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覺洞摩崖造像
圓覺洞摩崖造像位於四川省安岳縣,文物遺址年代判定為唐代、宋代。1961年7月13日公佈為四川省第二批歷史及革命文物保護單位。1980年7月7日重新公佈為四川省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5月25日列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與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臥佛院摩崖造像合併。名稱:安岳石窟。
安岳縣
安岳县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四川省资阳市下辖的一个县,地处四川盆地腹地、涪江与沱江之间、成渝连线中点,总面积2,69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95万人[1]。安岳县特产红薯、柠檬,为中国重要生猪生产基地之一。安岳建县于南北朝时期,盛于唐、五代和宋的安岳石刻享有盛名,被称为“中国石刻之乡”和“柠檬之都”。
目录
名称
安岳县置县时县治位于铁峰山上,四面险绝,便于防守,取安居于山岳上之意,故名“安岳”[2]。
历史
古代
西汉时,今安岳县境属犍为郡的牛鞞县治所在今简阳市、资中县治所在今资阳市。与巴郡的垫江县治所在今重庆市合川区。东汉时,今安岳县境属牛鞞、资中、垫江与广汉郡的德阳四县。南朝萧普通年间,在今安岳县境内设普慈郡,将僚人编入户籍、令其纳税。
北周建德四年(575年)置普州、安岳县,此乃安岳建县之始。隋开皇三年(583年)废普慈郡,普州辖安岳县、普慈县普慈县治在今乐至县东北、安居县安居县治在今遂宁市安居区安居镇、永康县永康县治在今安岳县东南,开皇十八年(598年)更名为隆康县,先天元年(712年)更名为普康县。大业(605年)废普州,所辖各县改隶资州,大业三年(608年)资州改为资阳郡。
唐武德元年,资阳郡改回资州;武德二年(619年)于安岳县复置普州,辖安岳、普慈、安居、隆康四县;武德三年(620年)析普慈县地置乐至县、升隆龛镇为隆龛县隆龛县治在今重庆市潼南区崇龛镇,先天元年(712年)更名为崇龛县;天宝元年(742年)普州改为安岳郡;乾元元年(758年)废安岳郡复称普州,属剑南东道。
北宋乾德五年(967年)将崇龛县并入安居县、普慈县并入乐至县。开宝四年(971年)安岳县治自原址铁峰山移至今址。熙宁五年(1072年)将普康县并入安岳县。普州隶属于潼川府路。南宋时于今安岳县境东南部置石羊县。淳祐三年(1243年),为抗击蒙古军队南下,将安岳县城建于铁峰山上,宝祐年间被攻破,州县俱废。元至正四年(1344年),复置安岳县,将安居、乐至两县并入,与石羊县同属遂宁州。
明洪武四年(1371年)于安岳县复置普州,洪武九年(1376年)州废,将石羊县并入安岳县,属潼川州。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安岳县并入蓬溪县,康熙五年(1666年)改并入遂宁县,康熙十九年(1680年)改并入乐至县。雍正六年(1728年)复置安岳县,隶属于潼川州,雍正十二年(1734年)改属川北道潼川府[3][4]。
新唐书评价安岳县为上唐朝行政区划将县分为赤、畿、望、紧、上、中、下七等,宋史评价安岳县为中下《宋史•志第四十二•地理五》:“普州,上,安岳郡,軍事。乾德五年,廢崇龕、普慈二縣。端平三年,兵亂。淳祐三年,據險置治。寶祐以後廢。崇甯戸三萬二千一百一十八,口七萬三千二百二十一。貢葛、天門冬。縣三:安岳,中下。熙寧五年,廢普康縣入焉。安居,中。樂至,下。”,清史稿评价安岳县为繁、难《清史稿•志第四十四•地理十六》:“潼川府中,繁,難。隸川北道。明,潼川州。順治初,因明制,為直隸州。領縣七。……領縣八。……安岳繁,難。府南三百八十里。治後鐵峰山。東:紫薇、白雲。西:大雲。南:安泉。東南:雲居山。安居水自樂至入,逕城北,又東南入遂寧。魚海河有二源,一東流至城東,合入安居水。南:岳陽溪,東南流入大足。。
參考文獻
- ↑ 安岳县统计局. 安岳县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 安岳县人民政府网. 2021-06-25 [2021-08-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01).
- ↑ 四川省安岳县志编纂委员会. 安岳县志. 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3-12. ISBN 7-220-02271-9.
- ↑ 引用错误:无效
<ref>
标签;未给name属性为qs
的引用提供文字 - ↑ 濮瑗(修); 周国颐(纂). 中国地方志集成•四川府县志辑24 道光安岳县志. 成都: 巴蜀书社. 1992. ISBN 7-80523-47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