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務人民委員部
內務人民委員部(俄語:Народный Комиссариат Внутренних Дел,Narodnyy Komissariat Vnutrennikh Del,俄語縮寫為НКВД Template:Audio,俄語縮寫拉丁轉寫為NKVD)是蘇聯在斯大林時代的主要政治警察機構,也是1930年代蘇聯大清洗的主要實行機關。內務人民委員部所下轄的國家安全總局是克格勃的前身。
該組織除擔任常規警察的角色外,其屬下部門也負責其他事務,如交通管制、消防、國境警備和國家檔案管理等。更廣為人們所知的是其在大清洗期間執行過大量的法外處決,以及負責運作的古拉格,即勞動懲戒營;將本國個別少數民族和所謂「原富農」的平民流放到人煙稀少的邊境;在國外進行間諜活動、政治暗殺和操縱顛覆外國政府的行為。
目錄
成立概況
內務人民委員部作為秘密警察機構的歷史可以上溯到1917年列寧成立的全俄肅反特別委員會,俄語簡稱為「契卡」,當時負責人為波蘭裔貴族捷爾任斯基。十月革命後,布爾什維克建立了蘇俄政權,出於當時國內形勢下對安全保衛工作的需要,根據捷爾任斯基的建議,彼得格勒軍事革命委員會於1917年12月4日通過了《關於建立肅反委員會的決議》,賦予其極大權力,以逮捕一切反革命分子。1922年2月6日,經全俄中央執行委員會決定,契卡改組為國家政治保衛局[1],1923年11月15日,國家政治保衛局從內務人民委員部獨立出來,成為「國家政治保衛總局」。1934年,國家政治保衛總局被併入內務人民委員部之中[1],成為國家安全總局,至此內務人民委員部統攬蘇聯的國內安全、警務和獄政工作。
參與大清洗
大清洗的背景是斯大林和政治局希望消滅任何反對政府的專制統治的源泉。他們希望保證黨員會按照「民主專制」無疑地執行以斯大林為中心的中央的命令,不希望蘇聯共產黨是一個象第一次世界大戰前那樣的多元的革命黨派。此外蘇共還想藉此消滅「危害社會的分子」、富農、過去的反對黨成員(比如社會革命黨的黨員)以及過去的沙皇軍官。
1934年12月1日,列寧格勒州委書記謝爾蓋·基洛夫遇刺身亡。斯大林對此大做文章,從1936年到1938年在莫斯科進行了對部分原共產黨高級領導人的三次公審。
- 第一次公審是1936年8月針對所謂的「托洛茨基-季諾維耶夫恐怖中心」的16名被告人的審判,其中格里戈里·季諾維也夫和列夫·加米涅夫是重要的前黨領導。所有16人被判有罪並處死。
- 第二次公審是1937年1月,被告17人中包括卡爾·拉狄克等。13人被槍斃,其餘被關入勞改營,這些人很快死於營中。
- 第三次公審是1938年3月針對所謂的「托洛茨基和右派集團」,其中包括原共產國際主席尼古拉·布哈林、原總理阿列克謝·李可夫、克里斯蒂安·賴可夫斯基和原內務人民委員部的首領亨里希·雅戈達本人。所有重要被告人被處死。
- 此外於1937年6月還在一個軍事法庭上對一批蘇聯紅軍將軍進行了一次秘密審判,被告人中包括米哈伊爾·圖哈切夫斯基。
據說紅軍內的清洗是由通過捷克斯洛伐克總統愛德華·貝奈斯傳遞的納粹假造的文件(據說是納粹間諜頭目萊因哈德·特里斯坦·尤根·海德里希偽造的)引起的。據說這些偽造的文件包括紅軍元帥圖哈切夫斯基與德國最高指揮部成員的通信。紅軍中五位元帥中的三位、15位將軍中的13位、九位海軍上將中的八位、57位軍長中的50位、186位師長中的154位、全部16位陸軍政治委員、28位軍政治委員中的25位在清洗中被處決。
