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宋綬
 北宋名臣、學者及藏書家

字 號 :字公垂

民 族 :漢族

別 稱 :宋宣獻

爵 位 :燕國公

官 職 :兵部尚書、參知政事

追 贈 :司徒兼侍中、太師、中書令等

諡 號 :宣獻

出 生 地 :趙州平棘

出生時間 :991年

去世時間 :1041年1月27日

主要作品 :《天聖鹵簿記》等

宋綬(991年-1041年1月27日 [1]),字公垂。 趙州平棘(今河北趙縣)人。北宋名臣、學者及藏書家。因平棘為漢代常山郡治所,故稱常山宋氏,後人稱「宋常山公」。

  • 景德二年(1005年),召試中書,為大理評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賜同進士出身,累遷戶部郎中,權直學士院。宋仁宗初年,因忤劉太后,出知應天府。明道二年(1033年),拜參知政事。景祐四年(1037年),罷為權判尚書都省。後以禮部尚書知河南府。
  • 康定元年(1040年)三月,因疏陳攻守十策,被召為知樞密院事。九月,拜兵部尚書兼參知政事。十二月(1041年1月),宋綬去世,年五十。追贈司徒兼侍中,諡號「宣獻」。後加贈太師、中書令、尚書令,追封燕國公。
  • 宋綬藏書甚豐,手自校理,博通經史百家。筆札精妙,傾朝學之,號稱「朝體」。其書法森嚴,實傳鍾(鍾繇)、張(張芝)古學。時朝廷大議論,多為他所裁定。著有《天聖鹵簿記》等,《全宋詩》錄其詩五首。

目錄

人物生平

博洽明敏

  • 宋綬生於宋太宗淳化二年(991年),其父宋皋,曾任尚書度支員外郎、直集賢院等職。宋綬幼時聰明機敏,額有奇骨,深受外祖父楊徽之的器重和寵愛;宋綬的母親楊氏也知書達禮,經常親自訓導兒子,宋綬因此博通經史百家,所寫的文章為時人所推崇。[2]

就讀秘閣

  • 咸平三年(1000年),楊徽之去世,遺奏請求錄用宋綬補太常寺太祝,獲朝廷准許。
  • 景德二年(1005年),宋綬十五歲時,被召到中書省考試,宋真宗喜愛他的文章,升他為大理評事,准他隨意到秘閣讀書。
  • 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宋綬再參加學士院考試,任集賢院校理,與父宋皋同職。後被賜同進士出身,升大理寺丞。[3]

仕途坎坷

  • 真宗東祭汾陰(今山西萬榮縣)時,召宋綬同行,與錢易陳越劉筠等負責搜集所過之處的方志、風土人物、歷史掌故,每停留一地他們就將這些內容上奏真宗。將要在亳州(今安徽亳州)太清宮(今河南鹿邑太清宮)祭祀時,任命宋綬為簽書亳州判官事,又進升為左正言、同判太常禮院。很久之後,又任判三司憑由司。曾提建議說:「去年下大赦釋放逃犯罪人,但過期沒向朝廷報告執行情況的州府多達六十八州。請在各路選派官員專門考核監督執行,規定半個月時必須上報。」於是被脫掉枷鎖釋放者達三千二百人,免除積欠錢達數百萬。
  • 升任知制誥,任吏部流內銓兼史館修撰、玉清昭應宮判官。累遷至戶部郎中、權直學士院,參與編修《真宗實錄》,進升左司郎中,後擔任翰林學士兼侍讀學士、勾當三班院。最初受朝廷指示讀唐史,堅持向三班學者求教,然後謹慎地向宋仁宗講述。因同修國史,升中書舍人。
  • 天聖七年(1029年),玉清昭應宮因火災被燒毀,宋綬被免去翰林、侍讀兩學士的頭銜。一年後,又復職翰林學士。國史修成後,宋綬升任尚書工部侍郎兼侍讀學士。
  • 當時劉太后(章獻明肅皇后)仍稱制,每五日前往承明殿一次,垂簾聽政,裁決大事,而仁宗卻未曾單獨接見臣下。宋綬上奏說:「唐朝先天(712年—713年)年間,唐睿宗做太上皇,每五日上朝一次,處理軍國大事,任免三品以下的官吏,裁決各種服苦役的刑罰。現在也應參照先天年間的制度,令群臣在前殿上奏匯報,若不是軍國大事,任免官吏之類都可直接聽取皇帝的旨意。」奏書上呈後,因違背太后意願,宋綬被降為龍圖閣學士,出京知應天府(今河南商丘)。[4]

