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占泸定桥
夺占泸定桥(又称“飞夺泸定桥”),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中的一场战役,发生于1935年5月29日。中央红军部队在四川省中西部强渡大渡河成功,沿大渡河东岸北上,主力由安顺场沿大渡河右岸北上,红四团官兵在天下大雨的情况下,在崎岖陡峭的山路上跑步前进,一昼夜奔袭竟达120公里,终于在5月29日凌晨6时许按时到达泸定桥西岸。第2连连长和22名突击队员沿着枪林弹雨和火墙密布的铁索踩着铁链夺下桥头,并与东岸部队合围占领了泸定桥。
目录
基本信息
名称:夺占泸定桥
地点:四川省泸定县
时间:1935年5月29日
参战方:中国工农红军红一方面军红四团等;川军
结果:中国工农红军胜利
参战方兵力:红军 红四团、3团,川军 1个团
伤亡情况:红军 伤亡极小 ,川军 大部分逃亡撤离
主要指挥官:杨成武,廖大珠
别名:飞夺泸定桥,强渡大渡河
泸定桥简介
泸定桥是大渡河上惟一的一座桥,当地人在两岸之间用13根粗铁环一个套一个联成的长铁索作为桥身,每根都有碗口那么粗。桥两边各两根作为护栏,底下并排9根,铺上木板即为桥面。铁索两头,埋在两岸的岩石里。桥长100多米,宽3米,离河面几十米高,中间一个桥墩也没有,悬在河面的上空。
铁索下面,湍急的大渡河水像瀑布一样向下游倾泻。水流冲击到岩石上,溅起一丈多高的浪花。在这里涉水和船渡都是不可能的,惟一可行的办法就是走铁索桥。泸定桥东是泸定城,城墙高两丈余,西城门正堵住桥头。
有的回忆文章说:“敌人已经把桥板全部抽掉,只剩下寒光闪闪的十三根铁链子了。”实际情况不是这样。敌人为阻挡红军从泸定桥上过河,确曾下令拆除桥板,但守桥的川军是所谓“两枪兵”,就是一支步枪,一支大烟枪,战斗力很差,拆桥板的速度也极其缓慢。他们只拆除了一部分桥板,红军就赶到了。[1]
夺占泸定桥
夺占泸定桥是几个部队协同配合的结果
过去写泸定桥战斗的文章,多写西岸红四团的战斗情况。实际上,正如聂荣臻元帅所说:“这次胜利,是几个部队自觉地互相在战术上密切配合,执行统一战役计划取得的结果。”
十七勇士控制安顺场对岸渡口后,小船返回,孙继先营长乘第二船过河,杨得志团长乘第三船过河。5月26日上午10时,红一团全部过了河,巩固了滩头阵地。但是安顺场这里水流湍急,不能架桥,大部队不能只靠一条小船渡河。虽然后来又找到两只小船,刘伯承算了一下,小船往返一次要一个小时,照这样的速度,全军渡河要一个多月,这是形势不允许的。这时,主持中央军事工作的周恩来和毛泽东及红军总司令朱德都来到安顺场。经过集体研究,由朱德向各军团首长发出电令,决定兵分两路,以红一师(师长李聚奎)和军委干部团(团长陈赓)为右纵队,由刘伯承、聂荣臻率领,从安顺场继续渡河,沿大渡河东岸北上;以红二师(师长陈光)、一军团指挥部和五军团(军团长董振堂)为左纵队,由林彪率领,沿大渡河西岸北上,两路纵队夹河而上,协同夺取泸定桥。由于大渡河在安顺场向北拐了一个大弯,原来的河南、河北,变成了河西、河东。
