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學
歷史學( History ),簡稱史學,是研究包括人類社會一切問題在內的科學。歷史學不是信條、教義、文學。歷史科學的目的就是儘可能地逼近真實情況。
歷史學是研究人類過去歷史、問題的一門學科,故此「問題意識」在歷史學科中十分重要。中國傳統史學一向是文史哲不分,原因在於在討論、研究歷史問題時,無可避免地涉及文學、哲學的討論,例如《詩經》、《史記》的文本性質為如何等。而西方的歷史學則更重哲學思考[1],例如古格爾等,是一位哲學家同時也為一位歷史學家。西方在啟蒙時代後,強調理性思考,尤以十八世紀後泛科學主義的興起,令「歷史學」成為了一門社會科學,以求在歷史中尋找社會、政治、經濟的運作規律、定律,動機在於尋找人類發展的「真理」(Truth),而非只是着重事實(Fact)的考據與書寫。但在後現代思潮下,則從新以人本主義為本位思考歷史問題,而探究人的本質。故此,歷史學的研究方式、面向、材料都有所不同。全世界的歷史學家至今對於「何謂歷史」與「何謂歷史學」等直接關係到其生存命脈的議題,都沒有相同的共識,所以歷史學這門學科的研究內容與研究主題,一直沒有辦法與其他學科被明確地界定。而「歷史學」之成為學科,則與近代西方「學科化」的風潮所影響,在研究的過程中則無可避免與其他「學科」有關。故此,一個歷史學家可能同時為經濟學家、社會學家、考古學家、人類學家、政治學家、心理學家,甚至生物演化學家。
目錄
產生
馬克思和恩格斯首先發現了人類社會發展的普遍規律[2]。他們站在無產階級立場上,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原理,闡明了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辯證關係,從而揭示了各種社會經濟形態循序發展的一般過程,並且有力地論證了生產鬥爭、階級鬥爭是社會發展的主要推動力,人民群眾是歷史的真正創造者;這樣,歷史學才開始成為科學。
主要特點
研究對象
舉凡人類社會發展史和世界各國、各民族的歷史,從遠古到現代都可作綜合的、分期的或分類的研究。概述史學一般原理和研究方法的史學概論,研究史學本身之發展的史學史,研究史料及其運用方法的史料學等等,均可包括在史學範圍之內。史學包括解釋學史學、史學理論、泛史學、國別史、結構史、專題史、新史學、微觀史、史學史、口述史學等等。
視頻
歷史學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文萃】董立河:思辨的歷史哲學及其對於歷史學的價值,中國社會科學網, 2018-2-27
- ↑ 馬克思主義體現了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人民網, 2017-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