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刘道规(370~412年),字道则,彭城绥舆里(今江苏徐州市)人。东晋末年将领,宋武帝刘裕异母弟。

刘道规倜傥不群,胸怀大志,初为征虏中兵参军。桓玄之乱时,杀死青州刺史桓弘于广陵,响应刘裕起兵,随军收复建康,联合刘毅何无忌一同消灭桓玄,攻杀荆州刺史桓振,迎复晋安帝,拜荆州刺史,领南蛮校尉,封华容县公。

镇守荆州七年,剿灭桓氏残余势力,击杀后秦将领苟林,协助刘裕平定卢循之乱,大破徐道覆,拜征西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迁豫州刺史,留京养病。

义熙八年(412年),病逝,时年四十三,追赠侍中、司徒、南郡公,谥号烈武。南朝宋建立后,追赠大司马、临川郡王。宋文帝元嘉年间,追赠丞相。

目录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刘道规                 出生时间         370年
                字 号         字道则                 去世时间         412年
                所处时代         东晋                 出生地         彭城绥舆里
                民族族群         汉族                 官 职         荆州刺史、豫州刺史等
                封 爵         华容县公→南郡公→临川                 谥 号         烈武

人物话题

人物生平

家世出身

刘道规祖籍彭城郡彭城县绥舆里(今江苏徐州市),自称是西汉楚王刘交的后裔。曾祖刘混,在两晋之交时避乱渡江,定居于晋陵郡丹徒县京口里(今江苏镇江)。父亲刘翘,仕本郡为功曹。[1]长兄刘裕,原是北府军中下层军官,因平定孙恩之乱有功,逐渐在军中崭露头角,受到东晋权臣桓玄的重视。

刘道规是刘翘幼子,与刘裕乃是异母兄弟。自幼倜傥不群,胸怀大志,深受刘裕器重。 [2]

攻灭桓玄

元兴二年(403年)十二月,桓玄在建康(治今江苏南京)废黜晋安帝司马德宗,篡位称帝,建立桓楚。刘裕在京口(治今江苏镇江)暗中联络何无忌刘毅孟昶等北府军旧将,密谋举兵讨伐桓玄。当时,刘道规正在青州刺史桓弘的征虏将军府担任中兵参军,随桓弘镇守广陵(治今江苏扬州)。刘裕遂让刘道规配合刘毅、孟昶,袭杀桓弘以夺取广陵。 [3]

刘裕原本计划在京口、广陵、历阳(治今安徽和县)、建康四地同时起兵。但当他于元兴三年(404年)二月在京口正式举义时,建康、历阳两处皆失败,只有广陵成功响应。刘道规与刘毅、孟昶直接闯入军府杀死桓弘,控制了广陵,随即南渡长江,到京口与刘裕会合。不久,刘道规又随刘裕南攻建康。[4]

桓玄在覆舟山之战中大败,被迫放弃建康,挟持司马德宗逃回根据地江陵(荆州州治,在今湖北荆州)。刘裕遂在建康设立留台,奉武陵王司马遵承制总领百官。刘道规被拜为振武将军、义昌太守,与刘毅、何无忌一同追击桓玄。当时,桓玄命部将郭铨、何澹之固守湓口(在今江西九江)。刘道规纵兵出击,在桑落洲(在今江西九江西北)大败何澹之等,攻克湓口,进而夺取寻阳(江州州治,在今江西九江西)。

刘道规、刘毅等部义军随后继续西进,在峥嵘洲(在今湖北鄂州)与桓玄相遇。当时,桓玄有兵马数万,而义军却不足万人。诸将皆有惧意,欲退守寻阳。刘道规认为“决机两阵,将雄者克”,力主进攻,并挥军先进,刘毅等部随之,终于大破桓玄。桓玄败回江陵,随后弃城逃往蜀地,途中被益州督护冯迁所杀。时为元兴三年(404年)五月。 [5]

收复江陵

桓玄离开江陵后,司马德宗在荆州别驾王康产、南郡太守王腾之的迎奉下于江陵复位。刘道规、刘毅等以为大局已定,加之又遇大风,故此行军迟缓,未能及时赶到江陵。桓楚残余势力桓振、桓谦趁机袭取江陵,杀死王康产等,再次控制了司马德宗。刘道规忙加速进军,与何无忌先后进攻马头(在今湖北公安)、宠洲(今地不详),击破守将桓谧、桓蔚。