防守泸定桥的是四川军阀刘文辉的第四旅,旅长袁国瑞下辖38和11、10三个团。以李金山为团长的38团(缺一营),重点防守泸定铁索桥。红军在安顺场强渡大渡河成功后,敌人大为震惊。刘文辉于5月27日曾亲率警卫旅到前线指挥。蒋介石也严令追击红军的中央军薛岳等部向大渡河前进。如果红军不能抢在敌人增防部队到达之前夺取泸定桥,我大渡河东西两岸的部队就可能被分割,因此必须与敌人争时间、抢速度。刘伯承、聂荣臻率红军右纵队渡河后,向泸定桥急进。前进的道路崎岖难行,左边是河,右面是山,有的路在峭壁中间,有的又在河水里面。5月27日,红二团与据守瓦坝的敌一个团激战数小时,将敌人击溃。28日急行军一百余里,翻越了一座上下有六十里路的高山,到达有几十户人家的得托,传说诸葛亮南征时曾在这个小圩场驻扎。守敌有民团和在瓦坝被红军击溃的残敌百余人,战斗不到半小时,即被我军击溃。29日,红二团在地形险要的铁丝沟,与凭险扼守的敌11团,进行了右纵队最激烈的战斗。红三团一部及时赶到投入战斗,将敌人击溃,然后乘胜追击,占领了距泸定城五十里的敌旅部所在地龙八步,继续向泸定桥前进。
与此同时,左纵队以二师四团为前锋,也在对岸向泸定桥急进。从安顺场到泸定桥,全程320里,左岸与右岸一样,一面是悬崖陡壁,一面是奔腾咆哮的大渡河,河边是坎坷不平的羊肠小道,王开湘团长和杨成武政委,率红四团在27日早上从安顺场出发,一面行军,一面打仗,头一天行程80余里。第二天凌晨,朱德电令左、右两纵队之先头部队,应于29日赶到泸定桥。红四团在清晨五点钟从什月坪出发,急行军赶到从安顺场到泸定桥的咽喉、上下各三四十里的猛虎岗。敌人的一个营扼守着山顶的隘口,这时正巧大雾弥漫,我军利用大雾掩护,悄悄摸上山去,在接近敌阵地时,发起突然袭击,一排排手榴弹的爆炸声,震天响的喊杀声和军号声,吓得敌人胆战心惊,仓皇溃逃。红四团指战员穷追猛打,一鼓气追到敌团部和一个营驻扎的摩西,将敌人打散,继续向泸定桥前进。红四团一天一夜急行军240里,于29日早上抢占了泸定桥的西桥头。这时天已大亮,由于需要准备木板,同时,河东我军还未到达泸定桥,河西的红四团与桥东的敌人处于对峙状态。黄昏前,河东我军赶到了泸定桥。这时,红四团组成的以2连连长廖大珠为队长的突击队,在我军火力掩护下向东桥头发起冲击。[2]
飞夺泸定桥
国民党军第24军第4旅第38团(团长李全山)两个营这时也赶到了泸定桥,开始动手拆除桥板,并在山坡上修筑了坚固的工事。其中,第2营(营长周桂山,有迫击炮和重机枪各1个连)以守桥为主要任务,第3营(营长李昭)在第2营左翼构筑阵地,并以本营的机炮连再加强到第2营的桥头高地。国民党军仗着有强大的守桥火力,狂妄的向对岸红军高叫:“有本事就飞过来吧。”
红四团首先发动政治攻势,劝说敌军投降。国民党守军骄横地喊道:“我们投降了,过来取枪吧。”接着,双方隔河就是一阵对射,枪声不断,打了一天。
面对巨大困难,红四团决心夺下泸定桥。各连都抢着当突击队,最后团领导决定:第2连担任夺桥突击队;第3连紧跟第2连之后,任务是扛着木板,在铁索上铺路。第2连的22名党员骨干,很快组成了由连长廖大珠担任队长的突击队。每人手提一支冲锋枪,背后插着一把闪亮的大刀,腰间挂满手榴弹,整装待命。
在红四团沿大渡河西岸奔向泸定桥的同时,已在安顺场渡过大渡河的红2、红3团也奉命沿大渡河东岸北上,从敌人的后方直奔泸定桥,他们的任务是协同红四团顺利夺取泸定桥。然而红军的意图被敌人发觉。上级担心敌人调遣更多的军队来泸定桥增援,为了节省时间,命令红3团第1营为先锋营,以急行军的速度向泸定桥疾进,在敌人其他援军到达之前率先夺取泸定桥。
红3团第1营经过两天两夜急行军,在距泸定桥四五里路的安乐坎与敌人一个营遭遇,敌人没料到红军会来河岸的这头,所以行军懒散,警备松懈,结果被突然出现的第1营打了个措手不及。第1营营长从被俘敌兵口中得知,进入泸定城的口令是“庐山”,特别口令是“雅安”。
