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劉心源(1848-1917 年 ) ,譜名文申,考名崧毓,字亞甫,號冰若,另號幼丹,自號夔叟,晚號龍江先生,清末民初著名金石學家、文字學家、書法家 [2]

劉心源
出生 1848年9月4日
國籍 中國
別名 龍江先生 字 號 亞甫、 冰若、幼丹、夔叟
知名於 官至廣西按察使湖南巡按使、湖北首任民政長
知名作品 《古文審》
《樂石文述》
《吉金文述》
《凡誨書》

目錄

經歷

劉心源清道光戊申年八月初七日(1848年9月4日)寅時生於今洪湖市龍口鎮( 當時屬嘉魚縣騰雲洲 ) 。

一家書香門第,父親劉正鈞,字鳳山,系晚清秀才,以教書種田為生。

劉心源年少喪父,由長兄達源 ( 附貢生 )支持讀書。

清同治癸酉年( 公元1873 年 ) 由廩生中式第六十七名舉人

光緒二年 (1876 年 )恩科會試中七十名貢生

保和殿複試一等二十六名。

殿試二甲第三十七名,賜進士出身。

朝考一等第十六名,欽點翰林院庶吉士

一年後授翰林院編修國史館協修

此後歷任順天鄉試同考官會試同考官江南道監察御史江西道掌廣東道御史京畿道御史河南副主考四川夔州知府成都知府江西督糧道按察使廣西按察使等官職。

1912年1月10日領導了湖北保路運動辛亥首義成功後被舉為湖北議會議長國會會員,民國初湖北首任民政長湖南巡按使,為官四十載,清正廉潔。

袁世凱日本簽訂「二十一條」,憤而告病歸里。

1917年逝世。

學術造詣

劉心源畢生致力於金石為基研究古代文字書法,攀崖拓摩不畏其險,甚至「質裘被以購」青銅器及古幣,親采精拓,校錄博研,從無間斷。

書法則謹嚴有創新,擅鐘鼎文、石鼓文,篆、隸、楷俱佳,尤以新體魏碑見長,風格俊逸典雅,與楊守敬張裕釗張之洞譽為湖北三大書法家。所任各地皆留有其墨跡。

從1876年起,歷時17年寫成《古文審》8卷,時人謂是書「集古文之大成」,「躡往哲來辟之畦」,「探天地於文字盛衰倚伏之跡甚詳」多為「古文字數千年絕學」。

於金石采拓校研,積40年之精力,先後成《樂石文述》30卷、《吉金文述》20卷,所列鼎、鼓、爵、鍾、刀、劍及秦漢古器共千餘種,拓片、實物數千件,銘辭凡10萬言。

擅長鐫刻,木刻有《石鼓文》《會稽碑》,石刻有《碣石頌》《石鼓文》《夔門銘》《駟馬橋記》等。奉節鳳凰欽泉粉筆堂隸書「夔門」灌縣漓堆公園隸刻「漓堆」碑,桂林疊采山來風洞篆刻「來風」碑,皆出其手筆。

此外,還著有《古音》《三代六書存》《通鑑系注》《凡誨篇》《海書》《孫子事證》《楚辭箋注》《廣西兵事》及各種遊記。

《古文審》、《樂石文述》、《吉金文述》巳梓行,《古文審》並在日本再版。

同治十二年(1873年)中舉,光緒二年<1876年)取進士,歷任翰林院庶吉士、編修、國史館協修。1882年應聘纂修《湖北通志》

1883年起為順天鄉試同考官會試同考官江南道江西道廣東道御史戶科工科給事中京都五城街道督理京蔑道御史河南副主考官四川菱州知府江西督糧道按察使廣西按察使爵封榮祿大夫賜二晶頂戴

1905年2月因病退職歸里,在龍口老屋「瀨廬」之側築「奇觚室」以居。

1909年,清政府擬借外債修築粵漢鐵路,並將兩湖鹽、厘捐稅作抵押,湖北工商各界群起反對。

劉與楊守敬吳兆泰等。以省紳名義聯名致函省咨議局,提出鐵路商辦,當選為湖北商辦鐵路協會會長。

並與密昌墀張伯烈以協會代表晉京,上書郵傳部力爭。

1910年湖北商辦鐵路公司成立,原荊州駐防旗人,札勒哈理為總理,柯逢時為名譽總理,劉與劉人祥為協理。

1912年1月10日領導了湖北保路運動,鐵路收舊國有,保路之爭遂止。

辛亥首義成功後 ,中華民國成立,被舉為湖北臨時議會議長省民首任民政長湖南按察使北京約法會議議員

袁世凱與日本簽訂「二十一條」,憤而告病歸里。

1917年去世。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