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將樂縣三明市轄縣。位於福建省西北部,金溪中游,北緯26°26′-27°04′,東經117°05′-117°40′。東鄰順昌縣,西接泰寧縣,南鄰明溪縣,東南毗沙縣,北連邵武市。總面積2246平方千米。總人口18萬人(2012年末)。全縣轄6個鎮、7個鄉:古鏞鎮、萬安鎮、高唐鎮、白蓮鎮、黃潭鎮、水南鎮、光明鄉、漠源鄉、南口鄉、萬全鄉、安仁鄉、大源鄉、余坊鄉。縣政府駐古鏞鎮,距三明市中心128千米。

地處武夷山東坡,閩江支流金溪的中下游。境內山嶺聳峙,丘陵起伏,河谷盆地錯落相間,中部稍為平坦,整個地勢由西南向東北傾斜。最高點為南部龍棲山主峰,海拔1640.2米。最低點是東北部黃坑口,海拔133米。礦藏有煤、鐵、銅、石灰石、磷礦。風景區有天階山下的玉華洞[1]等景點。

目錄

歷史沿革

縣因「水來自將溪而越王樂野宮在是」,又以「邑在將溪之陽,土沃民樂」故取名「將樂」,縣治所設於今古鏞鎮處,別稱鏞城。鏞者,大鐘也。城西有山,形如覆鍾,故名。三國吳永安三年(260)析建安之西校鄉置將樂縣,屬建安郡。晉隆安三年(399)析西鄉置綏安縣,義熙元年(405)改綏城縣。隋開皇十三年(593)併入邵武縣,隸撫州。

武德五年(622)復置將樂縣;七年(624)又併入邵武,垂拱四年(688)再復置;元和三年(808)併入邵武、建安二縣,五年(810)又恢復,屬建州。五代閩天德三年(945)升為鏞州,南唐時廢州為縣。宋後歷屬劍州、延平路、延平府、建安道。1950年l月18日解放,歷屬南平專區、三明專區(地區)、三明市。

1970年,將樂縣轄城關鎮、城關公社、高唐公社、光明公社、漠源公社、南口公社、白蓮公社、黃潭公社、萬全公社、萬安公社、大源公社、安仁公社、余坊公社,128個大隊。

1984年,將樂縣轄古鏞鎮、萬安鎮、高唐鄉、光明鄉、漠源鄉、南口鄉、白蓮鄉、黃潭鄉、萬全鄉、安仁鄉、大源鄉、余坊鄉,共有7個居委會、124個村委會。

1992年,將樂縣總面積2246平方千米,總戶數35007戶,161179人。轄古鏞、萬安2個鎮和高唐、白蓮、黃潭、光明、漠源、南口、萬全、安仁、大源、余坊10個鄉。

1995年,白蓮鄉、黃潭鄉撤鄉設鎮。1998年,省政府批覆同意水南農場改制設立水南鎮,以水南農場的區域為水南鎮的行政區域,轄陳厝壠、白雲山莊、林委新村、金華園、黃紫墩、林場新村6個居委會和乾灘、渡頭、溪南、三班、水南、新興、南排7個村委會。調整後,將樂縣轄6個鎮、7個鄉:古鏞鎮、萬安鎮、高唐鎮、白蓮鎮、黃潭鎮、水南鎮、光明鄉、漠源鄉、南口鄉、萬全鄉、安仁鄉、大源鄉、余坊鄉。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將樂縣常住總人口158491人,其中:古鏞鎮37327人,萬安鎮8702人,高唐鎮10790人,白蓮鎮12934人,黃潭鎮12041人,水南鎮18694人,光明鄉8829人,漠源鄉6402人,南口鄉11941人,萬全鄉6825人,安仁鄉8904人,大源鄉7657人,余坊鄉7445人。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2],將樂縣常住總人口148867人,其中:古鏞鎮44761人,萬安鎮7272人,高唐鎮9352人,白蓮鎮9247人,黃潭鎮9730人,水南鎮23973人,光明鄉6293人,漠源鄉4586人,南口鄉9826人,萬全鄉5025人,安仁鄉7353人,大源鄉6178人,余坊鄉5271人。

視頻

將樂縣 相關視頻

將樂縣 深呼吸城市
地圖裡看區域發展,福建省將樂縣城市建設進程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