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姚廣孝(1335年-1418年),幼名天僖賜名廣孝法名道衍,字斯道,又字獨闇庵號獨庵(獨菴),號獨庵老人逃虛子,通稱姚道衍江浙等處行中書省平江路(明為南直隸蘇州府長洲縣(今江蘇省蘇州市)人。

姚廣孝
姚廣孝


籍貫 江浙等處行中書省平江路長洲縣
族裔 漢族
字號 斯道、獨闇
諡號 恭靖
出生 元統三年(1335年)
蘇州
逝世 永樂十六年(1418年)
北直隸北平
墓葬 房山縣東北姚廣孝墓塔
親屬 姚菊山(祖父)
姚震卿(父)
姚須鈥女(姐)
姚繼(養子)
著作
原圖鏈接姚廣孝:中國初政治人物、禪宗僧人、詩人,明成祖靖難之役的謀臣之一。

中國初政治人物、禪宗僧人、詩人,明成祖靖難之役的謀臣之一。

目錄

生平

出家為僧

姚廣孝生於醫生世家,十四歲剃髮,先後學習天台密教,最後改宗禪門,修持臨濟宗法名道衍,號獨庵,人稱:獨庵道衍禪師,並拜道士席應真為師,得其陰陽占卜之術。曾經在嵩山寺遊學,有名叫袁珙相命大師說他說:「怎有這麼特異的僧人!眼眶三角形,體態像病虎一般,天性必然嗜好殺戮,是劉秉忠一樣的人物!」道衍聽後反而大喜[1]

助燕奪位

洪武年間中期,朱元璋下詔命精通儒學經書的僧侶入考禮部,道衍沒有被授官,朱元璋賜袈裟送還[2]。洪武十五年,高皇后駕崩,明太祖選高僧侍奉各親王,為其誦經薦福。道衍被其朋友宗泐舉薦。道衍在選拔的會場上與燕王朱棣相談甚歡,請求入燕,朱棣同意,於是抵達北平,擔任慶壽寺住持,時常出入王府,行跡非常秘密,經常與朱棣密語[3]

朱元璋死後,明惠帝即位後就開始大範圍的削藩行動,對藩王們下手。周王[4]湘王齊王代王[5]岷王紛紛得罪、或被罷黜庶人、或被迫自殺,情勢險峻。道衍於是密勸朱棣起事。朱棣說:「民心都支持他們朝廷,我們能怎麼辦呢?」道衍曰:「臣只知天道而已,何必討論甚麼民心!」於是朱棣漸漸下決心,並私下選派軍官,勾結部隊,並招募勇敢異能的人。道衍並在燕王宮道中訓練部隊,並在地下修建地穴,以厚牆環繞,周圍養雞鴨等動物,以掩蓋地下的修建兵器活動的噪音[6]。建文元年六月,燕府護衛百戶倪諒告變,逮官校於諒、周鐸等伏誅。兵部尚書齊泰命令北平都指揮張信逮捕朱棣,然而張信卻把此命告訴朱棣,朱棣於是決定起兵。當時正遇到暴雨臨近,檐瓦墮地,朱棣色變。道衍說道:「這是祥兆。飛龍在天,一定有風雨跟隨。瓦片掉下了,將要改用皇帝那黃色的瓦了。」之後燕兵起義,以誅殺齊泰黃子澄為名,號稱其眾為「靖難之師」。而道衍則在北平輔助世子朱高熾進行防守[7]

