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僚人(壯語:Raeuz),簡稱作僚,古稱獠、烏滸,是中國古代民族之一。現在壯族、布依族、岱依族、儂族、熱依族的語言屬於北部或中部台語支,語言基本能互通,與古獠人有關,並稱為僚人。《魏書》云:「獠,古代百濮之一支」。「獠者,蓋南蠻別種,自漢中達於邛筰,川硐之間,所在皆有散居山谷。」「僚」這個稱呼最早見於西晉時期,張華《博物志》載:「荊州極西南界至蜀諸民,曰獠子」[1],稱以漢朝牂牁郡為中心活動的濮人為僚。

李膺益州記》說:「自象山以北盡為僚居。蜀本無僚,至是始出巴西、渠川、廣漢、陽安、資中、犍為、梓潼,布在山谷,十餘萬家。」這裡是說李壽引僚入蜀,抵抗司馬氏的東晉政權的故事;即是說起碼在東晉前期,僚人是居住在象山以北,巴蜀以南的廣大區域,即大約等於現在以貴州為中心涉及雲南廣西四川周邊諸省的地區。現在仍有部分相關文物出土。

目錄

博物志

博物志·卷之二·外國》(晉朝·張華著)中關於獠人的記載:

「荊州極西南界至蜀,諸民曰獠子,婦人妊娠七月而產。臨水生兒,便置水中。浮則取養之,沈便棄之,然千百多浮。既長,皆拔去上齒牙各一,以為身飾。」

今解:

地域分布:(西晉以前)從荊州西南到古蜀國。

生育習俗:一般孕婦七個月臨產,產後置於水中,試嬰兒是否能浮水,如可以則撫養,不能浮水則丟棄。

拔門牙習俗:嬰兒長大後拔去上門齒兩個,作為裝飾物

同化與融合

由於相對於中原文化的落後,僚人不可避免地開始被華夏人同化。大約在唐代時,四川北部的僚人已經基本與華夏族融合。而四川中部,岷江沱江中下游地區的僚人,約在兩宋時期融入華夏族。也就是在這個時期,僚人這個名詞開始從文獻里消失。

難以解釋的地方

僚人有奴隸貿易的習俗,生性好鬥喜歡自相殘殺,生產力又很低下,所居住環境又相當惡劣,但是他們的人口數量卻一直很多,而且有多次爆發性的增長,而在後期又突然消失了,就目前的信息,這是很難解釋通的。

而在三國北周等時期,中原歷史記載僚人居然還能大量出售自己的奴隸給商販,僚人奴隸在華夏族和漢族中還具有不小的數量,這無論如何不是一個純粹的氏族部落能做到的事情。看上去,這像是一個有組織、有年代的集奴隸生產、採購、銷售、管理一體的成熟奴隸貿易系統,既然是系統,必然有分工,有階層,有控制手段,有武裝保衛力量。

演化

而剩下來還沒有完全融合的僚人,在漫長的與周邊族群的同化融合過程中,逐漸演變成如今的布依族仡佬族侗族水族仫佬族毛南族壯族,佬族甚至包括越南岱依族儂族。他們後來南下清萊與高棉人為敵。

如今,這些民族仍自稱「僚」(壯語:Raeuz),壯族,布依族,岱依族,儂族,熱依族的語言屬於北部或中部台語支,語言基本能互通。

習俗與文化

北史·僚傳》說道:「僚人依樹積木,以居其上,名曰「干闌」;「僚者……能臥水底,持刀刺魚,其口嚼食,並鼻飲。」《博物志·異俗篇》說「僚子……既長,皆拔去上齒牙各一,以為華飾[2]。」

視頻

僚人 相關視頻

神秘的僚人部落,有着自己獨特的習俗,意外揭開毛南族人的曲折歷史
萬盛經開區探秘僚人崖墓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