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廖文奎(英文:Wen Kwei Liao 或 Joshua Liao,1905年11月14日-1952年),本名廖温奎台湾云林西螺[1]美国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廖文奎不但是台湾独立理论的鼻祖,同时也是台湾民族主义思想的重要理论奠基者。

廖文奎
出生 1905 年 11 月 14 日
大清福建省南靖府永丰县
逝世 1952 年
英属香港
教育程度

日本同志社中学 (1923)
Template:CHN-ROC 金陵大学 (1928)

22x20px 美国芝加哥大学
(哲学硕士 1929;哲学博士 1931)
年代 20世纪哲学
研究领域 台湾哲学

目录

生平

廖文奎出身台湾云林西螺望族,世代业儒[2]。父廖承丕(1871—1939)是当地仕绅,拥数千甲地,1916年任为台南州虎尾郡西螺区长,1919年兼摄新庄区长,母陈明镜(1875—1966)是嘉义长老教会传教师陈有成之妹,毕业于台南市长荣女子中学。廖承丕夫妇笃信基督教,捐地建教会并出任长老,修缮交通,举任公益。廖家宅邸大承堂坐落在西螺镇中心。育有子女八人,廖温仁、廖温奎(文奎)、廖温义(文毅)、廖温正、廖温进、廖春叶、廖玉霜、廖玉梅均受到高等教育、其中温仁、文奎、文毅皆为一时俊杰。[3]

廖文奎在公学校毕业以后,1919年直接赴日本京都就读同志社中学,萌生以西洋科学方法研究中国思想之志。1923年中学毕业后,入美国人开办的教会学校南京金陵大学,专攻哲学。1928年大学毕业以后,廖再度远赴重洋,赴美就读于芝加哥大学哲学系,入芝加哥学派实用主义 乔治·贺伯特·米德James Hayden TuftsJames Hayden Tufts 之门,专攻哲学史。1929年受 E. A. BurttE. A. Burtt 指导完成论文《现代唯心论及其批判者》(Modern Idealism as Challenged by Its Rival)取得哲学硕士学位,1931年由 James Hayden TuftsJames Hayden Tufts 指导以一篇融合社会心理学和比较思想史的论文文《道德对法律:社会行为动因的历史分析》(Morality versus Legality: Historical Analysis of the Motivating Factors of Social Conduct)取得哲学博士学位,奠定其社会心理学在理论与实践的基础。博士论文于1933年由英国 Kegan Paul, Trench, Trubner出版社以《个人与共同体:社会行为动因的历史分析》(The Individual and the Community:A Historical Analysis of the Motivating Factors of Social Conduct)为题改写出版,收在《国际心理学、哲学和科学方法丛书》(International Library of Psychology, Philosophy and Scientific Method)内,与维根斯坦容格皮亚杰罗素马林诺斯基梁启超《中国哲学史》英译本并列。

1931-1932 年间,廖文奎访问欧陆,短暂在德国柏林大学与法国巴黎大学短研,回国旋即展开如火如荼的学术翻译研究。此后再赴南京担任中央政治学校陆军军官学校金陵大学等校的哲学教授,直到 1937 年因战祸蔓延前,为其他学术生涯之高峰,包括《比较公民训练》、《人生哲学之研究》、翻译日本法学博士稻田周之助《政治心理论》,及《孙中山之政治医学:总理遗教综论》、《韩非子全集》英译等,为中央政治学校研究部丛书,并由自家经营的大承出版社出版。廖文奎的学术能量发挥在政治心理学的实用主义如何接合中国哲学史跟当时流行的生命哲学;直到二战爆发前后,廖文奎中日美求学经验与擅通各国语言的跨文化能力,却使得中日安全单位质疑其国家忠诚,成为祖国的陌生人廖文奎与弟廖文毅因中日战火加剧,回到台湾。1939 年 5 月,父亲廖承丕逝世后,成立“大承兴业株式会社”并担任社长,廖文毅任专务取缔役,廖温进任常务取缔役。1939 年 7 月赴上海,再度担任大学教职。