何无忌不顾刘道规劝阻,欲乘胜直攻江陵,结果在灵溪(在今湖北荆州)被桓振、冯该合兵击败,只得与刘毅等军退守寻阳。当年十月,义军再度西进,直逼夏口(治今湖北武汉)。当时,孟山图据守鲁城,桓仙客把守偃月垒。刘毅与刘道规、何无忌分兵攻取鲁城、偃月,生擒孟山图、桓仙客,进而夺取夏口,随后又夺取巴陵(治今湖南岳阳)。

就在义军乘胜西进之时,南阳太守鲁宗之亦举兵讨伐桓氏,自襄阳进逼江陵。桓振命桓谦留守江陵,自率大军抵御鲁宗之。当时,刘道规、刘毅等部已至马头,趁机奔袭江陵。桓谦弃城北逃,江陵由此被义军收复。桓振虽击退鲁宗之,但闻江陵陷落,亦兵溃败逃。时为义熙元年(405年)正月。最终,桓振被义军击杀;桓谦则先投后秦姚兴,再投西蜀谯纵。

刘道规攻取江陵,由何无忌护卫司马德宗东归建康,自与刘毅留驻夏口。不久,晋廷论功行赏。刘道规推功于刘毅、何无忌,自居其后,被授为辅国将军、都督淮北诸军事、并州刺史,仍领义昌太守之职。后来,刘道规又加督武昌、江夏、随郡、义阳、绥安、西阳、汝南、颍川、新蔡等九郡军事,剿灭盘踞在荆州、湘州、江州、豫州四州境内的桓楚残余势力。[6]

镇守荆州

刘道规后来又改任辅国将军、荆州刺史,领南蛮校尉,并以使持节的身份都督荆州、益州、宁州、秦州、梁州、雍州等六州以及司州河南郡军事。晋廷追论讨平桓玄之功,加封刘道规为华容县公,赐食邑三千户。但在义熙三年(407年),刘敬宣率兵入川,征讨西蜀,结果失利而回。刘道规作为督统,也受到牵连,被降号建威将军。[7]

刘裕讨平桓氏之乱,控制了朝廷军政大权,又率军北伐南燕。天师道首领卢循徐道覆趁刘裕领兵在外,于义熙六年(410年)在岭南起兵作乱,攻取江州,威胁建康。谯纵也趁机东犯,命桓谦、谯道福进攻荆州,并请后秦出兵配合。姚兴遂命将领苟林率骑兵南下。当时,刘道规曾遣军东进,打算入援建康,却在寻阳被苟林击败。 [8]

卢循调拨兵马给苟林,让他乘胜进攻江陵。当时,苟林屯兵江津(在今湖北荆州南),桓谦则屯兵枝江(在今湖北枝江西南)。江陵两面受敌。桓氏曾长期管理荆州,甚得当地人心。江陵军民因此多怀异心,有的甚至暗中勾结桓谦,告以城内虚实。刘道规为了稳定人心,故意打开城门,任由城中军民出城投奔桓谦。此举使得江陵军民大为畏服,无人敢于离去。

将佐的疑虑。刘道规不虞有诈,单骑出城迎接。鲁宗之亦为之感动,二人遂联手抵御桓谦。刘道规以鲁宗之留守江陵城,自率大军进攻桓谦,水陆并进。桓谦大败,败逃途中被刘道规击杀。苟林得知桓谦败死,亦兵溃而逃。刘道规命部将刘遵率部追击,终于在巴陵将苟林斩杀。

刘道规击杀桓谦,因功进号征西将军。不久,鲁宗之率部返回襄阳,而徐道覆却又率三万兵马进攻江陵。刘道规率主力迎击孙恩的姐夫徐道覆,与叛军战于豫章口(在今湖北荆州东南),并派刘遵作为游军。当时,荆州军前锋失利。但刘道规仍激励将士奋战,加上刘遵率游军拦腰侧击,终于大败徐道覆,斩首一万余级。叛军堕江溺毙者甚多。徐道覆乘小船逃回盆口,荆州危而复安。[9]