最後幾乎所有在1917年俄羅斯大革命和在列寧政府中起過重要角色的蘇聯共產黨領導人都被消滅。在1917年十月革命時期中的六位政治局成員中只有斯大林本人倖存,另外五位中四人被處死,列夫·托洛茨基被開除黨籍後流亡墨西哥,於1940年被內務人民委員部的間諜暗殺。從十月革命到1924年列寧逝世期間被選入政治局的七人中四人被處死,米哈伊爾·湯姆斯基自殺,兩人(莫洛托夫和加里寧)倖存。從1934年參加第17屆共產黨代表大會的1966名代表中1108人被捕,這些人幾乎全部死於獄中。
雖然富農「作為階級已經被消滅」,但是1937年7月30日內務人民委員部發布了第00447號針對「原富農」、「富農幫凶」和其它反蘇聯分子的命令。從1937年到1940年出於對戰爭時期所謂的「最可能的敵人」以及周圍的想要瓦解蘇聯國家的「敵對資本主義國家」的「第五縱隊」的恐懼,內務人民委員部發動了一系列針對個別少數民族人的大規模行動。最早的是針對波蘭人的行動。許多這些行動是按照一個數量來完成的,上級軍官按照一定的統計數據下令當地的秘密警察關押和處決一定數量的「反革命分子」。命運最為悲慘的當屬高加索人,集體化期間,熱愛騎馬的高加索人不願被剝奪養馬的權利,於是反抗者被當作富農遭清洗,大清洗期間,「問題民族」車臣人再次受到「特殊照顧」。
同時,斯大林在20世紀三十年代初完成了對東正教的系統摧毀,大清洗中,有16.5萬名神父因傳教被捕,其中10.6萬人被槍決。
值得一提的是,繼亨里希·雅戈達後,當時大清洗的主要直接執行人、內務人民委員部的首長葉若夫最後亦不能倖免於難,在1940年失勢,隨即遭處決。而內務人民委員部中一位名叫亞歷山大·奧爾洛夫的蘇聯將軍流亡美國,於1953年發表《斯大林肅反秘史》(The Secret History of Stalin's Crimes)一書,對大清洗內幕進行披露,震驚了西方世界,致使蘇聯的國際形象受損。
強制勞動改造營地「古拉格」
1918年的沙俄政府和蘇俄政府的交接時期,「勞工懲罰」性質的營區類設施在西伯利亞以及遠東地區被重新建立起來,其中主要的兩種類型是「特殊目的營區」以及「強制勞改營區」,用以囚禁不同種類的對國家安全構成威脅的人,其中包括普通的罪犯,俄國內戰的戰俘,導致國內公司破產的官吏,暗殺和實施破壞性行為的人,以及各種各樣的政治犯,貴族和地主。然而這些集中營的規模遠小於斯大林時期的集中營體的規模。1928年只有將近30000人被監禁在這些集中營中,並被當局強制進行無償勞動。
時代的擴張在1930年的中後期,由斯大林主導前蘇聯大清洗運動促使古拉格的規模開始戲劇性地膨脹。根據前蘇聯內務人民委員部頒布的第58號命令,人們開始被秘密警察監視,審查並以「反革命」的罪名被關押,又由內務人民委員部草草審判並被流放或被處決。在1937-1938年一年的時間裡,內務人民委員部又出台第00447號命令,導致一萬多名古拉格囚犯未經正式審判便被處決。大部分古拉格囚犯在大部分時間內都面臨着食物供給不足,禦寒衣物匱乏,擁擠和缺乏醫療保障的困難。1934年至1940年六年間古拉格集中營內的非正常死亡人數是同期前蘇聯死亡人數的4至6倍,根據解密的檔案,1930年至1953年古拉格內死亡人數的報數估計為176萬人。其中二分之一死於1941年至1943年。
古拉格成為了形容前蘇聯「專制壓迫性政府系統」的代名詞,主觀意義它上包括了前蘇聯各秘密警察機構對基層民眾毫不留情的隔離,審查,逮捕,流放,強制勞動,並最終導致了大量前蘇聯公民的非正常死亡的流水線性程序。
卡廷慘案
二戰時期,1939年9月1日德國首度攻入波蘭,在半個月後的9月17日,也是《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密約簽訂後的三星期,蘇聯也向波蘭進攻,並俘虜和關押了25萬到454,700名波蘭士兵。
最早於9月19日,內務人民委員部接獲拉夫連季·貝利亞的指示,成立戰俘理事一職,以管理波蘭戰俘。