同年十月,朱棣襲擊大寧的時候,李景隆乘間圍燕京北平。道衍則善于堅守,抵抗中央軍的數次攻擊,並也夜間派遣壯士偷襲。後燕軍回援,內外夾擊獲得大勝。李景隆、平安等先後戰敗逃撤。朱棣則圍困鐵鉉防守的濟南城長達三月之久仍不克。道衍寫信勸道:「部隊疲勞了,請班師回北平。」朱棣於是返回。此後遭盛庸軍截擊,在東昌之戰時燕軍大敗,張玉被殺,再次返京。此時,朱棣打算進行稍微休整,而道衍則堅持積極備戰,並進一步招募勇士,擊敗盛庸且破房昭的西水寨[8]。此時,道衍對朱棣說:「不要再攻下城池了,而應當迅速進攻京師。京師力量單弱,一舉之下必然能攻下。」朱棣聽從了他的意見,並接連在淝水靈璧擊敗中央軍,並渡過長江進入京師金陵[9]。朱棣在燕王府時,接觸來往都是軍人,而唯獨道衍是定策起兵的。當朱棣在山東、河北轉戰時,其部隊進退、戰機等都由道衍決定。道衍從未臨戰指揮過,但是朱棣攻下南京後,論功道衍為第一[10]

輔治天下

在朱棣攻南京時,曾勸朱棣:「破城那天,方孝孺一定不肯投降,但請不要殺他,如果殺了他,天下『讀書種子』(比喻世代讀書的人)就滅絕了。」[11],但是因為方的不屈,朱棣盛怒之下還是將方滅族。朱棣攻占南京後,即位稱帝,授道衍僧錄司左善世。永樂二年四月,拜為資善大夫太子少師。後恢復其姚姓,並賜名廣孝,贈祖父如其官。明成祖與其交談時,稱其少師的官名,而不叫名字,表示敬意。朱棣又命其蓄髮還俗,道衍不肯。朱棣又賜房屋宮女給他,道衍都不接受。道衍則住在佛寺中,穿官服入朝議事,退朝後一樣繼續穿袈裟[12]。之後,出巡賑災蘇、湖等地,在抵達長洲的時候,把自己獲賜的銀兩布料都送給宗族與同鄉[13]。。

朱棣即位後,廣孝收鄭和菩薩戒弟子,法號福吉祥[14]。此外,廣孝還擔任監修、主持重修《明太祖實錄》;並與解縉等人修纂《永樂大典》,書成後得到明成祖的褒美[15]。朱棣在北京、南京往來,以及北伐時,廣孝皆留在南京輔助太子。永樂五年,皇太孫出閣就學,廣孝擔任侍讀說書[16]

晚年行跡

姚廣孝到晚年後,著《道余錄》[17],專詆程朱理學,引起當時人們的鄙夷[18]。當其回鄉省親訪友,至長洲拜訪其姐,但姐姐閉而不見;訪其友王賓,賓亦不見,但遙語道:「和尚錯了啊,和尚錯了啊。」又跑去見其姐,姐姐又罵他。廣孝為之惘然,體會到了眾叛親離的滋味[19]

永樂十六年(1418年)三月,姚廣孝已經有八十四歲高齡,病重不能上朝,仍然在慶壽寺居住。明成祖駕車臨視,相談甚歡,並賜金睡壺。臨死前的姚廣孝請求明成祖,釋放禁錮已久的建文帝主錄僧溥洽和尚,明成祖答應了他。姚廣孝頓首感謝,之後不久去世[20]

身後

同月十八日,姚廣孝病逝慶壽寺。朱棣聽聞後,輟朝二日,並以僧禮下葬,百官弔唁者眾多。此後追贈為推誠輔國協謀宣力文臣特進榮祿大夫上柱國、榮國公,謚恭靖。賜葬房山縣東北;朱棣親自為其制神道碑記錄其功[21]

