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中共中央華中分局舊址

中共中央華中分局舊址原圖鏈接來自 交匯點 的圖片

中共中央華中分局舊址,位於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1995年4月19日,授予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是一座近現代歷史遺蹟及革命紀念建築物。

目錄

歷史

兩淮解放後,遵照中央指示,我華中地區黨、政、軍機關和部隊進行了整編,撤消原蘇北、蘇中、淮南、淮北區黨委、行署和軍區,於1945年10月,在淮安(今楚州區)成立了中共中央華中分局[1]。11月,在清江市(今清浦區境)成立了華中地區行政機構、蘇皖邊區政府;12月,又成立華中軍區,不久又成立了野戰軍。下屬有8個地委、8個專署和8個軍分區,華中野戰軍為4個縱隊。

中共中央華中分局主要負責人有聲書記鄧子恢,副書記譚震林,常委張鼎丞、粟裕、劉曉、曾山,委員陳丕顯、管文蔚、張愛萍吳芝圃、劉瑞龍、肖望東方毅黃岩、趙江川、周駿鳴、吳仲超、鍾期光、李一氓、李堅真、章蘊。組織部長曾山,宣傳部長李一氓、副部長馮定,民運部長劉瑞龍,情報部長楊帆,城工部長張登。蘇皖邊區政府主席為李一氓,副主席劉瑞龍、季方、韋愨、方毅。華中軍區主要負責人有:司令員張鼎丞,副司令員粟裕、張愛萍,政委鄧子恢,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譚震林,參謀長劉先勝,政治部副主任鍾期光。華中野戰軍司令員為粟裕,政委譚震林。

當時,華中分局和華中軍區機關均設在校園內。分局軍區的領導同志住在靠校門北側的兩座雙層面南樓房(西樓), 稍東偏北的小樓住有鄧子恢、張鼎丞、粟裕、譚震林和秘書、警衛人員。西樓稍東偏南的大樓(中樓)住有曾山、劉瑞龍、李堅真、吳芝圃、章蘊、馮定、劉曉、吳仲超等,分局機關若干科、處也設在這座樓內。軍區辦公樓在東樓。華中分局及軍區部分下屬機關華中五地委、華中醫院、華中分局黨校、華中銀行、華中印鈔廠、野戰軍傷兵療養所、新華分社新華日報印刷廠等,分別駐於城內或城區附近。

華中地區黨、政、軍機構建立後,為保衛華中人民的勝利果實,鞏固和建設民主政權,開展了整頓各級黨、政組織和群眾團體、統一財政經濟,組織生產救災等項工作。開展了懲奸運動和清算鬥爭。在分局所在地召開了民運工作和傳達中央土地改革指示等重要會議。華中分局書記鄧子恢還親自抓了淮安石塘區鵝錢鄉土地改革工作試點,並特地寫了一篇題為《從鵝錢鄉鬥爭來研究目前的土地改革運動》的文章,發表在1946年的《華中通訊》上。從點推到面,僅幾個月,華中地區就有1500多萬農民獲得了土地,實現了耕者有其田,極大地鞏固了解放區,為支援解放戰爭打下了堅實基礎。

華中分局在成立不到一年的時間內,遵照中央的指示,為爭取和平民主發展,準備自衛戰爭,進行了大量的工作,從思想上、軍事上、物質上作了充分準備。在中央的戰略計劃指導下,新四軍華中野戰軍發起了蘇中戰役,粟裕、譚震林組織和指揮戰鬥,從淮安到蘇中前線,先後共打了7個大勝仗,這就是有名的蘇中「七戰七捷」。

解放後

解放後,華中分局舊址內的禮堂、西樓和南樓先後於50年代、70年代、80年代改建或重建,唯有東樓和中樓在各級部門及學校教職員工的精心保護下,仍保持原貌。中共中央華中分局舊址,是抗日戰爭勝利後到解放戰爭爆發這一歷史轉折時期,我黨、我軍在華中地區領導革命鬥爭的一處重要的革命舊址與實物見證,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的重要陣地[2]

視頻

中共中央華中分局舊址 相關視頻

中共中央華中分局舊址:永不褪色的紅色記憶
中共中央華中分局舊址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