蘇聯政府認為波蘭戰俘是一個大包袱(一方面,蘇聯在緊張的備戰中為其要消耗寶貴的人力和物力;另一方面,波蘭戰俘可能隨時反抗蘇軍的監禁),遂決定先處理掉波蘭戰俘中的軍官。除掉了軍官,其餘的士兵就會處於群龍無首的境地。蘇聯有關方面認為,最好的辦法是從肉體上將他們消滅掉。1940年3月5日,蘇聯內務人民委員(內務人民委員會部長)貝利亞專門就對2萬餘名以波蘭軍官為主的戰俘和犯人實施槍決一事寫出報告上交斯大林和聯共(布)中央審批,隨即獲得批淮。
1940年4月初,處決波蘭戰俘的行動正式開始。數百名被俘的波蘭軍官被從各戰俘營帶上汽車,秘密運往行刑地卡廷森林。行刑人員站在波蘭戰俘身後,用手槍對着他們的後腦開槍。掩埋之後,蘇方人員在上面鋪上了厚厚一層土。不久,第二批戰俘又被運到該地被同樣處理。直至當年5月中旬,蘇聯方面在卡廷森林共處決波蘭戰俘4421人。他們被分別埋入8個大坑,上面鋪滿松樹和白樺樹。
據不完全統計,被屠殺的人包括一名海軍上將,2名陸軍上將,24名陸軍上校,79名陸軍中校,258名陸軍少校,654名陸軍上尉,17名海軍上尉,3,420名士官,7名隨軍牧師,1名親王,43名官員,85名士兵,131名難民。此外,遇害者中還包括20名大學教授(包括斯特凡·喀茨馬茨 ),300名醫生,幾百名律師、工程師、教師、100多名作家和記者以及200名飛行員。
除了卡廷森林,對波蘭軍人的處決掩埋地還有加里寧、查格羅夫兩地。在1940年4月3日到5月19日,大約有22,000名在囚人士被處決。從1956年一份由當時的克格勃領導人亞歷山大·謝列平給予赫魯曉夫的備忘錄中,證實有21,857人在不同刑場中被殺,計有卡廷4,421人、斯塔洛柏斯克營3,820人、奧斯塔什戈夫營6,311人以及其他拘留所的7,305人。
衛國戰爭時期
1941年2月,內務人民委員部被分解為內務人民委員部和國家安全人民委員部(由內務人民委員部國家安全總局從內務人民委員部獨立出來組成),1941年7月,國家安全人民委員部被併入內務人民委員部,內務人民委員部再次獲得巨大的權力,1943年4月,內務人民委員部再次被分解為內務人民委員部和國家安全人民委員部。
在蘇德戰爭時期,內務人民委員部的主要任務為戰線後方的安全保衛工作,同時包括制止陣前逃亡行為。根據斯大林簽署的國防人民委員會第270號和第227號令,成立了專門的督戰隊,對於臨陣脫逃的政委可以就地槍決,普通的基層官兵則會被派往懲戒營被迫執行危險任務。儘管227號指令在下達幾個月後就被偷偷廢除,在戰爭期間仍有大量蘇聯官兵被內務人民委員部的督戰隊槍斃。
與此同時,內務人民委員部還專門針對被占領區和東歐地區的反蘇分子採取了行動,對他們進行了逮捕和處決。
蘇聯內務部
1946年,蘇聯人民委員會被改組為蘇聯部長會議,內務人民委員部改稱內務部(Template:Llang),國家安全人民委員部改稱國家安全部(Template:Llang)。1953年3月斯大林死後,貝利亞命令國家安全部併入內務部,並親自任內務部部長[2],1953年6月貝利亞被捕後,謝爾蓋·尼基福羅維奇·科魯格洛夫 任內務部部長,1954年3月,蘇聯部長會議決定將內務部分解為內務部與國家安全委員會(Template:Llang,即「克格勃」),從此內務部失去了國家安全職能,克格勃承擔了了國家安全情報工作的職責。
軍銜
1935年11月26日實施。
- 國家安全總委員:元帥
- 一級國家安全委員:大將
- 二級國家安全委員:上將
- 三級國家安全委員:中將
- 國家安全師級:少將
- 國家安全旅級:淮將
- 國家安全上校:
- 國家安全少校:
- 國家安全大尉:
- 國家安全上尉:
- 國家安全中尉:
- 國家安全大士:
- 國家安全副排級:
- 國家安全班級:
- 國家安全戰士:
1943年改為大將、上將、中將、少將等軍銜。
軍銜等級 1935–1937
國家安全總委員 | 一級國家安全委員 | 二級國家安全委員 | 三級國家安全委員 | 國家安全師級 | 國家安全旅級 | 國家安全上校 | 國家安全少校 | 國家安全大尉 | 國家安全上尉 | 國家安全中尉 |
---|---|---|---|---|---|---|---|---|---|---|
петлица ГБ 1936 | петлица ГБ 1936 | петлица ГБ 1936 | петлица ГБ 1936 | петлица ГБ 1936 | петлица ГБ 1936 | петлица ГБ 1936 | петлица ГБ 1936 | петлица ГБ 1936 | петлица ГБ 1936 | петлица ГБ 1936 |
н/з гб 1936 | н/з гб 1936 | н/з гб 1936 | н/з гб 1936 | н/з гб 1936 | н/з гб 1936 | н/з гб 1936 | н/з гб 1936 | н/з гб 1936 | н/з гб 1936 | н/з гб 1936 |
參考資料: [3] |
軍銜等級 1937–1943
國家安全總委員 | 一級國家安全委員 | 二級國家安全委員 | 三級國家安全委員 | 國家安全師級 | 國家安全旅級 | |||||
---|---|---|---|---|---|---|---|---|---|---|
петлица ГБ 1937 | Нквд1936вс5 | петлица ГБ 1937 | петлица ГБ 1937 | петлица ГБ 1937 | петлица ГБ 1937 | петлица ГБ 1937 | петлица ГБ 1937 | петлица ГБ 1937 | петлица ГБ 1937 | петлица ГБ 1937 |
參考資料: [4] |
國家安全上校 | 國家安全少校 | 國家安全大尉 | 國家安全上尉 | 國家安全中尉 | |||||
---|---|---|---|---|---|---|---|---|---|
петлица ГБ 1937 | петлица ГБ 1937 | петлица ГБ 1937 | петлица ГБ 1937 | петлица ГБ 1937 | петлица ГБ 1937 | петлица ГБ 1937 | петлица ГБ 1937 | петлица ГБ 1937 | петлица ГБ 1937 |
參考資料: [4] |
軍銜等級 1943–1945
國家安全總委員 | 國家安全大將 | 國家安全上將 | 國家安全中將 | 國家安全少將 | ||||||
---|---|---|---|---|---|---|---|---|---|---|
參考資料: [4] | погоны ГБ 1943 | погоны ГБ 1943 | погоны ГБ 1943 | погоны ГБ 1943 | погоны ГБ 1943 | погоны ГБ 1943 | погоны ГБ 1943 | погоны ГБ 1943 | погоны ГБ 1943 | погоны ГБ 1943 |
1 | 2 | 1 | 2 | 1 | 2 | 1 | 2 | 1 | 2 |
1 – 1943; 2 – 1943–1945.
