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曙時
張曙時(1884年11月-1971年3月18日)江蘇睢寧人。1935年初入川,是四川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工作的主要奠基人。1909年加入中國同盟會。1911年參加辛亥革命,曾任南京臨時政府司法籌備處秘書。1912年入南京法政大學繼續讀書,畢業後任邳縣法院推事,參加「反袁護法」鬥爭。1914年赴廣州參加護法聯軍,任總司令部秘書,並加入中華革命黨。1916年任中華革命黨南京支部長,1921年底任南京建業大學校長,後兼國民黨南京支部長,負責南京國民黨黨務工作。1924年1月出席在廣州召開的國民黨一大,擁護孫中山的三大政策[1]和國共合作,積極參加改組國民黨。後到上海,任國民黨江蘇省黨部常務委員,專門從事黨務工作,成為國民黨內堅定的左派人士。1927年春任江蘇省政府執行委員兼秘書長,參與籌備成立江蘇省政府,不久受到國民黨右派的拘押迫害。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轉移至武漢,主持國民黨十六省黨部駐漢代表聯合辦事處,擁護堅持孫中山的三大政策。
目錄
人物生平
1884年11月,出生於江蘇省雎寧縣人。曾就讀於睢寧高等學堂。
1906年秋東渡日本留學,次年春回國。先後在南京兩江師範學校、法政學堂攻讀法律。
在青年時期,張曙時受變法維新思想的影響,參加同盟會,後加入中國國民黨。
1924年1月,張曙時參加在廣州召開的標誌着國共合作的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後,毅然加入中國共產黨,投身黨所領導的土地革命戰爭。
大革命失敗後,參加南昌起義,被推選為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委員,任黨務委員會主席。隨起義軍南征廣東,起義失敗後轉經香港去上海。曾參與組織國民黨左派聯合會,因不贊成組成第三黨遂退出。此後在上海閉門讀書,從事革命基本理論的學習研究。1932年上海一二八抗戰[2]時,積極投身於抗日救亡活動。不久加入中國共產黨。此後在上海,北京等地從事秘密情報和兵運工作。1933年夏積極促成方振武部同馮玉祥部聯合抗日,被聘為察綏民眾抗日同盟軍第一軍和第二軍高級顧問,隨軍行動。同年冬失敗後重返上海。
1935年初,張曙時被黨組織派往四川做四川上層人物的統戰工作。
1935年被黨組織派到四川,在成都民本體育學校教書,秘密進行爭取劉湘轉向抗日的工作。參與創辦《建設晚報》,發展黨的組織,指導開展四川抗日救亡活動。
1937年3月赴延安向中共中央匯報請示工作,後以中共中央特派員身份返回四川繼續從事秘密活動。抗日戰爭爆發後,任中共四川省工作委員會委員。
1938年11月任中共川康特委委員兼統戰部副部長,在成都堅持開展抗日統戰工作。
1940年6月奉命撤回延安,任中共中央西北局統戰部副部長。
1941年底任陝甘寧邊區政府法制室主任。
解放戰爭時期任中共中央法律委員會委員,華北人民政府人民監察院副院長。
抗日戰爭期間,張曙時深入下層開展群眾運動,培養出一批思想進步、抗日熱情高漲的骨幹分子,抗日救亡局面空前活躍。為鞏固和發展全川的抗日形勢,張曙時積極支持韓天石等發展成都的「民先」組織,並通過它聯繫各抗日團體,成立成都各界救國會,形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隨後,張曙時根據黨中央關於進一步擴大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指示,積極活動於各抗日組織之間,擴大抗日團體。
1939年春,川康特委成立統戰部,張曙時任部長。
1940年6月,張曙時結束近10年的艱苦地下工作,根據南方局的指示轉移回延安,擔任西北中央局統戰部副部長。
1955年,張曙時擔任全國政協委員和四川省政協副主席等職務。
1971年3月18日,因病在四川南充逝世。
視頻
張曙時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紅色記憶:孫中山的三大政策和第一次國共合作,人民網,2006-06-16
- ↑ 一二八抗戰_上海,搜狐,2019-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