屢議朝政

  • 明道二年(1033年),劉太后去世,仁宗想起宋綬當日的話,便將他召回,準備重用,但遭宰相張士遜阻止,只復職翰林侍讀學士。仁宗下詔議定章獻明肅皇后和章懿太后(李宸妃)神主祔廟的禮節,宋綬據《春秋》典例,請求另築一宮,取名奉慈廟,專門安置兩太后的神主,這些建議大多都被仁宗採用。
  • 朝廷開始設置端明殿學士,命宋綬擔任,宋綬堅決辭謝。又說:「帝王統治天下,最重要的是總攬權柄。而近十年來,政令都出自簾帷之後的皇太后。自從陛下親自處理各種事務,朝廷內外,都翹首盼望您的聖明之政,因此您應該懲辦違令犯法者,革除弊政,讓百姓耳目一新。而今賞罰號令,沒有比以往更差的了,難道不是三公大臣不能推心盡力來輔佐陛下的統治嗎?從前太后執政時對於提拔官吏,做得太吝嗇,而有的邪惡佞幸小人,卻能被破格提拔超升,輿論認為是太后的恩典。如今對官吏的恩賞政策雖然施行,但人們卻又說是出自大臣,若非大臣們互相勾結欺瞞陛下,怎會如此?拉幫結黨作為朝廷的一大弊病,古今都一樣。或者窺測陛下的旨意,再密令下官依此陳奏;或者傳達聖旨時附會自己的主意,以此決定官吏的升降進退。大臣施恩攬權,小人買官逐利,此風漸長,有害國家政治。太宗曾說:『國家無外憂必有內患。外憂不過是邊疆戰爭,都可預防;邪惡之人共同勾結為內患,就極為可怕。』真宗也說:『唐朝朋黨非常嚴重,王室因此衰弱。』希望陛下思祖宗的訓示,念王業的艱難,整頓綱紀,現在正是時候了。」張士遜罷相後,仁宗任命宋綬為參知政事(副相)。
  • 當初,朝廷下詔停止修建各種寺廟道觀,而章惠太后(章惠皇后)卻將舊宅第改作道觀,諫官、御史都提出此事。仁宗說:「這是太后的奩中財產,諫官、御史批評此事難道是要博取名聲?」宋綬進諫說:「他們怎知此是太后所作所為呢?只是見到大興土木違背最近的詔令,就上奏議論。而且這事只是有些疑似,他們還指責為過借,要是陛下有大缺失,近臣雖不說,然而傳到四方都知,成為聖明政治的拖累,又怎能忽視?太祖曾說:『唐太宗被諫官詆毀,還不以為愧。』陛下為何不做到行為無過錯,使得諫官們沒有話可說呢?」
  • 同年,郭皇后被廢後,仁宗命宋綬起草詔書說:「應當求得品德和門第高貴的人,以便與坤的名義相符。」後來仁宗左右侍從引富人陳氏的女兒入宮,宋綬說:「陛下難道要將下賤的人來作為後宮的主人,這不是與前日詔書的話相矛盾嗎?」幾日後,宰相王曾上奏,也勸諫此事。仁宗說:「宋綬也如此說。」當時大臣們相繼勸諫,終使仁宗未立陳氏為皇后。
  • 當時仁宗年紀已大,天下也太平日久,宋綬考慮到貪圖安樂之風有所增長,便說:「人心沉溺於安逸過久,災患禍害便會在疏忽時發生。所以應在無事時設防,在還未萌芽時便將變亂消滅。事來了再應付,難道不危險嗎?臣希望陛下能整頓、勉勵各級部門,不因天下太平便自己怠惰。」又上奏說:「駕馭下級之道有三點:辦事堅守原則,當機立斷,周密地事先分析。能堅持原則則奸人不能改變他,能果敢決斷則不會被邪惡迷惑,能周密地謀劃則事情不能擾亂他。希望陛下記住這三點。若能在後宮中深居簡出,聲樂口味能與六氣相調和,節斂和宣洩能順隨四時變化,保養聖體,那便是宗廟社稷的福氣。」後轉任吏部侍郎。 [5]