國家安全上校 |
國家安全中校 |
國家安全少校 | 國家安全大尉 |
國家安全上尉 |
國家安全中尉 |
國家安全少尉 | ||||||||
---|---|---|---|---|---|---|---|---|---|---|---|---|---|---|
1943
參考資料: [4] |
погоны ГБ 1943 | погоны ГБ 1943 | погоны ГБ 1943 | погоны ГБ 1943 | погоны ГБ 1943 | погоны ГБ 1943 | погоны ГБ 1943 | погоны ГБ 1943 | погоны ГБ 1943 | погоны ГБ 1943 | погоны ГБ 1943 | погоны ГБ 1943 | погоны ГБ 1943 | погоны ГБ 1943 |
1943–1946
參考資料: [4] |
погоны ГБ 1943 | погоны ГБ 1943 | погоны ГБ 1943 | погоны ГБ 1943 | погоны ГБ 1943 | погоны ГБ 1943 | погоны ГБ 1943 | погоны ГБ 1943 | погоны ГБ 1943 | погоны ГБ 1943 | погоны ГБ 1943 | погоны ГБ 1943 | погоны ГБ 1943 | погоны ГБ 1943 |
國家安全大士 | 國家安全上士 | 國家安全中士 | 國家安全下士 | |||||
---|---|---|---|---|---|---|---|---|
參考資料: [4] | погоны ГБ 1943 | погоны ГБ 1943 | погоны ГБ 1943 | погоны ГБ 1943 | погоны ГБ 1943 | погоны ГБ 1943 | погоны ГБ 1943 | погоны ГБ 1943 |
歷任領導
- 亨里希·格里戈里耶維奇·雅戈達(1934年7月 - 1936年9月)國家安全總委員
- 尼古拉·伊萬諾維奇·葉若夫(1936年9月 - 1938年11月)國家安全一級委員、國家安全總委員
- 拉夫連季·帕夫洛維奇·貝利亞(1938年11月 - 1945年12月)國家安全一級委員、國家安全總委員
- 謝爾蓋·尼基福羅維奇·科魯格洛夫 (1945年12月 - 1946年3月)
- 謝爾蓋·尼基福羅維奇·科魯格洛夫 (1946年3月 - 1952年11月):大將。
- 拉夫連季·帕夫洛維奇·貝利亞(1952年11月 - 1953年6月):蘇聯元帥
- 謝爾蓋·尼基福羅維奇·科魯格洛夫 (1953年6月 - 1956年1月):大將。
- 尼古拉·帕夫洛維奇·杜多羅夫 (1956年1月 - 1960年1月)未授銜
- 尼古拉·阿尼西莫維奇·曉洛科夫(1966年9月 - 1982年12月):大將。
- 維塔利·瓦西里耶維奇·費多爾丘克(1982年12月 - 1986年1月):大將
- 亞歷山大·弗拉基米羅維奇·弗拉索夫 (1986年1月 - 1988年10月):大將
- 瓦季姆·維克多洛維奇·巴卡金 (1988年10月20日 - 1990年12月1日):中將
- 鮑里斯·普戈(1990年12月 - 1991年8月):上將
- 維克托·帕夫洛維奇·巴蘭尼科夫 (1991年8月 - 1991年12月):民警大將
參考文獻
引用
- ↑ 1.0 1.1 淺談前蘇聯早期國家安全機構的變遷 Archive.is的存檔,存檔日期2013-01-01
- ↑ 檔案揭密:貝利亞被處死真相
- ↑ Звания и знаки различия органов госбезопасности (1935–1943 г.) Retrieved 2017-08-28.
- ↑ 4.0 4.1 4.2 4.3 4.4 4.5 Форма и знаки различия в органах госбезопасности 1922–1945 гг. Retrieved 2017-08-28.
來源
- 書籍
- 《克格勃全史》,克里斯托弗·安德魯、奧列格·戈爾季耶夫斯基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