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艮
儒艮,憨態可掬的「水下大熊貓」,「南海有鮫人,身為魚形,出沒海上,能紡會織,哭時落淚」這是南朝時中國古人在《述異記》中對儒艮的記載。
由於捕食者與人類的共同捕食獵殺。 儒艮已被IUCN列為易危物種[1],是我國的一級保護動物。
目錄
外形特徵
儒艮最大體型可以長到3.3米,成年平均體型約2.7米,3噸左右的重量可以很好地保證自身的浮力。身體呈紡錘形,後半身相對扁平,皮膚光滑,有稀疏的短毛。頭部較小,略呈圓形。嘴吻彎向腹面,其前端扁平,稱為吻盤,上唇略呈馬蹄形。兩個閥門狀鼻孔靠在一起,位於吻端背側,方便在潛水時露出水面呼吸。耳朵很小,鰭肢也不長,約為成年體長的15%。尾巴水平,略呈三角形。胸部每側有一個乳房,乳頭位於鰭肢後方的腋下。幼體呈淡奶油色。許多年老個體的皮膚有大面積無色素區域。並留有很多疤痕。
生活習性
儒艮行動緩慢,性情溫順,視力差,但聽覺靈敏。平日呈昏睡狀,飽食後除不時出水換氣外,愛潛入30~40米深的海底,伏於岩礁等處靜候,卻從不遠離海岸到大洋深海去。對海溫有一定的要求,不去冷海,如果水溫低於15℃,很易染肺炎死去,水質差也易罹皮膚潰瘍、內寄生蟲等。間斷分布於印度洋,太平洋的熱帶及亞熱帶沿岸水域[2]。
儒艮通常以2~3頭的家族群活動,但也會組成6頭左右的小群體,甚至數百頭以上。生性害羞[3],只要稍稍驚嚇,就會立即逃避。儒艮也像鯨魚一樣用肺呼吸,平日裡需要不間斷的浮上水面呼吸新鮮空氣。
儒艮雖然和鯨魚、海豹等同為海洋哺乳動物,但有研究表明,儒艮和亞洲象有着更近的親緣關係。儒艮和亞洲象的老祖宗在大約2500萬年前下海,並保持了其食草的習性。儒艮經常會尋找海岸邊1到5米海床處的海生植物,覓食動作酷似牛,一面咀嚼,一面不停地擺動着頭部,所以又有「海牛」一名。
當然,作為一個重大3噸的儒艮,肯定是非常能耐餓。我們人類三天不吃飯就會餓的受不了,連餓一個星期怕不是要前胸貼後背了。但儒艮卻不需要,即便是幼年儒艮還可以挨餓一個月以上,成年體據說最多有200多天的抗餓記錄。
儒艮不僅每天就像沒睡醒一樣,行動速度也並不怎麼樣,每小時2海里的行動速度已經算非常活躍了,在逃跑時也不過5海里,正常來說每天會遊動25公里左右的距離。一般每隔幾分鐘儒艮就需要浮上水面換氣,但有時會潛水達8分鐘以上。上浮時僅將吻部尖端露出水面,下潛時會像海豚一般整個身體垂直旋轉一圈。
相關傳說
儒艮長期生活在海溝之中,以海溝上淹沒在海水下的海草為食[4],每隔半個小時左右都要出水換氣,通常像人類一樣懷抱小儒艮餵奶。有人傳說,儒艮出海時頭上偶爾會披海草,所以被人們描繪為「頭披長發的美女」。
月色溶溶,海霧氤氳,波光粼粼。儒艮媽媽抱着寶寶緩緩浮出水面,朦朦朧朧中還真像一位豐盈的女子,如夢如幻。於是就有了「美人魚」的稱謂[5]。
視頻
儒艮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美人魚」儒艮已是瀕危度最高物種 ,搜狐網,2019-12-12
- ↑ 【瀕危--哺乳類】儒艮,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
- ↑ [寰宇視野]大太平洋 第五集 害羞的海洋動物——儒艮 ,央視網視頻
- ↑ 美人魚儒艮在海底進食海草,網友:吸盤式進食,考慮過海草感受?,搜狐網,2019-04-02
- ↑ 海上的「美人魚」—儒艮,生物谷,2006-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