5月29日上午,红2、红3团赶到了泸定桥附近,立即向泸定桥东侧敌人第4旅残部和第38团两个营展开攻击。红军先锋营第2连伪装成国民党援军,同江防团溃敌一起,混进了泸定城。排长程章云用“雅安”特别口令,带领部队混进了东岸桥边,秘密夺取了敌人4个碉堡,解除了碉堡里敌人的武装,并摧毁了一些临时工事。
待泸定桥东西两岸的红军发起进攻时,敌江防旅长袁国瑞惊呼:“难道红军是长翅膀飞来的?”这些国民党老爷兵,怎么能够理解红军铁脚板的神功呢?敌人处于前后夹击的困境,东岸红军指战员趁敌人晕头转向之际,又一鼓作气夺取了桥边的两个暗堡,与敌人在桥头展开了小规模的混战。
下午黄昏时分,两岸红军向守桥敌军发起了总攻。
由于红军的突然出现,敌人想炸桥不成,就改为烧桥。敌人将油泼在桥板上,霎时间,桥面烈火熊熊,一片火海,桥东10多米的桥板被烧毁。红3团第1营指战员立即兵分两路,一路在桥头烈火中与纵火的顽敌拼刺刀,另一路在桥头灭火,并就近寻找木板、门板铺桥。就在这个时候,西岸红四团的22名勇士在廖大珠连长的带领下,迎着熊熊烈火冲到桥东来。22勇士和红3团在桥东头胜利会合。[3]
国民党守军回忆
时任国民党军第24军参谋长张伯言等人在后来回忆泸定桥战斗时写道:
“29日天明后,对岸桥头已发现红军,因之拆除桥板工作未能彻底进行。双方开始射击,打了一天,互有伤亡。李团伤亡约50人。红军时向守桥的饶连(第38团第2营连长饶杰)士兵喊话。晚饭后,枪声渐密,这时红军已大部到达。团长李全山召集两个营长研究对策,并在电话上向旅长袁国瑞请示怎么办,同时说明泸定桥很难防守……其时桥头红军用猛烈火力集中射击,饶连伤亡很大,李全山惊慌失措。大家认为既然龙八步的情况不明,红军夹江而上,自己腹背受敌,决难久持,遂决定由周桂三营断后,李全山率领其余两营取捷径退往天全,当夜即出发。周桂三决定饶连的虎班长带一班人作为最后守桥部队,饶连断后并放火烧桥。这时红军已开始夺桥,周桂三仓皇撤出泸定向天全退却,为了掩护周营撤退,仍作顽强抵抗。经红军展开扫荡战,饶连伤亡更大,周营只剩下10多个人。”[4]
夺桥战斗结束
5月30日早晨,夺取泸定桥的战斗全部结束,泸定桥东的小镇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萧锋和红6团张国华特派员、红1军团青年干事周冠南后来再谈两岸夺桥战况,感慨地说:红四团22勇士不怕牺牲,从铁索桥上冲过来,建立了奇功。但如果没有红3团突进到东岸桥边,击退敌人,扑灭大火,红四团勇士也不可能通过铁索桥。红3团抢占桥东岸,使守桥敌军腹背受敌,慌忙撤退,对夺取泸定桥起到了关键作用。
红3、红四团夹江而上,合力夺取了泸定铁索桥,红军大部队从桥上迅速通过,保证了中央红军顺利北上。[5]
22位勇士
1986年,王永模在泸定县委委派下,赶赴北京拜访当年红四团党总支书记、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铁道兵司令部副司令员的罗华生将军。罗将军告诉王永模,当年的22勇士,是他亲自到二连挑选出来的。当时他挑人的标准是,凡是干部,包括连长、指导员、党支部书记及排长,首先要挑出来。曾经是战斗英雄的,比如在渡乌江战役中立过功的,也要挑出来。平时作战勇敢的,挑出来。挑选出来的人,必须是共产党员、共青团员,起码也要是入党入团积极分子。突击队的任务是二连连长廖大珠抢下来的,就由廖大珠担任突击队的队长。