1945年二战结束,8月廖文奎召集旅居上海的台湾人组成“台湾光复同志会”(后更名“台湾革新会”),发表<台湾光复同志会宣言>,以协助政府重建家园,11月发行《台湾月刊》。廖以该会训育部名义,负责教导隶属于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的台湾义勇队第三支队训练班。1946年9月从上海回台,积极与早先返乡的三弟廖文毅参与台湾革新协会的光复运动,并且筹办《前锋》杂志,从公共领域一方面他对中国这个祖国对台湾的重新教育启蒙,另一方面借由社会心理学的智识来实践。但随著战后台湾政治经济环境的恶化加上二二八事变,1946 年在上海刊物《震旦》发表法文〈Quo Vadis Formosa?〉,隔年在《The China Weekly Review》发表〈Imperialism vs. Nationalism in Formosa〉。廖文奎可能对政治理想的实践再次落空感到失望,与廖文毅走奔香港组成“台湾再解放联盟”,1948 年曾因此遭上海吴淞警备司令部逮捕监禁百日,时后担任香港大学教授,1950 年出版《Formosa Speaks》宣告台湾地位应独立,1952 年于香港逝世。

理论与主张

廖文奎的国族认同,从三民主义的祖国改革派改宗为台湾独立理论的奠基者,其思想体系可略分为:

实用主义的政治心理学

廖文奎师从实用主义 乔治·贺伯特·米德James Hayden TuftsJames Hayden Tufts 门下,硕博士论文从社会心理学作东西哲学之比较,肯认社会(道德及法律上)的规范性起自社群自身的集体认同,其著作《个人与共同体:社会行为动因的历史分析》开宗即说明“个体如何受社群所决断,且作为智识领袖如何互应。个体本身为社群之产物,进而可能成为其指引”为其研究旨趣 (how each one as an individual member is determined by his community and how he as an intellectual leader reacts upon it. That the individual is essentially a product of the community, and yet may by chance become a guide of it)[4] 。廖文奎奠基自社会心理学,无论是学术研究或公共论述,都可见他强调社群与个人的互动。

人生哲学与新儒家

1920年代,张君劢等引自欧陆哲学家倭铿柏格森对科学主义批判的“人生哲学”(Lebensphilosophie) 引发与胡适等的科玄论战。此波论战的智识遗产在1930年代受国民党CC派陈果夫陈立夫吸收发展三民主义的唯生论及新生活运动之面向 [5]。廖文奎返回中国任教之后,其著作受到此学术风气濡染。从早先1933年出版的《个人与共同体:社会行为动因的历史分析》,他即以最后一章节孙中山三民主义的思想体系定为中国传统儒学及西方哲学的混合[4] 。1930年代出版的《比较公民训练》、《人生哲学之研究》、译著《政治心理论》,及《孙中山之政治医学:总理遗教综论》等,也不断强调从西方哲学取路研究证成儒学思想。此外,廖文奎从实用主义、人生哲学诠释儒学思想外,也不断翻译中国思想著作,如1937年所译的《韩非子全集:中国政治科学经典》(The Complete Works of Han Fei Tzu: A Classic of Chinese Political Science)迄今仍是汉学界研究韩非子相当重要的典籍翻译参考。

现代国家建构的理想国

廖文奎从早期祖国改革派,企图从实用主义人生哲学诠释传统,开创出中国宪政民主。战后与廖文毅筹办的《前锋》杂志多次肯认国民党派系中以文人组成政学系,主张宪政改革与公民教育的重要。直至1947年二二八事变发生前后,廖文奎已不断明白公开表示[6][7][8][9]陈仪奉派接收台湾只是战胜国的接收,而不是台湾主权的转移,国民政府统治台湾与麦克阿瑟统治日本一样,都是临时性的,台湾地位仍然未定[10][11]。然而这样的期盼在目睹陈仪统治的专断失能下,廖文奎则与许多原本期盼祖国改革派的台湾文人一样,选择以自身理念建构出新的理想国。

