李金斗一步步在事業上繼續攀登,以及日益增多的演出、錄音、錄像,張蘊華承擔了全部家務和撫育兒子的責任,讓丈夫輕裝上陣無後顧之憂。有人勸她乾脆做個家庭主婦,不要再去演出了。對張蘊華來說,這可是個最敏感也最忌諱的話題!她最怕別人把她當成在家享福的太太,因為她太熱愛單弦了!事業就是她的第二生命。幾十年來她一直鍥而不捨地唱啊,練啊,哪怕是三九天到偏遠的山區,僅給很少的補貼,她也要去。
張蘊華的苦心得到了回報,曾先後獲得了全國大大小小的各種獎項。這一切都是她為單弦奮鬥了幾十年的回報。
李金斗的獨生子李闊沒有子承父業,自個兒開了家公司。當初,李金斗希望兒子能夠在曲藝方面有所發展,但兒子並不喜歡曲藝,且嗓音又不太理想,他覺得搞藝術這一行太難了。說到長相,李金斗自嘲說:「有人說我像西方人,有人說像新疆人,還有人說像印度人。其實我兒子才更像外國人呢。」李金斗的兒子身高1.82米,捲髮、高鼻,長得相當漂亮。
李金斗和張蘊華,從十多歲時他們成為同學,已共同走過了40餘年,從結婚時算起,也有30餘年了。他們的家庭始終和美融洽,各自演出奔忙後回到家裡,總有說不完的話和朋友間的趣聞軼事。他們的感情永遠默契。張蘊華想買什麼東西,往往還沒說出口,李金斗便會從包里拿出來。說來也怪,功成名就的李金斗忙亂不堪,買衣服的時間自然也不可能充足。但拿回家讓張蘊華一試穿,就像專為她設計的一樣合身。張蘊華的衣服,絕大多數都是李金斗這個大男人買來的。
平日裡,張蘊華總要認真地做上幾樣菜,不管多晚也要等候。因為她知道:丈夫肯定會回來吃的。李金斗說:「在外邊吃耽誤時間不說,總不如在家裡溫暖。就是清水掛麵,我也一定要回家吃的。」
代表作
祥林嫂
參考文獻
- ↑ 盤點笑星的另一半--李金斗、張蘊華.新浪,2013-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