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乾盛世
康乾盛世 |
中文名稱: 康乾盛世 別名: 康雍乾盛世 含義: 清朝的鼎盛時期 |
康乾盛世,又稱康雍乾盛世,西方稱"High Qing" ,是清朝的鼎盛時期,經歷了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持續時間長達一百三十四年。在此期間,中國社會在封建體系下達到極致,改革最多,國力最強,社會穩定,經濟快速發展,人口增長迅速,疆域遼闊。是中國古代封建王朝的最後一個盛世。
康乾盛世國土遼闊,人口眾多。中國清朝政府統一蒙古、東北、新疆、西藏、台灣,奠定了如今中國的版圖,實現了中華民族的大一統。通過攤丁入畝、官紳一體當差納糧、火耗歸公等一列改革和發明推廣御稻、雙季稻等高產作物 ,增加了國家的收入,減輕人民的負擔,中國人口歷史上首次破億,並連破三億。為中國人口大國打下基礎。 廢除賤籍制度,解放了社會最底層階級的百姓,子孫代代不得翻身的命運。[1]
目錄
名稱來歷
康乾盛世或稱康雍乾盛世,康乾之治 、康雍乾之治 。關於康乾盛世的說法最早可追溯到康熙五十二年(1713),康熙帝宣布實行"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賦",乾隆帝也宣稱:"比年以來西域大奏膚功,國家勢當全盛","方今國家全盛,府庫充盈"。 此外,除了清朝最高統治者對此有專門論述之外,當時官員使用"盛世"一詞也較多,如:清政府在統一新疆全境後,戶部右侍郎于敏中賦詩稱頌乾隆帝:"覲光揚烈,繼祖宗未經之宏規;轢古凌今,覲史冊罕逢之盛世" 。
"盛世","全盛"等詞彙經常在清朝臣民之口出現,並在乾隆時期的社會輿論中逐漸形成"盛世"意識。"康乾盛世"的這種歷史記憶逐漸成形,也被文人學士廣泛接受,記載下來並流傳至今。
民國以來,學者對清朝多持批評態度。較早使用"康乾盛世"一詞的是鄧拓的《論紅樓夢的社會背景和歷史意義》 。但當時及之後20年間的學者,大多都對"康乾盛世"這一說法持有否定態度, 認為是清廷御用文人和遺老叫出來的, 只是同時代的清史專家蕭一山卻對康雍乾三朝讚譽有加。
康乾盛世因為在乾隆帝時期走向頂峰,亦有人稱為乾隆盛世, 還有說法是清朝的經濟和人口的增加主要歸因於美洲作物番薯,因而甚至被稱為番薯盛世。
文化
在文化上清廷一方面引導知識分子只鑽研儒家經典,科舉、考試,要以朱子的注釋作為準則,"言不合朱子,率鳴鼓而攻之";另一方面採取高壓政策,大興文字獄,殘害大量文人學士,在一定程度上禁錮了人民的思想。。知識分子只好潛心古籍埋頭註疏和考據。禁錮思想實際上是禁錮人的創造性。當人類由傳統走向現代,最需要睜開眼睛看世界的時候,主導中國未來的傳統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念體系,卻如一潭死水般的沉寂。在這種"沉寂"中,中國不可能不成為時代的落伍者。
康熙帝重視對漢族士大夫的優遇,他多次舉辦博學鴻儒科,創建南書房制度,並且向來華傳教士學習西方科學與文化。 乾隆時期鴻講學術,然而他的開博學鴻詞科不過粉飾太平,由於限制過多,所得人才不如康熙詞科。 此時期有許多書籍出版,例如《續三通》、《皇朝三通》與《大清會典》等史書;著名小說《紅樓夢》、《聊齋志異》和《儒林外史》等;1773年更下令編纂《四庫全書》,與《古今圖書集成》成為全世界最龐大的類書,這些都成為盛世的文化標誌。然而為維護統治卻嚴厲控制思想,編書期間藉機割裂焚毀大量不符其思想的書籍。此外大興文字獄使如戴名世等人被株連殺害或者流放。這些都讓文人思想受到嚴厲阻礙,遲滯文化的發展。
思想
