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經濟
原理
由於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知識的不斷積累,人類開發自然的能力不斷增強,使得大多數可認識資源都成為短缺資源。19世紀以來的世界戰爭,其目的主要是掠奪或保衛自然資源。最近美國發動的伊拉克戰爭,針對的主要是海灣地區的石油資源。在國家獨立自主的條件下,有了資源,就能發展經濟。
歷史發展
自19世紀以來,世界發達國家陸續完成了工業革命,科學技術取得了巨大發展,拖拉機、機床等代替了手工生產工具,汽車、貨車、輪船和飛機代替了落後的交通工具,生產效率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在這一時期,知識對於經濟的作用尚未起到決定性作用。鐵礦石、煤、石油等發展機器生產的主要資源很快成為短缺資源,並開始制約經濟發展,因此,這一階段的經濟發展主要取決於自然資源的占有。
作用
在工業經濟階段,生產的分配主要按自然資源(包括通過勞動形成的生產資料)的占有來進行。所以,雖然生產效率大大提高了,物質財富大大增加了,但廣大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與此不成正比。西方主要國家大約花了100年時間解決溫飽問題,又用了約50年時間變成小康,以後才逐步開始富裕。在這期間,它們基本普及了中等教育,開始了人才的自由流動,比較成功地開發了智力資源。
我國經濟轉型
工業和信息化部等部門都將發展生產性服務業作為加快推進工業轉型升級、兩化深度融合、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一項重要工作,紮實推進。
作為現代服務業的核心與主要組成部分,生產性服務業包括交通運輸、現代物流、金融保險、商務服務等多個行業。在全球經濟整體相對低迷的背景下,這些行業中有不少成為經濟下行中的"一抹亮色"。生產性服務業的逆勢增長,使其不僅成為我國現代製造業的重要支撐力量,在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中發揮的作用不容忽視。
生產性服務業作為製造業的配套服務業,已經成為我國現代製造業的重要支撐力量。我國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的物質基礎和客觀條件進一步改善,國際化發展的機遇增多,已經迎來加速發展的新契機。
我國服務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不僅低於高收入國家70%左右的水平,也低於與我國發展階段大體相當的新興市場經濟國家50%左右的水平。大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大有可為,將助推我國產業結構調整,加快我國從"工業經濟"邁向"服務經濟"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