出知河南

  • 當時,宰相呂夷簡王曾多次在議政時意見不同。宋綬大多支持呂夷簡,而參知政事蔡齊頗支持王曾,政事因此依違不能決定,四人便於景祐四年(1037年)同時被罷免。宋綬以尚書左丞、資政殿學士之職留下侍奉仁宗,給他講課,權判尚書都官省。
  • 寶元元年(1038年),加職資政殿大學士,又以禮部尚書之職出任知河南府(今河南洛陽)。

疏畫十策

  • 康定元年(1040年),三川口之戰爆發,大將劉平、石元孫等兵敗被俘,仁宗親下手詔向居守在外地的大臣們詢求攻守的計策。宋綬謀劃了十件大事奏陳仁宗,因而再次被召為知樞密院事。九月,升任兵部尚書、參知政事。宋綬再次拜副相時,母親尚在人世。及至他得病後,無法處理政事,但仍堅持飲食起居自力,並安排好自己的後事。

病卒任上

  • 康定元年十二月二十二日(1041年1月27日),宋綬去世,享年五十歲,仁宗親往祭奠,為他輟朝兩日,追贈司徒兼侍中,諡宣獻。 [6]

人物成就

  • 文學:宋綬是北宋時期著名的文學家,《宋史》稱他「博通經史百家,文章為一時所尚」,他的文章受到當時名臣士大夫的稱羨,歐陽修在為他撰寫的祭文中評價他「望系朝廷重,文推天下工。…翰墨時爭寶,詞章晚愈新。」「西崑體」主要詩人、著名文學家楊億稱讚他的文章「沈壯淳麗,尤善鋪賦」,自以為不及,楊億在北宋文壇頗有成就,連他都這樣讚揚宋綬,可見宋綬的文學在當時確實造詣頗深。
  • 史學:宋綬可以被稱為史學家,范鎮蘇頌都曾肯定他的史學成就,他曾數次參與過史書的編纂。宋綬錄唐朝謝偃《惟皇戒德賦》,又錄《孝經》和《論語》的重要內容、唐太宗所撰《帝范》二卷、唐玄宗開元年間臣僚所獻《聖典》、《君臣聖理論》等。
  • 書法:宋綬亦為一位出色的書法家,他筆札精妙,《宣和書譜》稱其「作字尤為時所推右,…嘗為小字正書,整整可觀,真是《黃庭經》、《樂毅論》一派之法」,並說「國初稱能書者,惟李廷中與綬二人而建中之字肥而重濁,或為時輩譏評,謂有五代以來衰亂之氣。
  • 藏書:宋綬家富藏書,至二萬餘卷。曾得畢士安藏書,畢氏精於校讎,頗多善本,卒後藏書盡歸於他。宋綬的外祖父楊徽之,藏書甚多,因其無子,所以楊徽之去世後,其藏書也悉數贈予宋綬。
  • 著述:宋綬著述頗多,《天聖鹵簿記》十卷、《內東門儀制》五卷、《五服敕》一卷(與劉筠等合撰)、《歲時雜詠》二十卷、《常山祐殿集》三卷、《本朝大詔令》二百四十卷,其中大部分已佚,今有制詞四篇、詔誥冊文四篇、奏議十二篇、書信傳記四篇、序記碑銘五篇、詩文六篇流傳 。《全宋詩·卷一百七十四》錄其詩五首。