清初的文人學者,不滿民族壓迫和專制統治,較普遍地存在反清的民族思想,有些人還有進步的民主思想。這時期的詩文作家,即以抱有這種思想的明遺民為主體。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三人是這時期最傑出的思想家和學者。他們的散文,以深厚的功力,表現了強烈的民族思想和不同程度的民主思想,超越晚明散文的成就,顯示了嶄新的面貌;他們詩歌的風骨亦高。重要的遺民詩人,還有歸莊、杜浚、吳嘉紀、閻爾梅、錢澄之、屈大均、陳恭尹等。遺民詩的重要主題,是反映民族矛盾,表現愛國思想;閻爾梅、錢澄之、吳嘉紀又較多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和階級矛盾。在風格上,也各有特色。
對於知識分子,和一些可能危及清朝統治的思想萌芽,康乾時期的統治者,採取文字獄的方式,就單單在乾隆年間僅大的文字獄就出現了一百三十件。延綿不絕的文字獄運動,消滅了一切清朝統治者認為的異端思想萌芽。
文學 詩詞
康熙後期的文士多是在清朝成長的,其身世與明遺民不同。這時期的詩歌,就不再以表現民族矛盾與階級矛盾為主,而是致力於藝術技巧的追求,內容以抒情弔古和模寫山水為主。
著名詩人有施閏章、宋琬、王士禛、朱彝尊、查慎行、趙執信等。王士禛為神韻派領袖。查慎行詩刻劃精工,成就較大。趙執信則比較注重反映現實。
小說
長篇小說在本時期放射出特有的巨大的光彩。《儒林外史》對八股取士的封建考試制度的摧殘人才,進行了全面的揭露和辛辣的諷刺,它雖採用誇張的手法,卻體現"諷刺的生命是真實"的深刻的現實性。它的具有幽默感而又樸素的語言藝術,也能做到"戚而能諧,惋而多諷",富有含蓄性,是中國古代成就最高的長篇諷刺小說。《紅樓夢》通過賈寶玉、林黛玉的愛情悲劇和賈府由盛到衰的故事情節,反映了官僚地主生活的腐朽,表現了具有叛逆性格青年的民主思想與傳統意識形態的衝突,揭示了封建統治階級和封建社會走向沒落的趨勢。它通過對日常生活瑣事和人物內心世界的提煉描寫,塑造了一大群具有深刻典型意義而又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刻畫細膩,氣氛濃郁,語言優美多姿。它以思想和藝術的偉大成就而成為中國古典小說的高峰。
短篇文言的筆記小說,有紀昀的《閱微草堂筆記》、袁枚的《新齊諧》等,成就都不及前期的《聊齋志異》。康乾時期清朝統治者匯集眾多專家、學者編修了《康熙字典》、《古今圖書集成》、《四庫全書》等大型文化典籍,成為中國寶貴的文化遺產,然而清統治者毀書亦多,則是一大罪過。
考據學
學術文化的凋敝是康乾時期中國文化的顯著趨勢。學術在任何時候都是客觀社會生活在精神領域的集中體現。與表面"繁榮"的社會形勢不同的是,康乾時期的學術文化表現出與盛世不協調的凋敝氣象。以考經證史為重要特色的考據學興起,推動着學術向着無聊的方向發展。考據學對清代學術的敗壞,不但表現為它徹底斷送了古代哲學的發展,也表現為它促使知識界徹底地進入了"考古期"。清廷防民之口甚於防川,製造了幾百起的文字獄,還將許多知識分子流徙到窮山惡水的滿洲。於是八股與考據得以茁壯成長。
繪畫
康乾盛世時期繪畫也大發展,人物畫的成就也最為突出。同時,在商品經濟發達的揚州,掀起了一股新的藝術潮流,形成了以揚州八怪為代表的揚州畫派,對近現代的花鳥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科技
康乾時期,清政府對天文學有相當程度的重視,從順治到乾隆期間命傳教士製造以及添加不少天文儀器如赤道經緯、黃道經經緯、簡平儀等,同時有相關天文學術著作出現,亦改善和編制了較為先進的曆法。西方的物理學知識也從明朝末年起一直在中國傳播,康熙年間的學者戴震就寫有關於阿基米德定律的作品,傳教士南懷仁著有《熙朝定案》等介紹各種工程技術的作品外,亦著有《驗氣圖說》和《形性理推》等對中國的物理學界產生了一定影響的介紹西方光學知識的書籍,並在一定程度下讓一些學者啟迪進而研究光學,例如在康熙年間寫有《鏡史》一書的孫雲球以及在十九世紀前期寫有《鏡鏡詅痴》的鄭復光;在對待西洋器物方面,清代有不少學者、匠師和科學家如黃履莊、黃履、孫玄球等對西方"奇器"有一定的研究和高度仿製,西方"奇器"在一定程度上亦推動了中國的物理實驗和機械製造的發展。
經濟
