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業
失業,意指未獲得任何有薪工作的狀態。在經濟學範疇中,一個人願意並有能力為獲取報酬而工作,且有獲取工作的行動,但卻沒找到工作的情況,就被認為是失業。失業率是勞動人口裡符合「失業條件」者所占的比例。
實際上,確定確實在找工作的失業人員數量是非常困難的,特別是在找到工作前失業救濟金已經過期的那些人的數量。失業的歷史就是現代化的歷史。在古代這並不被看作是一個問題,儘管農村勞動力的隱藏性失業人員幾乎沒什麼事可做,特別是在人口過剩的情況下。這一情況如今依然普遍存在於類似中國大陸地區這樣的城鄉二元經濟體之中,如果將該國農村的隱性失業人口也計算在內,那麼失業總數約為2億人,真實失業率超過了30%,遠遠高於17%的城鎮登記失業率。
國際勞工組織發布的「2010年全球失業趨勢」報告說,2009年全球的失業人口已接近2億1千2百萬[1],創下該組織1991年開始統計該項數據以來的最高記錄。
目錄
失業的成因和種類
技術性失業
技術性失業,是由於科技進步引發的失業潮,例如:工業革命引發的大量勞動人口的失業:蒸汽機、織布機、電燈等的發明;以及近代的自動化機械手臂、ETC、各式自動化剪票口、未來的自動駕駛汽車等等。技術性失業通常產生盧德派[2]之類的反科技進步組織,不過他們的抗爭沒辦法對技術進步造成實質的阻礙。
摩擦性失業
摩擦性失業(frictional unemployment)因在於當人們放棄原來的職業再尋找新的工作,可能需要花費一段時間,當中牽涉到就業市場的信息不流通。一些企業未能在短期內找到適合的勞工,而勞工也未能在這段時間找到工作,於是造成短期的失業現象。
現代社會中還有另一種摩擦性失業問題,擁有高學歷的人士不一定能找到符合自己喜好的工作,也不願意投身低階勞動市場工作,造成不屈不就的窘境。此類失業屬於自願型失業,並非被裁員造成的非自願型失業。這種失業往往帶來一些社會問題,如隱蔽青年、雙失中年(失業和失婚)、增加政府開支等。
結構性失業
結構性失業(Structural unemployment)是指市場競爭的結果或者是生產技術改變而造成的失業,通常由於就業市場並不平衡,某些行業正擴張,另一些則衰退,造成部分工人失業。結構性失業通常較摩擦性失業持久,因為失業人員需要再訓練或是遷移才能找到工作。
季節性失業
還有一種季節性失業(seasonal unemployment),相對以上三種失業情況來說,季節性失業並不足以對所有行業產生影響,也不是經濟學研究的「失業」的類別或原因之一。它的涵義是社會中存在一些行業會在某些節日之前或者過後發生的失業情況。它常見於某些低技術工業,例如企業或工廠為了在重大節日前(例如聖誕節)儘快完成一個指定數量的產品,於是雇用不少額外工人以求儘快完成客戶的訂單,但在節日後進行裁員行動,將那些臨時性工人解僱以減低長期成本。
視頻
失業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日本看世界)2009年全球失業人數超2億,人民網日本頻道
- ↑ 新盧德主義述評,豆丁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