壮年早逝

  • 义熙七年(411年),卢循之乱终获平定。刘道规进拜征西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并加授散骑常侍。
  • 义熙八年(412年),刘道规患病,上表请求回朝,被改授为豫州刺史。但他一直在建康养病,并未到豫州赴任。是年闰六月,刘道规病逝,年仅四十三岁,追赠侍中、司徒,谥号烈武。晋廷追论平定桓谦的功勋,又追封他为南郡公。
  • 永初元年(420年),刘裕代晋称帝,建立南朝宋,史称宋武帝,追赠刘道规为大司马,封临川王。
  • 元嘉九年(432年),宋文帝刘义隆又追赠刘道规为丞相。 [10]

人物成就

  • 政治:刘道规牧守荆州七年,任内管治有道,政法清明,深受荆州士民的敬畏、拥戴。[11]
  • 军事;预平桓氏之乱:刘道规在桓玄之乱期间随兄长刘裕举义,袭杀青州刺史桓弘,夺取广陵,又配合刘裕收复建康,迫使桓玄放弃建康逃回荆州,并与刘毅、何无忌一同追击桓玄,先后在桑落洲、峥嵘洲等战役中大败桓玄叛军。他在桓玄败死后继续进兵,攻杀桓振,收复江陵,将晋安帝迎回建康复位,并剿灭荆州、湘州、江州、豫州四州境内的桓氏残余势力。
  • 预平卢循之乱:刘道规在卢循之乱期间坚守江陵,在内忧外困的情况下成功安抚住人心浮动的荆州部众,拉拢雍州刺史鲁宗之,先后击杀桓谦、苟林,挫败了谯蜀、后秦趁机犯境的图谋,保住了荆州重镇。后来,徐道覆再犯荆州。刘道规亲率主力在豫章口迎战,在部将刘遵所率游军的配合下,大败徐道覆,斩首万余级,再次保住了荆州。[12]

人物典故

  • 焚书安众

卢循之乱时,桓谦趁机攻荆州。江陵军民多怀异心,有的甚至暗通桓谦,谋为内应。刘道规击杀桓谦后,得到了很多江陵军民写给桓谦的通敌书信。他为了安抚众心,看也没看便悉数烧毁。江陵军民由此安心。后来,徐道覆攻打荆州。当时谣言大起,都说卢循已经攻取建康,并称徐道覆是来荆州赴任刺史的。但江陵军民感于刘道规焚书之德,始终没有产生异心。

  • 一席不取

刘道规卸任荆州刺史之时,对府库财物一无所取。曾有两名随行军士擅自拿走两张坐席,结果被当众处以军法。[13]

人物评价

  • 沈约:① 临川烈武王有大功于社稷。② 余妖内侮,偏众西临,荀、桓交逼,荆楚之势危矣。必使上略未尽,一算或遗,则城坏压境,上流之难方结。敌资三分有二之形,北向而争天下,则我全胜之道,或未可知。烈武王览群才,扬盛策,一举磔勍寇,非曰天时,抑亦人谋也。降年不永,遂不得与大业始终,惜矣哉![14]
  • 裴子野:若其(指刘裕)提挈草创,则魏、孟、何、刘,辅相总持,则刘穆之、徐羡之,王镇恶、道济经其武,傅亮、谢晦纬其文,长沙以冢弟共艰难,烈武以清贞定南楚。(《宋略总论》)
  • 李延寿:自古帝王之兴,虽系之于历数,至于经启多难,莫不兼藉亲贤。当于余祅内侮,荀、桓交逼,荆楚之势,同于累卵。如使上略未尽,一算或遗,则得丧之机,未可知也。烈武王揽群才,扬盛策,一举而扫勍寇,盖亦人谋之致乎![15]

人物作品

  • 《隋书·经籍志》著录称“梁有《宋临川王道规集》四卷,录一卷”,已亡佚。[16]

史籍记载

  • 《宋书·卷五十一·列传第十一·宗室》[14]
  • 《南史·卷十三·列传第三·宋宗室及诸王上》[15]