人物軼事

  • 區處後事:宋綬再次拜副相時,母親尚在人世。宋綬得病後,無法處理政事,但仍堅持飲食起居自力,並安排好自己的後事。
  • 挾書入廁:謝絳曾經說:「與宋公垂(宋綬)同在史院任職的時候,他每次入廁一定帶上書。讀書的聲音,清脆響亮,遠近都能聽見。他的好學竟到了如此地步。」

人物評價

  • 楊億(《續資治通鑑長編》引):沈壯淳麗,尤善鋪賦,吾不及也。
  • 宋庠(《贈司徒兼侍中宋宣獻輓詞四首》):一世文為伯,三階象有光。何言隆棟吉,忽嘆夜舟藏。襚禮朝頒冊,哀音路過喪。善人今不與,神理太茫茫。
  • 樓鑰:短小精悍,才氣絕人,自言治行之偉如此,人品真可與文饒相上下。
  • 蔡襄(《司徒侍中宋宣獻公輓詞五首》):重器推隆棟,馳光逐逝川。人應騎尾宿,歲亦在辰年。文思精天下,忠謀盡帝前。唯無豐室累,清白是家傳。
  • 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授性孝謹清介,言動有常。為兒童時,手不執錢。後博通經史百家,文章為一時所尚。朝廷有大議論,多所裁定。凡論前人文章,必正其得失;至當世之作,則未嘗議也。...藏書萬餘卷,手自校讎。筆札尤精妙,上嘗取所書千字文,及卒,多收其字帖藏禁中。[7]
  • 文彥博:①宣獻公文學德望為一代宗師。②精勁有法,遠出前輩。
  • 朱長文(《續書斷·序》):下至於五代,天下罹金革之憂,不遑筆札山,神宋受命,聖聖繼明,雲章宸翰,藝出天縱,炳如日月,發如龍鸞。天下多士,向風趨學,間有俊哲,自為名家。...真草則楊少師、王御史、李西台、宋宣獻、石曼卿、周子發、蘇子美、蔡君謨,咸有遺蹟可以觀述。[8]

史料記載

  • 《東都事略·卷五十七·列傳四十》 [9]
  • 《宋史‧卷二百九十一·列傳五十》[10]

參考資料

  1.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一百二十九》(康定元年):十二月…癸卯…兵部尚書、參知政事宋綬卒…上幸其第臨奠,輟二日朝,贈司徒兼侍中,諡宣獻。
  2. 《宋史·卷二百九十一·列傳第五十》:父皋,尚書度支員外郎、直集賢院。綬幼聰警,額有奇骨,為外祖楊徽之所器愛。徽之無子,家藏書悉與綬。綬母亦知書,每躬自訓教,以故博通經史百家,文章為一時所尚。
  3. 《宋史·卷二百九十一·列傳第五十》:大中祥符元年,複試學士院,為集賢校理,與父皋同職。後賜同進士出身,遷大理寺丞。
  4. 《宋史·卷二百九十一·列傳第五十》:時太后猶稱制,五日一御承明殿,垂簾決事,而仁宗未嘗獨對群臣也。綬奏言:「唐先天中,睿宗為太上皇,五日一受朝,處分軍國重務,除三品以下官,決徒刑。宜約先天制度,令群臣對前殿,非軍國大事,除拜皆前殿取旨。」書上,忤太后意,改龍圖閣學士,出知應天府。
  5. 《宋史·卷二百九十一·列傳第五十》:帝春秋富,天下久無事,綬慮宴樂有漸,乃言:「人心逸於久安,而患害生於所忽。故立防於無事,銷變於未萌。事至而應,不亦殆歟?臣願飭勵群司,不以承平自怠。
  6. 《宋史·卷二百九十一·列傳第五十》:尋卒,贈司徒兼侍中,諡宣獻。
  7. [網址 標題.網站.日期]
  8. [網址 標題.網站.日期]
  9. 南宋·王稱·《東都事略·卷五十七·列傳四十》
  10. 《宋史·卷二百九十一·列傳第五十》.國學導航.2015-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