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侯孝賢(1947年4月8日),出生於廣東省梅縣(今梅州市梅縣區)。知名台灣電影導演,與楊德昌同為台灣新電影代表導演。其電影在國內外各大重要影展獲得重大獎項,為台灣電影代表人物之一。

現任臺灣電影文化協會榮譽理事長。

目錄

生涯規劃

1948年,全家移民到臺灣高雄縣鳳山市。童年及青春期在臺灣高雄縣鳳山市度過,初中高中皆就讀臺灣省立鳳山中學(今國立鳳山高級中學)

退伍後考上國立藝專電影科(今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電影系)並順利畢業。

侯孝賢說,因為當兵時休假都會去看電影,最多一天趕4部片子。所以決定退役後要從事電影行業,「但那時候只是喜歡電影,要做什麼其實一點都沒有概念。」一直到從國立藝專電影科畢業,當副導演、編劇,也還沒想要當導演。

他表示,最早想要當演員,讀書時還曾參加過歌唱比賽,結果緊張到沒有聲音,初賽就被淘汰。後來參與拍電影,發現演員都要180公分又帥,決定當幕後人員。

電影人生

1973年,踏入電影界,擔任李行導演《心有千千結》的場記,藉此慢慢的累積經驗。

1975年,開始編劇第一個劇本是賴成英執導的《桃花女鬥周公》,並兼任副導演。

1980年,侯孝賢執導第一部電影作品《就是溜溜的她》(1981年上映)。

1983年,他投資拍攝《小畢的故事》,擔任副導演與編劇,自此開啟「臺灣新電影」風潮。

1983年,與萬仁曾壯祥合拍的《兒子的大玩偶》,是第一部全臺語發音的文藝片,開始小有名氣,並且開始拍攝寫實性較高的電影,例如《風櫃來的人》和《冬冬的假期》、《風櫃來的人》。

1985年,楊德昌拍《青梅竹馬》是由侯孝賢資助,楊德昌在片中擔任男主角,兩人惺惺相惜的革命情誼可見一斑。[1]

打開知名度

拍攝《戀戀風塵》,打破了過去國片過度矯情、虛偽的內容,是一部著重寫實的文藝愛情片,並受到許多國際影評及大導演的喜愛(例如羅傑·艾伯特及馬丁·史柯西斯就曾在影評節目上提到這部片子)。

臺灣三部曲(或稱悲情三部曲《悲情城市》、《戲夢人生》與《好男好女》),確立了臺灣電影大師的地位。真正打開國藝知名度。

《悲情城市》是第一部獲得威尼斯影展金獅獎的台灣電影。

走上國際舞台

《戲夢人生》則獲得坎城影展評審團獎。

《大紅燈籠高高掛》也曾入圍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

2001年,執導了紀念日本導演小津安二郎100年誕辰的日語電影《珈琲時光》。

2005年,電影《最好的時光》,該片講述了三個時間段(1966、1911、2005)的三段愛情故事,此片也普遍被認為是侯孝賢創作歷程的總回顧。

2006年,前往法國拍攝法語電影《紅氣球之旅》,首度與法國巨星茱麗葉畢諾許合作。

2007年,應坎城影展之邀,執導坎城影展60周年紀念短片集浮光掠影─每個人心中的電影院(Chacun son Cinéma)之一的《電姬館》。

2009年,開始擔任金馬獎執委會主席。[2]

2010年,執導上海世界博覽會台北館的導覽影片。

2014年,金馬獎執委會主席職務由張艾嘉接任。

2015年,《刺客聶隱娘》入選坎城影展競賽單元角逐最高榮譽金棕櫚獎,最終獲得最佳導演獎。侯孝賢成為史上第二位獲得坎城影展最佳導演的台灣導演,前一位是楊德昌

獲獎

曾榮獲三屆金馬獎最佳導演獎。

《風櫃來的人》獲得法國南特三大洲影展最佳影片獎。

1989年,《悲情城市》獲得金獅獎[3]

1993年,憑藉《戲夢人生》獲得第46屆戛納國際電影節評審團大獎。

2015年,以《刺客聶隱娘》獲得坎城影展第52屆金馬獎最佳導演獎與金馬獎最佳劇情片獎。[4][5][6]侯孝賢喜愛使用長鏡頭、空鏡頭與固定鏡位,讓人物直接在鏡頭中說故事,是他電影的一大特色。目前是臺灣電影文化協會榮譽理事長。

參考資料

視頻

|alignment=left |dimensions=480 |container=frame |description=侯孝賢說侯孝賢

外部連結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