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儉持家(老舍)
作品欣賞
在舊日的北京,人們清晨相遇,不互道早安,而問「您喝了茶啦?」這有個原因:那時候,絕大多數的人家每日只吃兩頓飯。清晨,都只喝茶。上午九、十點鐘吃早飯,下午四、五點鐘吃晚飯,大家都早睡早起。
老北京里並非沒有花天酒地、驕奢婬逸的生活。不過,那只限於富貴之家;一般市民是有勤儉持家的好傳統的。當人們表揚一個好媳婦的時候,總誇她「會過日子」。會過日子即是會勤儉持家。
在我還是個孩子的時候,我們的小胡同里,住着赤貧的人家,也住着中等人家。即使是中等人家,對吃飯館這件事也十分生疏。按照我們的胡同那時候的輿論說:大吃大喝是敗家的徵兆。
是的,我們都每日只進兩餐,每餐只有一樣菜——冬天主要的是白菜、蘿蔔;夏天是茄子、扁豆。餃子和打滷面是節日的飯食。在老京劇里,丑角往往以打滷面逗笑,足證並不常吃。至於貧苦的人家,象我家,夏天佐飯的「菜」,往往是鹽拌小蔥,冬天是醃白菜幫子,放點辣椒油。還有比我們更苦的,他們經常以酸豆汁度日。它是最便宜的東西,一兩個銅板可以買很多。把所能找到的一點糧或菜葉子摻在裡面,熬成稀粥,全家分而食之。從舊社會過來的賣苦力的朋友們都能證明,我說的一點不假!
黨和毛主席不斷地教導我們,叫我們勤儉持家,勤儉辦一切的事。可是,我們的生活有所改善,家裡參加工作的人多了,工資也多了。口袋裡有了錢,就容易忘了勤儉,甚至連往日喝酸豆汁度日的苦楚也忘了!勤儉持家的好傳統萬萬忘不得!
載一九六一年二月十二日《北京晚報》 [1]
作者簡介
老舍(1899-1966):原名舒慶春,字舍予(姓氏一拆為二)。滿族,北京人(正紅旗)。另有筆名絜青、鴻來、非我等。中國現代小說家、著名作家,傑出的語言大師、人民藝術家,新中國第一位獲得「人民藝術家」稱號的作家。老舍的作品很多,代表作有《駱駝祥子》、《趙子曰》、《老張的哲學》、《四世同堂》、《二馬》、《小坡的生日》、《離婚》、《貓城記》、《正紅旗下》,劇本《殘霧》、《方珍珠》、《面子問題》、《龍鬚溝》、《春華秋實》、《青年突擊隊》、《戲劇集》、《柳樹井》、《女店員》、《全家福》、《茶館》,報告文學《無名高地有了名》,中篇小說《月牙兒》、《我這一輩子》、《出口成章》,短篇小說集《趕集》、《櫻海集》、《蛤藻集》、《火車集》、《貧血集》及作品集《老舍文集》(16卷)等。北京市政府授予他「人民藝術家」的稱號。老舍的一生,總是忘我地工作,他是文藝界當之無愧的「勞動模範」。
筆名來歷,字「舍予」,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筆名,另有絜青、絜予等筆名。因為老捨生於陰曆立春,父母為他取名「慶春」,大概含有慶賀春來、前景美好之意。上學後,自己更名為舒舍予,「舍予」是「舒」字的分拆:舍,捨棄;予,我。含有「捨棄自我」,亦即「忘我」的意思。
「老舍」這一筆名,是他在1926年發表長篇小說《老張的哲學》時首次使用的。在「舍予」前面添「老」字,而後面去掉「予」字,便成了現今人們熟知的「老舍」。這個「老」並不表示年齡大,而是含有一貫、永遠的意思,合起來就是一貫、永遠「忘我」。他用「老舍」這一筆名發表了大量文學作品,以致不少人只知道「老舍」而不知舒慶春是誰。「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筆名。 [2]
他於1918年畢業於北京師範學校,擔任過小學校長、郊外北區勸學員等職。五四新文化運動掀起的民主、科學、個性解放的思潮,把他從「兢兢業業辦小學,恭恭順順地侍奉老母,規規矩矩地結婚生子」的人生信條中驚醒;文學革命的勃興,又使他「醉心新文藝」,由此開始生命和事業的新起點。[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