康乾時期國庫財政儲備充足,最高的年份達到8000萬兩,常年保持在6000到7000餘萬兩。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恢復到世界的三分之一,大規模蠲免錢糧,康熙、乾隆兩朝曾五次全免全國農業錢糧近3億兩白銀。 當時中國的工業產量,占世界的百分之三十二; 即使是工業革命之後中國和印度的製造技藝雖落後,但似乎並不比歐洲任何國家落後多少。
康乾時期的經濟與西方英國相比,在質量和生產關係還有對外貿易情況下來看,在國際經濟中的地位遠不及當時的英國。 而清朝統治者為了限制明末以來土地兼併的發展和商業資本的發展及恢復農業生產,採取"重農抑商"政策,對工商業控制、壓抑、打擊,把工商視為"末業",棉桑等經濟作物只准種在"不可以種植五穀之處"。糧食以外的作物尚且要禁,何況工商。實際上朝廷對民間手工業實行高額徵稅,低價收購,無償攤派;在政治上或則限制其開設,或則控制其流通,或則嚴格約束工人,或則指定特許的商人,對工商業的發展千方百計地壓抑阻撓。封建官僚濫施淫威,而工商業者沒有公開進行對抗的力量,只能匍匐在政權的腳下,任其蹂躪。雖然當時中國六個大城市的人口都超過世界最先進的倫敦,但是西方城市以工商業為本位,商人和手工業主在政治上起着重大作用,參與城市管理、審查預算的情況,在中國從來沒有出現。中國大多數城市的繁榮依靠官吏、地主、軍隊及其附屬者的消費,而主要不是依靠工業製造與遠程貿易。清帝認為興商既不合祖宗成法,也對國家無利, 表示"招商開廠……斷不可行", "礦廠除嚴禁之外,無二議也" ,使得資本主義萌芽受到壓制。
康乾時期雖然人口數倍於明朝,然而鐵和布匹這兩項指標性的工業產品的總產量卻始終未能恢復到明末的水平。到1840年左右,中國工業產量僅為全世界的6%。無論是總產量還是在全世界的比例,都不及200年前的明末。無論是在繁榮的質上還是量上,清朝時期的盛世都遠遜明代,具有歷史上罕見的全面頹廢崩潰之勢。
評價
清朝在康雍乾三朝時達到頂峰,被視為最繁華時期,有學者認為這段時期代表了中華文明的一個新的高峰。也有學者認為雖然康乾時期的人口和糧食產量呈快速增長態勢,但與同時期的歐洲國家英國來橫向比較的話,無論從存量還是從增速來看均具有較大差距。
正面評價
西方
在18世紀,來華的傳教士們將當時的中國圖景呈現在西方人面前時,立即引來整個歐洲對中國的強烈嚮往。結果在17世紀末至18世紀末的100餘年間,在歐洲形成了長時間的"中國熱"。在長達一個多世紀的"中國熱"期間,無論是在物質、文化還是政治制度方面,歐洲都對中國極為追捧。對中國風的狂熱追逐曾經是當時歐洲社會的普遍時尚。這種時尚滲透到了歐洲人生活的各個層面,如日用物品、家居裝飾、園林建築等。
法國傳教士喬治·安森在《耶穌會環球旅行記》中說:"中國是世界上資源最富饒、經濟最富裕的國家,中國皇帝之崇高、官員之福利超出世界上的一切國家。一個歐洲人(剛到中國)會立刻感嘆中國絲綢、瓷器、家居用品之物資豐沛,這些商品並不比在歐洲能買到的同類商品貴,但卻是世界上能見到的色澤最為華美、做工最為考究的商品了。"
俄國傳教士John Bil在《從聖彼得堡到亞洲的旅行》中評價說:"除了保障生活溫飽的必需品外,中國人也會有大量的生活結餘,特別是水果和其他各種各樣的物品,過於繁雜我就不在這裡一一贅述了。中國還有大量的金礦、銀礦、銅礦、鉛礦、以及鐵礦。中國人比歐洲人更看重銀的價值,銀被看作與金等價,所以金有很好的出口優勢。"
法國著名思想家伏爾泰推崇孔子學說,竟將耶穌畫像改易為孔子像,晨夕禮拜,並盛讚乾隆皇帝。
東亞
18世紀,朝鮮使臣通過燕行,親眼看到中國北方市集一片繁榮景象,因此在返回朝鮮後發起"北學中國"的運動。 朝鮮使臣金昌業曾評價康熙年間:"其享五十年太平,宜矣!" 蔡濟恭則認為:"問一世俱享六紀治平,而乾隆比康熙尤盛焉。即位之時,已為二十五歲,且即位回甲之年,傳位於儲嗣者,求之往牒,亦未之見也。"