永樂二十二年,對姚廣孝極為尊重的朱棣在北征途中死於榆木川,太子朱高熾繼位,是為仁宗。姚廣孝曾在「靖難之役」中輔佐為世子的朱高熾堅守北平,後來又實任太子少師之職,輔佐太子朱高熾留守南京監國,朱高熾對姚廣孝也是滿懷崇敬之情的。朱高熾繼位為帝後,再次對姚廣孝給予表彰。洪熙元年三月二十日為姚廣孝去世七周年紀念日,朱高熾親自撰寫祭文,遣其嗣子姚繼致祭,盛讚姚廣孝有功於朝,於皇帝朱棣「相與合德協謀,定大難,成大功」,又說「朕皇考太宗文皇帝以大聖之德順天應人,再安社稷,弘靖海宇,茂建太平,亦皆賴卿等同心同力,以輔成大業」,於是援「古今通規」,「生則同其富貴,歿則陪其祀享」,復加贈姚廣孝「少師散官勳爵,諡號悉如舊」,並特命將姚廣孝配享明太宗廟庭。配享廟庭,應是姚廣孝作為朱棣謀臣的最大榮譽。通觀明太祖,太宗開國兩朝配享太廟名單中,十六位功勳自中山王徐達以下,皆為出生入死的武臣。以文臣位列功臣配享之次者,僅有姚廣孝一人。由此可見姚廣孝在明初的特殊地位。

洪熙元年,加贈少師,配享成祖廟庭。嘉靖九年,明世宗表示:「姚廣孝輔佐成祖取得天下,雖有功勞英烈,但是畢竟是個出家人,與功臣們一起配享太廟,對歷代先帝有所不尊。」於是尚書李時大學士張璁桂萼等議請移祀大興隆寺,由太常寺每年於春、秋兩次致祭,後得到明世宗批准[22]

著作

廣孝本人好學,善於詩文。與王賓高啟楊孟載等人為友,並被宋濂蘇伯衡等人推獎過[23]。著有:

