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間貿易和國際貿易
《地區間貿易和國際貿易》,生產要素秉賦學說的奠基性著作。收編於《世界百科名著大辭典》。伯爾蒂爾·奧林著。1933年出版。1966年對第1版進行了修訂,1968年美國哈佛大學出版修訂本。第1版中譯本1986年10月商務印務館出版,王繼祖等譯校。
目錄
內容簡介
本書共5編22章和2個序言,1個導言與2個附錄。中譯本約27.4萬字。序與導言說明本書形成與修訂過程及主要理論要點。第1編(1—4章)簡化的區域貿易,主要從地理區域的角度,論述了貿易的原因,條件與後果。第2編(5—7章)簡化的國際貿易,從擴大的區域貿易即國際貿易的角度,論述了不同生產要素流動的作用及國際貿易的一些基本原理和國際貿易利益問題。第3編(8—12章)商品和要素流動和第4編(13—16章)國際貿易與生產要素移動,論述了不同條件下的不同生產要素流動及其相互影響。第5編(17—22章)國際貿易變動和資本流動的機制,闡述了國際貿易中資本流動的形成與條件。本書從地理自然條件的差異出發,研究了勞動、資本和土地等生產要素的差異,以此來論證國際貿易的原因,條件與結果。討論的理論要點主要包括四方面。1.放棄古典的勞動價值論,代之相互依存的理論;2.證實國際貿易理論僅僅是資源布局通論的一個部分,價格形成在空間位置方面應予充分考慮;3.分析國內、國際生產要素流動,特別是它們與商品流動的關係;4.描述國際貿易交換機制。奧林理論的核心是假定各國需求情況相似,而生產要素的生產效率相同,各國商品價格的差異決定貿易格局。而商品價格不同,是由於(1)各國生產要素秉賦不同,(2)不同商品需要不同的生產要素搭配比例。每個國家出口本國具有豐裕而價廉的生產要素的商品,進口本國具有稀缺而價昂的生產要素的商品,貿易就獲得比較利益。一句話,生產要素的豐歉決定商品的相對價格和貿易格局。
本書被認為是對國際經濟學的一大貢獻,是繼李嘉圖比較成本說之後西方國際貿易理論的又一成就。赫爾謝爾——奧林的生產要素秉賦理論成為西方現代國際貿易的理論基礎,對國際貿易的發展有重大的影響。
作者簡介
伯爾蒂爾·奧林(Bertil Ohlin1899—1979),瑞典政治家和經濟學家,先後就讀於斯德哥爾摩經濟與企業管理學院。斯德哥爾摩大學,英國劍橋大學和美國哈佛大學等著名院校,獲得經濟學碩士和博士學位。
《世界百科名著大辭典》凡例
1.本辭典為書籍文獻的綜合性、科學性和知識性的工具書[1]。選收自然科學、技術科學、綜合性科學、社會和人文科學、文學藝術的各個學科,以及宗教的名著和重要典籍。
2.一部著作,或一篇論文、作品,立為一條詞目。古籍[2]中個別篇章,習慣上認為有特殊意義的,也獨立設目。
3.一部著作一般只在一卷出現。少數著作是幾個學科不可缺少的,在有關各卷互見。互見條目用(參見第 頁)註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