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張沖(1900年2月26日-1980年10月30日),字紹禹,號雲鵬,彝族,雲南省瀘西縣人,民國時期滇軍將領,有「抗日名將」和「黑虎將軍」之稱[1]

目錄

生平

張於1918年落草為匪,後縱橫於各種勢力之間,實力逐漸增強。1926年,張受龍雲招安,其部被整編為滇軍第五師,張任師長。其後張率軍駐防雲南廣西邊界,曾在果化戰鬥中擊敗紅七軍和紅八軍。1935年,當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經過雲南時,張衝力諫龍雲進行消極抵抗以保存實力,被採納。

抗日戰爭爆發後,張沖其部整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六十軍184師出滇作戰,參與台兒莊戰役,死守戰略要地禹王山,立下大功。1938年,張升任國民革命軍新三軍軍長,下轄184師和新12師,不久被免職閒居。

1942年,日軍自緬甸入侵雲南,張沖被任命為雲南第二路軍指揮官,駐防滇南。抗戰勝利後,張沖再次被解除軍職。1945年10月,龍雲被蔣介石解除雲南軍權,此後秘密與中國共產黨進行接觸。

1946年,張沖乘參加制憲國民大會之機,託言稱妻子在北平鬧離婚,飛往北平。在北平軍調處中共代表團的協助下,張沖秘密飛往延安。1947年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遼瀋戰役時,張沖寫信勸降其老部下曾澤生,為中共取得長春圍困戰的勝利立下大功。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張沖先後擔任雲南省副主席、西南軍政委員會委員、全國政協副主席等職務。1954年後,當選第一至五屆全國人大代表。

1980年10月,張沖病逝於北京[2]

人物特寫

張沖,1900年生於瀘西縣,彝族。20年代初,在軍閥混戰、民不聊生、求學無路、報國無門的情況下,他揭竿而起,組織農民反抗貪官污吏。後來他加入滇軍,歷任旅長、師長。1933年,張沖任雲南省鹽運監督使,在對黑井區各鹽場進行深入調研的基礎上,提出並實施了「移鹵就煤」的計劃,即將元永井地區的鹽滷,通過管道運往20公里外的一平浪,以煤代柴煎鹽。歷經5年努力,治鹽工程於1938年竣工。移鹵就煤,既保護了當地的森林資源,又增加了鹽課,當地人民為紀念張沖的治鹽功績,在一平浪為他立了一塊「鹽神」碑。移鹵就煤,不僅是雲南鹽業史上的創舉,而且是當年水利科技和國民經濟基礎設施建設史上的奇蹟。這條釉溝選材設計科學合理,質量上乘,一直沿用了60年,到1998年才沿溝敷設鑄鐵管來代替,「移鹵就煤」工程至今都還在發揮其效益。抗戰爆發後,張沖任滇軍第60軍184師師長,率部赴抗戰前線。在武漢八路軍辦事處的負責人葉劍英羅炳輝等進行秘密會晤,接受了中國共產黨的主張,堅定了靠攏共產黨的決心。同時請求共產黨派遣政工人員到184師任政工幹部。4月,第60軍投入台兒莊戰役,張沖率部固守台兒莊戰略高地禹王山。戰鬥中顯示了卓越的軍事指揮才能,打退了日軍的數十次瘋狂進攻,殺傷日軍千餘人。第184師堅守禹王山22晝夜的戰例被蔣介石編為軍事教材,提供國民黨軍和軍事院校學習。之後,張沖率部投入武漢保衛戰,在富水一帶以假陣地誘敵深入,重創日軍。在陽新排市作戰中,張沖創造反斜面「魚籠」戰術,敵軍被這種戰術幾乎全殲。10月,張沖因戰功卓著,晉升為新三軍軍長。張沖由此贏得「抗日名將」的稱號,因彝族崇拜老虎,百姓又尊稱他為「黑虎。

抗戰勝利後,張沖堅持反對國民黨發動內戰,支持民主運動,受到蔣介石懷疑和監視。1946年12月,在黨組織的周密安排下,張沖奔赴延安。1947年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任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參議、松江省人民政府副主席。遼瀋戰役中,配合黨做滇軍的策反工作。

視頻

張沖 相關視頻

民國時期北京街頭藝人表演 好滄桑的感覺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