著作列表

列表为廖文奎著作[12]

学位论文

  • 1929 Modern Idealism as Challenged by Its Rivals.[芝加哥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授:E. A. Burtt]
  • 1931 Morality Versus Legality: Historic Analyses of the Motivating Factors of Social Conduct.[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授:James Hayden Tufts]

著书

  • 1933 The Individual and the Community: A Historical Analysis of the Motivating Factors of Social Conduct. London: Kegan Paul, Trench, Trübner.
  • 1936《比较公民训练》。南京:大承[中央政治学校研究部丛书]。
  • 1936《人生哲学之研究》。南京:大承[中央政治学校研究部丛书]。
  • 1937《孙中山之政治医学-总理遗教综论》。南京:大承[中央政治学校研究部丛书]。
  • 1950 Formosa Speaks. Hong Kong: The Formosan League for Re-emancipation/Graphic Press.

篇章论文

  • 1936〈书报介绍及论文提要:比较公民训练〉,《民教通讯》,卷2期9,页27。
  • 1936〈政治医学论〉,《黄埔(南京)》,卷6期6,页65-70。
  • 1937〈江西省非常时期之政治训练(附表),《政治季刊(南京)》,卷2期1,页173-190。
  • 1937〈书报评介:室伏高信著《南进论》〉,《外交评论》,卷8期2,页185-188。
  • 1937〈书报评介:Social Psychology of International Conduct〉,《外交评论》,卷8期2,页189-191。
  • 1937〈书报评介:Japan's Foreign Relations, 1542-1936〉,《外交评论》,卷8期4,页 179-202。
  • 1945〈台湾光复同志会宣言〉,《台湾月刊(创刊号)》,页2-3(上海,1945年11月)。
  • 1945〈台湾光复词 [歌曲]〉,《台湾月刊(创刊号)》,页3(上海,1945年11月)。
  • 1946〈思想光复论〉,《台湾月刊》,卷1期1,页 3。
  • 1946〈人生哲学之研究:思想建设〉,《台湾月刊》,卷1期1,页 22-26。
  • 1946 Quo Vadis Formosa?. Bulletin de l'Universit? L'Aurore [震旦杂志], 3(7), pp. 1-30.
  • 1947 Imperialism vs. Nationalism in Formosa. The China Weekly Review, 104, 7 (Shanghai, Jan.18, 1947), pp. 191-93.[廖史豪(译),1947,〈台湾に于ける帝国主义と民族主义との?争〉,《前锋》,期15(台北1947年2月21日),页3-12。]

编译

  • 1936《政治心理论》(原作:稻田周之助)南京:大承(中央政治学校研究部丛书)。
  • 1937 The Complete Works of Han Fei Tzu: A Classic of Chinese Political Science (Vol. 1). London: Percy Lund Humphries R Co., Ltd. Loden & Bradford.
  • 1939〈儿童的习惯〉(原作:C. A. Aldrich),《教育杂志》,卷29期5,页67-68。
  • 1939〈实现个性之教育〉(原作:George D. Stoddard),《教育杂志》,卷29期6,页74-75。
  • 1959. The Complete Works of Han Fei Tzu: A Classic of Chinese Political Science (Vol. 1). London: Percy Lund Humphries R Co., Ltd. Loden & Bradford.