1985年,泸定县筹备"飞夺泸定桥"胜利50周年纪念庆典,王永模受县里委派赴北京邀请杨成武将军参加庆典,曾当面向杨将军询问有关二十二勇士的线索。杨将军告诉王永模,当年战事非常紧张,打完泸定桥,部队又继续向前打,二十二勇士的名字没有来得及记下来。后来在长征路上,他们多数同志都先后牺牲了。当时,杨成武将军说到这些时,情绪十分激动,他一遍一遍地呼唤:“我的22名勇士,你们在哪里,在哪里啊……”说着说着,竟老泪横流……
泸定县的同志们在解放后的追访中,还找到了1位勇士的下落,那就是副班长刘梓华。
寻找英雄
22名勇士中,唯一留下有下落和相片的勇士就是刘梓华,刘梓华的雕刻头像就是根据他本人的相片制作的。关于刘梓华下落和相片的获得,有一个曲折艰难的寻访过程,而我们的采访对象王永模就亲身参与了这个过程。
从1975年5月到9月,近5个月的时间里,调查小组从四川到北京、天津、河南、河北、山东、江苏、江西、湖南、贵州、广西,差不多绕半个中国走了一圈,搜集有关的红军长征文物,其中调查22勇士下落是他们时刻放在心头的一项重要任务。
意外发现
1975年8月,调查组来到江西南昌,在参观江西的革命烈士纪念馆时,在一个大陈列厅里,看见挂着很多相片,上面都是在各个历史时期参加革命战争的江西籍的烈士,下面还有他们的简单生平。
王永模一个一个认真地看,突然他眼前一亮,心中一阵狂喜。他发现了一个叫刘梓华的相片,他的生平介绍中写着,"刘梓华同志是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英雄之一。"
王永模连忙叫来一起去的同志,但一个同志提醒他:"你看清楚了没有?前面写的是强渡大渡河啊。"自从杨得志将军写了《强渡大渡河》、杨成武将军写了《飞夺泸定桥》两篇文章后,这两个词几乎成了专用词组,分别特指发生在安顺场和泸定桥的战斗。
但这毕竟是个重大发现,他们立即去找纪念馆的管理同志,但对方告诉他们纪念馆所知的情况也只限于展览内容这么多,不过他们告诉王永模,这些材料的来源是河北省廊坊军分区。
1976年1月26日,泸定县方面给廊坊军分区去信去函,了解有关刘梓华同志的情况。1977年1月15日,当天泸定县方面收到了回信,信中肯定刘梓华就是当年飞夺泸定桥的英雄,并说明刘梓华生前系天津廊坊军分区的副参谋长,1951年患恶性淋巴肿瘤去世。
8名勇士姓名可以确认
经最新查证,飞夺泸定桥的22名勇士中,目前有8位勇士的姓名可以确认:廖大珠、王海云、李友林、刘金山、刘梓华、赵长发、杨田铭、云贵川,其中有照片者4位:李友林、刘梓华、杨田铭、刘金山。
站在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碑公园门前,就会看到大道两旁的22根花岗岩石柱,分别代表着22位夺桥勇士。然而走近观看,却只能在5根石柱上找到勇士的姓名,其中只有2人根据照片在石柱顶端雕出了头像。其他勇士呢?是谁?在哪里?什么模样?有什么样的生平事迹?飞夺泸定桥泸定县原人大主任、72岁(2011年)的王永模,每天都在苦苦寻找着这些问题的答案。就在几天前的5月23日,他又收获了新的惊喜。
记者:王老,听说您1999年退休以来,一直在为寻找22位夺桥勇士的英名和事迹而奔忙?
王永模:是啊。红军22勇士飞夺泸定桥,创造了无与伦比的英雄伟绩和人间奇迹。聂荣臻元帅在为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碑撰写碑文时,用"奇绝惊险"4个字发出了由衷地赞叹。弹指一挥间,70多年过去,他们中大多数人却连名字都不为世人所知,真让人遗憾!无论从告慰勇士在天英灵的角度,还是从弘扬长征精神的角度,我都有责任为寻找他们的英名和事迹去操心、去奔波。
记者:现在,您找到了哪几位勇士的下落?