  • 《逃虛集》
  • 《逃虛子詩集》
  • 《逃虛類稿》

參考文獻

  1. 明史》(卷145):「姚廣孝,長洲人,本醫家子。年十四,度為僧,名道衍,字斯道。事道士席應真,得其陰陽術數之學。嘗遊嵩山寺,相者袁珙見之曰:「是何異僧!目三角,形如病虎,性必嗜殺,劉秉忠流也。」道衍大喜。」
  2. 明史》(卷145):「洪武中,詔通儒書僧試禮部。不受官,賜僧服還。經北固山,賦詩懷古。其儕宗泐曰:「此豈釋子語耶?」道衍笑不答。」
  3. 明史》(卷145):「高皇後崩,太祖選高僧侍諸王,為誦經薦福。宗泐時為左善世,舉道衍。燕王與語甚合,請以從。至北平,住持慶壽寺。出入府中,跡甚密,時時屏人語。」
  4. 明史》(卷4):「八月,周王橚有罪,廢為庶人,徙雲南。詔興州、營州、開平諸衛軍全家在伍者,免一人。天下衛所軍單丁者,放為民。」
  5. 明史》(卷4):「夏四月,湘王柏自焚死。齊王榑、代王桂有罪,廢為庶人。」
  6. 明史》(卷145):「及太祖崩,惠帝立,以次削奪諸王。周、湘、代、齊、岷相繼得罪。道衍遂密勸成祖舉兵。成祖曰:「民心向彼,奈何?」道衍曰:「臣知天道,何論民心!」乃進袁珙及卜者金忠。於是成祖意益決。陰選將校,勾軍卒,收材勇異能之士。燕邸,故元宮也,深邃。道衍練兵後苑中。穴地作重屋,繚以厚垣,密甃翎甋瓶缶,日夜鑄軍器,畜鵝鴨亂其聲。」
  7. 明史》(卷145):「建文元年六月,燕府護衛百戶倪諒上變。詔逮府中官屬。都指揮張信輸誠於成祖,成祖遂決策起兵。適大風雨至,檐瓦墮地,成祖色變。道衍曰:「祥也。飛龍在天,從以風雨。瓦墮,將易黃也。」兵起,以誅齊泰、黃子澄為名,號其眾曰「靖難之師。」道衍輔世子居守。」
  8. 明史》(卷145):「其年十月,成祖襲大寧,李景隆乘間圍北平。道衍守禦甚固,擊卻攻者。夜縋壯士擊傷南兵。援師至,內外合擊,斬首無算。景隆、平安等先後敗遁。成祖圍濟南三月,不克。道衍馳書曰:「師老矣,請班師。」乃還。復攻東昌,戰敗,亡大將張玉,復還。成祖意欲稍休,道衍力趣之。益募勇士,敗盛庸,破房昭西水寨。」
  9. 明史》(卷145):「道衍語成祖:「毋下城邑,疾趨京師。京師單弱,勢必舉。」從之。遂連敗諸將於淝河、靈璧,渡江入京師。」
  10. 明史》(卷145):「成祖即帝位,授道衍僧錄司左善世。帝在藩邸,所接皆武人,獨道衍定策起兵。及帝轉戰山東、河北,在軍三年,或旋或否,戰守機事皆決於道衍。道衍未嘗臨戰陣,然帝用兵有天下,道衍力為多,論功以為第一。」
  11. 明史》(卷141):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殺之。殺孝孺,天下讀書種子絕矣!」
  12. 明史》(卷145):「永樂二年四月,拜資善大夫、太子少師。復其姓,賜名廣孝,贈祖父如其官。帝與語,呼少師而不名。命蓄發,不肯。賜第及兩宮人,皆不受。常居僧寺,冠帶而朝,退仍緇衣。」
  13. 明史》(卷145):「出振蘇、湖。至長洲,以所賜金帛散宗族鄉人。」
  14. 明姚廣孝 《佛說摩利支天經》 鄭鶴聲等編 《鄭和下西洋研究文選》 15頁
  15. 明史》(卷145):「重修《太祖實錄》,廣孝為監修。又與解縉等纂修《永樂大典》。書成,帝褒美之。」
  16. 明史》(卷145):「帝往來兩都、出塞北征,廣孝皆留輔太子於南京。五年四月,皇長孫出閣就學,廣孝侍說書。」
  17. http://taipei3.cbeta.org/sutra/JB091_001.php
  18. 明史》(卷145):「晚著《道余錄》,頗毀先儒,識者鄙焉。」
  19. 《明史》:「至長洲,候同產姊,姊不納。訪其友王賓,賓亦不見,但遙語曰,『和尚誤矣,和尚誤矣。』復往見姊,姊詈之。廣孝惘然。」
  20. 明史》(卷145):「十六年三月,入觀,年八十有四矣,病甚,不能朝,仍居慶壽寺。車駕臨視者再,語甚歡,賜以金睡壺。問所欲言,廣孝曰:「僧溥洽系久,願赦之。」溥洽者,建文帝主錄僧也。初,帝入南京,有言建文帝為僧遁去,溥洽知狀,或言匿溥洽所。帝乃以他事禁溥洽。而命給事中胡濙等遍物色建文帝,久之不可得。溥洽坐系十餘年。至是,帝以廣孝言,即命出之。廣孝頓首謝。尋卒。」
  21. 明史》(卷145):「帝震悼,輟視朝二日,命有司治喪,以僧禮葬。追贈推誠輔國協謀宣力文臣、特進榮祿大夫、上柱國、榮國公,謚恭靖。賜葬房山縣東北。帝親制神道碑誌其功。官其養子繼尚寶少卿。」
  22. 明史》(卷145):「洪熙元年,加贈少師,配享成祖廟庭。嘉靖九年,世宗諭閣臣曰:「姚廣孝佐命嗣興,勞烈具有。顧系釋氏之徒,班諸功臣,侑食太廟,恐不足尊敬祖宗。」於是尚書李時偕大學士張璁、桂萼等議請移祀大興隆寺,太常春秋致祭。詔曰:「可」。」
  23. 明史》(卷145):「廣孝少好學,工詩。與王賓、高啟、楊孟載友善。宋濂、蘇伯衡亦推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