参考资料

  1. 《宋书·武帝纪》:高祖武皇帝讳裕,字德舆,小名寄奴,彭城县绥舆里人,汉高帝弟楚元王交之后也。……(混)始过江,居晋陵郡丹徒县之京口里,官至武原令。混生东安太守靖,靖生郡功曹翘,是为皇考。
  2. 《宋书·临川王道规传》:临川烈武王道规,字道则,高祖少弟也。少倜傥有大志,高祖奇之,与谋诛桓玄。
  3. 《宋书·武帝纪》:高祖与无忌同船共还,建兴复之计。于是与弟道规、沛郡刘毅、平昌孟昶、任城魏咏之、高平檀凭之、琅邪诸葛长民、太原王元德、陇西辛扈兴、东莞童厚之,并同义谋。时桓修弟弘为征虏将军、青州刺史,镇广陵。道规为弘中兵参军,昶为州主簿。乃令毅潜往就昶,聚徒于江北,谋起兵杀弘。长民为豫州刺史刁逵左军府参军,谋据历阳相应。元德、厚之谋于京邑,聚众攻玄,并克期齐发。
  4. 《宋书·临川王道规传》:高祖克京城,道规亦以其日与刘毅、孟昶共斩弘,收众济江。进平京邑。
  5. 《晋书·安帝纪》:元兴三年五月癸酉,冠军将军刘毅及桓玄战于峥嵘洲,又破之。……壬午,督护冯迁斩桓玄于貊盘洲。
  6. 《宋书·临川王道规传》:无忌翼卫天子还京师,道规留夏口。江陵之平也,道规推毅为元功,无忌为次功,自居其末。进号辅国将军、督淮北诸军事、并州刺史,义昌太守如故。时荆州、湘、江、豫犹多桓氏余烬,往往屯结。复以本官进督江州之武昌、荆州之江夏随郡义阳绥安、豫州之西阳汝南颍川新蔡九郡诸军事,随宜剪扑,皆悉平之。
  7. 《宋书·临川王道规传》:以义勋封华容县公,食邑三千户。迁使持节、都督荆宁秦梁雍六州司州之河南诸军事、领护南蛮校尉、荆州刺史,将军如故。善于为治,刑政明理,士民莫不畏而爱之。刘敬宣征蜀不克,道规以督统降为建威将军。
  8. 《宋书·临川王道规传》:卢循寇逼京邑,道规遣司马王镇之及扬武将军檀道济、广武将军到彦之等赴援朝廷,至寻阳,为贼党荀林所破。
  9. 《宋书·临川王道规传》:进号征西将军。徐道覆率众三万,奄至破冢,鲁宗之已还襄阳,追召不及,人情大震。或传循已平京师,遣道覆上为刺史,江汉士庶感焚书之恩,无复贰志。道规使刘遵为游军,自距道覆于豫章口。前驱失利,道规壮气愈厉,激扬三军;遵自外横击,大破之。斩首万余级,赴水死者殆尽,道覆单舸走还盆口。
  10. 《宋书·临川王道规传》:义庆为荆州,庙主当随往江陵,太祖诏曰:“……故侍中、大司马临川烈武王,体道钦明,……其追崇丞相,加殊礼,鸾辂九旒,黄屋左纛,给节钺、前后部羽葆、鼓吹、虎贲班剑百人,侍中如故。”
  11. 《宋书·临川王道规传》:善于为治,刑政明理,士民莫不畏而爱之。
  12. 《宋书·临川王道规传》:进号征西将军。徐道覆率众三万,奄至破冢,鲁宗之已还襄阳,追召不及,人情大震。或传循已平京师,遣道覆上为刺史,江汉士庶感焚书之恩,无复贰志。道规使刘遵为游军,自距道覆于豫章口。前驱失利,道规壮气愈厉,激扬三军;遵自外横击,大破之。斩首万余级,赴水死者殆尽,道覆单舸走还盆口。
  13. 《资治通鉴·晋纪三十八》:道规在荆州累年,秋毫无犯。及归,府库帷幕,俨然若旧。随身甲士二人迁席于舟中,道规刑之于市。
  14. 14.0 14.1 宋书:列传第十一 .国学导航.2018-10-1
  15. 15.0 15.1 南史:列传第三 .国学导航.2018-10-16
  16. 隋书:经籍志四 .国学导航.2018-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