参考文献

  1. 据《环球中国名人传略》(1944),廖文奎出生于福建南靖永丰,但廖氏成长于西螺,故传记通常载为西螺人。参见,李元信(编). 环球中国名人传略(上海工商各界之部). 上海: 环球出版社. 1944: 138. 
  2. 吴叡人. 祖国的辩证:廖文奎(1905-1952)台湾民族主义思想初探 (37:3): 47–00. 1999-09-01. 
  3. 廖承丕 1871—1939,台湾人物小传,台湾记忆网站
  4. 4.0 4.1 Liao, Wen Kwei. The Individual and the Community: A Historical Analysis of the Motivating Factors Of Social Conduct. The Individual and the Community: A Historical Analysis of the Motivating Factors of Social Conduct. London: Kegan Paul, Trench, Trübner. 1933. ISBN 9781317829881 (英语). 
  5. 张典魁. 陈立夫《唯生论》与柏格森哲学关系之探讨. 中正历史学刊: 157-194. 
  6. Wen-kwei Liao. Quo Vadis Formosa?. Bulletin de l'Universit? L'Aurore. 1946, 3 (7): 1-30. 
  7. Wen-kwei Liao. Imperialism vs. Nationalism in Formosa. The China Weekly Review. 
  8. 廖史豪 译. 台湾に于ける帝国主义と民族主义との?争. 前锋. 1947, (15): 3-12. 
  9. Wen-kwei Liao. Formosa Speaks. Hong Kong: The Formosan League for Re-emancipation/Graphic Press. 1947. 
  10. 薛化元. 从历史文献看台湾国际的定位问题. 台湾国际地位研讨会. 台湾法治暨政策研究基金会、台湾国际法学会、台湾历史学会、国立台北大学城仲模教授学术讲座(2009-11-21). 2009. 
  11. 陈仪深. 台湾国家定位的历史演变. 玉山社. 2004. ISBN 9867819632. OCLC 849761003. 
  12. 中央研究院. "日治时期台湾哲学文献清单列表". [引用日期 11-01-2018]

参见

  • 中央研究院数位文化中心“典藏台湾”数位典藏计画,《打里折文物数位典藏国家型科技计画》(暨南国际大学人类学研究所建置,埔里长老教会“谢纬纪念青年营地”赖贯一牧师所有)。
  • 吴叡人,1999,〈祖国的辩证:廖文奎(1905-1952)台湾民族主义思想初探〉,《思与言》,卷37,页47-100。[重新刊载于洪子伟(编),2016 ,《存在交涉:日治时期的台湾哲学》,页 191-234。台北:联经。]
  • 吴叡人,2016,〈“Quo Vadis Formosa?”:在资本主义—国家巨灵的阴影下〉,《受困的思想》,页344-355。台北:卫城。
  • 张炎宪,1992,〈战后初期台独主张产生原因的探讨:以廖家兄弟为例〉,二二八民间研究小组、台美文化交流基金会、现代学术研究基金会(编),《二二八学术讨论会论文集》,页279-304。台北:自立晚报
  • 张炎宪,2000,〈廖文毅、台湾共和国与岛内活动〉,张炎宪、胡慧玲、曾秋美(编),《台湾独立运动的先声:台湾共和国(上册)》,页1-18。台北:财团法人吴三连台湾史料基金会。
  • 蔡政宏,forthcoming,〈廖文奎的道德直觉论〉,洪子伟、邓敦民(编),《启蒙与反叛─台湾哲学的百年浪潮》。台北:国立台湾大学出版中心。
  • 颜贝瑜,2012,《在本土认同与普世认同之间选择:从廖文奎到廖光生的中国观》。台北:国立台湾大学政治学系中国大陆暨两岸关系教学与研究中心。
  • 杨钦尧,2013,《二二八事件前后廖文毅思想转变之研究》。台中:中兴大学历史学系博士学位论文。
  • 林庆彰(编),2000,《日据时期台湾儒学参考文献(下册)》。台北:台湾学生书局。
  • Stefan Fleischauer, 2008, Der Traum von der eigenen Nation: Geschichte und Gegenwart der Unabhängigkeitsbewegung Taiwans. Wiesbaden: VS Verlag für Sozialwissenschaften.

相关条目

对外连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