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天文馆
历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李元就希望在中国建立一座天文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多次呼吁,并准备了很多资料。当时北京市主管教育工作的副市长吴晗访问民主德国时观看了天象表演,认为北京市也应建成这样的天象馆。此后李元承担了资料准备工作,并最终促成了北京天文馆开工建设。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民主德国的蔡司天象仪器厂恢复生产天象仪。当时民主德国欠中华人民共和国债务,乃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民主德国大使建议,应在中国建天象馆,并愿用天象仪抵偿部分债务。1951年,蔡司天象仪器厂送来一架仪器模型,后用抵债方式出售给中华人民共和国一台,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上生产的第2台天象仪(第一台由民主德国给苏联。后来联邦德国也生产了1台给美国)。
北京天文馆第一个方案选址在天坛公园内,正对王府井大街延长线,后被否决。第二个方案是将北京天文馆的天象厅设在北京鼓楼上,后被否决。第三个方案选址在北海公园后门斜对面的一块三角地,后被否决。最终选定西直门外大街南侧、北京动物园对面的一片空地作为馆址,这里不仅因靠近北京动物园所以青少年和游人多,而且莫斯科假天馆也是建在动物园对面,另外北京天文馆可以和北京动物园东侧的苏联展览馆(今北京展览馆)遥相呼应。
1955年秋,在民主德国专家帮助下,北京天文馆动工兴建。1957年9月29日,北京天文馆落成开幕[1]。国务院副总理陈毅、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陆定一、天文学家程茂兰等600多人参加开幕式。北京市副市长吴晗等领导在开幕式上发表讲话。当时馆内设有天象厅、展览厅、讲演厅、小天文台、小气象台。其中设在天象厅内的天象仪可以在穹顶银幕上构成“人造星空”。北京天文馆是亚洲第一座大型天文馆。
另外,位于建国门外的北京古观象台也归北京天文馆管理,古观象台是中国古代的皇家天文台。
1958年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始自主研制天象仪,特批北京工业学院、北京光学仪器厂、无线电控制设备厂和北京天文馆联合研制大型国产天象仪。1976年12月2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一台国产大型天象仪在北京天文馆取代了蔡司天象仪投入使用,一直服役到2006年底北京天文馆老馆改造。
2001年,北京天文馆新馆在老馆南侧开工建设。该工程是北京市60项重要工程之一。2004年12月12日,北京天文馆新馆落成并正式对外开放[2]。自此北京天文馆由新馆、老馆、北京古观象台及若干馆外科普教育基地构成。北京天文馆新馆主体部分地上五层、地下两层,建筑面积21594平方米,由美国王弄极建筑师事务所、中国航天建筑设计研究院联合运用“相对论”理念设计,玻璃幕墙由深圳市三鑫特种玻璃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承担。美国洛杉矶华裔设计建筑师王弄极(Nonchi Wang)以该建筑设计获得美国建筑师协会洛杉矶分会的设计荣誉奖。
2013年,国家文物局发布消息称,北京天文馆、抗美援朝纪念馆、中国海军博物馆、厦门华侨博物院因在评估中未达标,取消其国家一级博物馆称号,调整为国家二级博物馆。这是自2008年施行博物馆年度评估制度后第一次出现降级博物馆。2017年,北京天文馆被评为第三批国家一级博物馆。2017年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第三批国家一级博物馆共34家在作为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的首都博物馆接受授牌[3]。
视频
北京天文馆 相关视频
参考文献
- ↑ 9月29日:北京天文馆建成开馆,国家公园管理局,2014-9-29
- ↑ 北京新天文馆今日开馆 设备堪称世界顶级,新浪网,2004-12-12
- ↑ 北京天文馆等34家第三批国家一级博物馆授牌仪式举行,澎湃新闻, 2017-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