王永模:纪念馆建馆时,有关部门已找寻到5位勇士的姓名,他们是廖大珠、王海云、李友林、刘金山和刘梓华,并搜集到李友林、刘梓华两位勇士生前照片和部分生平史料。后来,在我们的努力下,国内许多媒体和红色网站都热情参与了寻找勇士的行动。到2007年,在上海、南昌新发现了两名勇士--特等机枪手赵长发、战士杨田铭。
记者:具体是怎样发现并核实的?
王永模:最初是杨田铭的大女儿杨党燕,在上海看到红色网站的寻呼后,打来电话说:"我父亲杨田铭是飞夺泸定桥22勇士中活下来的18勇士之一。"我立即委托东方电视台的记者去登门访问杨党燕,后来又联系上杨党燕的妹妹杨继红,最后终于在江西省图书馆找到了有关杨田铭的资料,还有他1961年5月21日发表在江西日报上的回忆文章《飞夺泸定桥》及保存在家中的照片。根据杨田铭在回忆录中的描述,我们又确认了另一位勇士赵长发的英名。
记者:您还找到一位叫"云贵川"的勇士?
王永模:那是1985年1月,我去北京,邀请曾任红一军团二师四团政委的杨成武将军来泸定故地重游,参加红军飞夺泸定桥50周年庆典。我告诉他,我们苦苦寻找22勇士多年了,希望他回想一下有没有印象深、记得住的勇士。他说:"有一个在贵州入伍的苗族小战士,只有十六七岁,中等身材,眉棱、颧骨很高,脸带褐黑色,眼大而有神。家里很贫穷,从小跟着父亲在深山密林中采药、打柴,攀崖涉水很内行。因为他入伍时没有名字,战友们就给他起了个名字叫'云贵川'.在夺桥战斗中,他攀援铁索,和廖大珠一起冲锋在前,后来,打腊子口他还立了一功。"就这样,我找到了第8位勇士的名字——云贵川。
记者:听说您最近又有新收获?
王永模:是的,就在(2011年)5月23日,我收到烈士后代寄来的刘金山勇士的照片和生平史料。真是苍天有眼,英雄魂系泸定。今后在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碑公园,又可以新添一位勇士的头像供人瞻仰了。
记者:您这么大年纪了,成天为找寻勇士的英名而奔忙,很辛苦吧?
王永模:70多年过去,要找到普通战士这一层面的英雄人物,确实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但这是历史和社会赋予的重托,是发扬光大红军精神的现实需要,是泸定人民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心愿。我会坚持不懈,在有生之年一直找下去!
在泸定桥边的"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馆"里,庄严肃穆地竖立着22根方柱子,它们代表着当年飞夺泸定桥的22位勇士。它们绝大多数是无字碑,只有5根柱子上刻有名字,而在这5根柱子中,只有一根上面雕刻有头像,这根柱子代表的勇士就是刘梓华。
在王永模的日记本上清楚地记着,1974年10月19日,当时的四川省文化局副局长朱丹,在一次会议上提出,新中国成立这么多年,红军飞夺泸定桥二十二勇士的情况和下落,还一直搞不清楚,实在说不过去,泸定县的同志们要下力气搞点调查。朱丹是一位演员,曾经在电影《达吉和她的父亲》中扮演父亲。也许与朱丹的这次讲话有关吧,也许还有别的什么推动力量,1975年,泸定县所在的甘孜州成立了一个红军长征文物调查小组,由三人组成,王永模担任了组长。
相关视频
电影《飞夺泸定桥》上传于 2010-01-02
参考资料
- ↑ 飞夺泸定桥:红军并非完全依靠爬锁链过河学习网 2019-12-05 18:57 来源: 高考学习网
- ↑ 飞夺泸定桥:红军并非完全依靠爬锁链过河学习网 2019-12-05 18:57 来源: 高考学习网
- ↑ 夺占泸定桥新浪网 2016-07-21 09:51:56)转载 分类: 史学新观
- ↑ 夺占泸定桥新浪网 2016-07-21 09:51:56)转载 分类: 史学新观
- ↑ 夺占泸定桥新浪网 2016-07-21 09:51:56)转载 分类: 史学新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