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大慈閣,原名大悲閣,位於中國河北省保定市穿行樓北街,現為保定市佛教協會所在地,2006年入選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大慈閣是保定市現存最高大的古代建築,也是保定古城的標誌性建築之一,俗語稱「不到大慈閣,何曾到保定」。大慈閣創建於元太祖或元定宗時期,清乾隆年間遭遇火災,現存建築為清代重建。清同治《清苑縣誌》將大慈閣列為上谷八景[1]之首,稱為「市閣凌霄」。大慈閣建築群坐北朝南,有山門、鐘樓、鼓樓、大慈閣、方丈院和關帝廟等建築。

目錄

歷史

通常認為,大慈閣建於成吉思汗(元太祖)時期或元定宗時期,創建時稱為大悲閣。保定在金代稱作保州。金貞祐元年(1213年),成吉思汗率軍接連攻克張家口、古北口、涿州、易州,在保州遭遇了頑強抵抗,連續作戰多日仍然難以攻破保州城。蒙古軍攻下保州後,屠城三天,僅工匠倖免。隨後,部隊放火燒毀了保州城。元太祖二十二年(1227年),投降蒙古軍的金國將領張柔將駐地移至保州,開始重建保州城。明清兩代的地方志大多根據元好問《順天府營建記》,認為大慈閣建於元定宗二年(1250年)。有當代學者質疑這一說法,認為1250年僅僅是元好問撰文的時間,大慈閣早已完工;此外,1250年時張柔早已率兵南下。因此,一些學者認為大慈閣的創建時間在保州城開始重建之後、張柔領兵南下之前,即1227年至1232年之間。

清朝順治四年至五年,大慈閣得到重修,增建了鐘樓、鼓樓和山門(今天王殿)。乾隆年間,大慈閣在火災中被燒毀,隨後得到重建。清道光二十四年、中華民國三十二年(另有說法認為是道光二十六年、民國三十一年),大慈閣兩次重修。

詩文中有不少關於大慈閣的記載、吟詠。元好問《順天府營建記》稱讚說「獨大悲出侯新意,尤為殊勝,金碧燦然,高出空際,唯燕中仁王佛壇成於國力,可等而上之耳」。南宋文人文天祥抵抗蒙古軍失敗後,被押送燕京,途經保定時作詩,「通衢誰建凌虛閣,留與居人作偉觀」[2]。元朝初年劉因《大悲閣詩》言道「十載雞泉隱,今朝市閣晴。……遼海依依見,堯山隱隱橫。」古籍記載大慈閣「高可數十丈,數十里外,遙望層閣丹碧若霞」。清朝同治年間纂修的《清苑縣誌》將大慈閣列為「上谷八景」之首,稱「市閣凌霄」。

中華人民共和國初期,大慈閣先後被區政府、河北省文化機關占用。1956年,大慈閣恢復佛事活動。1957年4月,河北省文化局撥款5000元人民幣重修了大慈閣和鐘樓。1963年,大慈閣被列入河北省文物保護單位。由於保定市各寺庵僧尼陸續病故或還俗,文化大革命前大慈閣曾是保定市唯一的佛寺。文化大革命期間,大慈閣遭到破壞,佛像被焚毀,僧尼被逐出寺院,大慈閣成為戲劇道具廠,大慈閣內原有的文物不知下落。1983年至1984年,河北省和保定市投資20萬元人民幣將大慈閣、鐘樓、鼓樓、山門等落架重修。同時,大慈閣轉交保定市文物管理所管理,成為保定市文管所駐地。1986年至1989年,政府將關帝廟落架重建。2005年,保定市投資五百餘萬人民幣,再次重修大慈閣。這次重修採用了貼金,並在山門前修建了面積達780平方米的廣場。經多年呼籲、申請,2005年4月保定市人大常委會做出決議,決定將大慈閣恢復為宗教場所。2006年10月,保定市佛教協會進駐大慈閣,協會會長真廣法師兼任住持,大慈閣恢復佛事活動。

視頻

大慈閣 相關視頻

實拍保定地標,上谷八景之一的「市閣凌霄」大慈閣,氣勢恢宏
大慈閣航拍視頻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