民國史學家蕭一山在《清代通史》曾評價康乾盛世說:"聖祖六十一年,文治武功,蔚然可觀。以其有好學不倦之精神,寬大愛民之治術,謹事惜時,深耕易耨,為清朝培植良好之根基。末葉雖稍流縱弛之弊,然大亂之後,亟需休養生息,此亦守成令主所必循之途徑也。世宗剛毅明察,純系政治家之作風,任法尚廉,吏道澄清,庫藏充裕,海宇義安。倘使厥年克永,可為吾國政治變換一種積極性質,掃除數百年來顢頇無為之消極思想,社會亦不至停滯而不進矣。無奈宵旰不遑,求治太切,頗不易得社會之諒解,遂致有暴崩之傳說。高宗席累朝之積業,作太平之粉飾,好大喜功,稽古右文,雖有全盛之規模,卻種衰弱之肇因。"
負面評價
康乾時期不足還表現在科學技術水平不高、生產力水平低下、軍事實力不強、文化事業停滯不前,政治制度阻礙了經濟社會的發展。 儘管對康乾盛世褒貶不一,學者們對當時的人口問題、物價持續上漲、閉關自守、限制工商業發展、蔑視科學技術等均持有否定意見。
在中國歷史縱向看,其盛世規模只有量的增加而沒有質的改變;其次,從世界橫向看,康乾盛世時期的中國的政治制度、經濟(當時的經濟生產總量仍高於西方,但是生產技術卻相對落後了)、文化科技已經落後於西方。在此期間,整個社會發展緩慢,歐洲卻爆發了工業革命,科技文明跨越式向前發展,清朝和西方資本主義的差距越拉越大。
當西方和世界出現巨變的時候,清朝統治者妄自尊大、拒絕開放,反對變革,滿足現狀、固步自封,特別是限制工商業、蔑視科學技術、閉關鎖國、加強集權、禁錮思想的做法,愈加嚴重地制約着社會的進步。亦有學者指出康乾盛世只不過是飢餓的盛世。
清初唐甄在康熙四十年記載:"清興五十餘年矣。四海之內,日益貧困,農空、工空、市空、仕空"。
魏來朋《鬻子行》寫道:濰北邑當丁丑年,沿海村落少炊煙。無麥無禾空赤地,家家真乃如磬懸。 膝下嬌兒莫能蓄,百許銅錢即便鬻。但令得主免飢餓,寧甘下賤為人仆。 交錢交兒說分明,錢交兒不隨人行。翁亦無奈強作色,驅之使去終不能。 望兒揮手頻頻打,旁觀誰是解救者?頻打頻來懷中藏,兒聲長號翁如啞。
馬戛爾尼:"自從北方或滿洲韃靼征服以來,至少在過去150年裡,沒有改善,沒有前進,或者更確切地說反而倒退了;當我們每天都在藝術和科學領域前進時,他們實際上正在變成半野蠻人"。 "一艘破爛不堪的頭等戰艦",預言它遲早會"不再有紀律和安全","英國從這一變化中將比任何其他國家得到更多的好處"。
馬克思:"一個人口幾乎占人類三分之一的大帝國,不顧時勢,安於現狀,人為地隔絕於世並因此竭力以天朝盡善盡美的幻想自欺。這樣一個帝國註定最後要在一場殊死的決鬥中被打垮:在這場決鬥中,陳腐世界的代表是激於道義,而最現代的社會的代表卻是為了獲得賤買貴賣的特權--這真是任何詩人想也不敢想的一種奇異的對聯式悲歌。 "
魯迅看了外國人記載後,懷疑康乾盛世完全是文字獄吹出來的。 魯迅對康乾時期的重要文化成就之一《四庫全書》多次發表批判言論,如"清人篡修《四庫全書》而古書亡,因為他們變亂舊式,刪改原文。" ;"單看雍正乾隆兩朝的對於中國人著作的手段,就足夠令人驚心動魄。全毀,抽毀,剜去之類也且不說,最陰險的是刪改了古書的內容。"
周恩來:滿族統治階級入關統治中國近三百年,奴役各族人民,雖然曾使中國一度強盛,但最終還是衰敗了,這應由清朝的皇帝和少數貴族負責。
鄧小平:"如果從明朝中葉算起,到鴉片戰爭,有三百多年的閉關自守,如果從康熙算起,也有近二百年。長期閉關自守,把中國搞得貧窮落後,愚昧無知"。
習近平:我一直在思考,為什麼從明末清初開始,我國科技漸漸落伍了。有的學者研究表明,康熙曾經對西方科學技術很有興趣","但問題是當時雖然有人對西學感興趣,也學了不少,卻並沒有讓這些知識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起什麼作用,大多是坐而論道、禁中清談。"清政府組織傳教士們繪製了科學水平空前的《皇輿全覽圖》。但是"長期被作為密件收藏內府,社會上根本看不見,沒有對經濟社會發展起到什麼作用。反倒是參加測繪的西方傳教士把資料帶回了西方整理髮表,使西方在相當長一個時期內對我國地理的了解要超過中國人。"這說明了"學得再多,束之高閣,只是一種獵奇,只是一種雅興,甚至當作奇技淫巧,那就不可能對現實社會產生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