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M-120先进中程空对空飞弹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AIM-120先进中程空对空飞弹(AIM-120 Advanced Medium-Range Air-to-Air Missile,缩写为AMRAAM),通常被昵称为Slammer(猛击者),是美国现役的主动雷达导引[1] 空对空飞弹(AAM)。
目录
起源
美国海军于1950年代开发AIM-7麻雀中程飞弹,AIM-7拥有约19公里(12英哩)的有效射程,使用半主动雷达导引,可以攻击视距内至视距外的空中目标。早期没有配备机炮的F-4幽灵与后来服役的其他战斗机在机腹下特殊设计的位置可以携带最多4枚飞弹,当飞弹有效作用时,能够在缠斗时发挥很大的威力。AIM-7与红外线导引的AIM-9响尾蛇一起取代当时服役中的雷达与红外线导引版AIM-4飞弹的位置。它的缺点是同时间只能攻击一个目标,而且战机发射它后必须持续指向敌机的方向,带给提供射控资料的战机很大麻烦和危险。
接著,美国海军发展出AIM-54凤凰空对空飞弹作为舰队防空之用。凤凰飞弹重量高达454公斤(1000磅),能以5马赫的速度拦截其设计时的假想敌-巡弋飞弹和发射它们的轰炸机。最早的方案是在直线机翼设计的F6D战斗机上携带6枚,稍后则改到F-111B上面。当格鲁曼设计新的F-14时,他们预留足够的载重量与空间来携带这个庞然大物。凤凰飞弹是美国第一种具有射后不理能力的主动雷达导引飞弹:飞弹利用鼻端的雷达系统来导引,而不需发射载具的协助。理论上,雄猫能搭载6枚凤凰飞弹,同时拦截6个在160公里(100英哩)外的目标。在当时,这是难以想像的能力。
由于只有F-14能够携带凤凰飞弹,使得雄猫成为美国当时唯一配备视距外射后不理空对空飞弹的机种。但高达6,000磅的飞弹重量已经远超过越战时执行传统轰炸任务的载重。受限于著舰重量限制,F-14结构只能承受挂载2至4枚凤凰飞弹落舰,如果超重便得抛弃飞弹才能安全降落,这让海军蒙受不必要的损失。尽管凤凰飞弹评价极高,两伊战争时也证明了其作战效果,但是凤凰飞弹无法在近距离下使用,且因为F-14的AWG-9雷达电子参数大多已被截收,因此F-14在战场上少有空战表现,这也导致凤凰飞弹少有用武之地。
到了1990年代,麻雀飞弹的可靠性已经远超过其在越战的表现。在沙漠风暴中,麻雀飞弹包办了最多的击落数目,并能有效的对抗极速达三马赫的MiG-25狐蝠。尽管美国空军没配备凤凰飞弹,而持续改进AIM-47/YF-12组合的缠斗性能,他们还是期盼能够像是海军一般配备射后不理的飞弹。美国空军需要一种新的飞弹,能装在小如F-16轻型战机上,也能使用原先在F-4幽灵上挂载麻雀飞弹的空间。它必须让F-22猛禽如同旧式F-106三角镖一样使用内载弹舱,来减少雷达散射截面。
发展
AMRAAM是美国政府跟几个欧洲北约成员国关于发展空对空导弹及分享相关生产技术的协议的产物,但是这个协议目前已经失效。根据该协定,美国负责开发下一代中距离空对空导弹,也就是AMRAAM,北约欧洲成员国将负责开发下一代短程空对空导弹,也就是AIM-132先进短程空对空飞弹。该协议在冷战后因故终止,并致使欧洲国家研发流星飞弹和AMRAAM对抗。美国则继续升级AIM-9响尾蛇飞弹,经过持续开发,AMRAAM在1991年9月开始部署。
苏联在当时为了对应AMRAAM,开发了AA-12飞弹(R-77,西方通常称为俄国的“AMRAAMski”)以兹对抗。
运作方式
AMRAAM具有超视距作战能力,它增进美国和其盟友未来在空战中的优势。AMRAAM将取代AIM-7麻雀飞弹成为新一代的空对空飞弹,它比以往的飞弹飞得更快、更小、更轻,也更能有效地对付低空目标。内部整合的主动雷达、惯性导航元件和微电脑设备也减少AMRAAM对载具火控系统的依赖性。
一旦飞弹接近目标,AMRAAM将会启动本身的主动雷达来拦截目标。这种称为射后不理的功能,让驾驶员不需持续地以雷达照明锁定敌机,也让驾驶员能同时攻击数个目标,并在飞弹锁定敌人后进行回避动作。
导航系统
中途导引
拦截远距离目标时,AMRAAM使用两段式导引。发射时,会将目标的动态和飞弹发射的位置输入到AMRAAM中。AMRAAM利用飞弹内的惯性导航系统(INS)和这些资讯来拦截目标。机载雷达、红外线搜索追踪装置(IRST)、联合战术资料分配系统(JTIDS)或是空中预警机都能提供目标的动态。
如果持续追踪目标,飞弹内目标的资讯也会同时更新。AMRAAM会根据目标速率、方向的改变,来修正拦截路线,让目标能成功的进入飞弹主动雷达的侦测距离,进行自我归向导引。
不是所有AMRAAM用户都决定购买中段升级方案,这限制了AMRAAM的有效性。英国皇家空军决定不购买中段升级方案去强化他们的龙卷风F3,因而使得实际测试时,未配备中段升级方案的AMRAAM,表现比不上配备半主动雷达导引的天闪空对空飞弹--AMRAAM本身的雷达的有效距离必然不及战机的雷达。
终端导引
一旦飞弹接近目标并进入自我归向导引时,AMRAAM会启动主动雷达去寻找目标。如果目标出现在估计的位置或其附近,AMRAAM会将自己导引至目标。当在近距离空战时(通常指视距范围内,最远10海浬),无需雷达锁定可直接发射,AMRAAM发射后会立即启动主动雷达,让飞弹采用射后不理模式接战,飞行员称为“Mad Dog”,意为“放疯狗咬人”,这时AMRAAM会做幅度很小、类似桶滚的动作,以增大AMRAAM内雷达的搜索范围,增加补获目标的机率,但MADDOG下的AMRAAM有可能误射友机,目前飞弹并未内建敌友识别系统,发射前的敌我识别靠的飞机搭载的IFF,飞弹不具备辨识友敌的能力。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在无线电中使用代号"PITBULL"来表示飞弹进入自我归向导引模式,如同发射时使用的"Fox Three"(意指发射主动雷达导引飞弹)。
击落机率与战术
标准情况
在进入终端模式之后,AIM-120的寻标器具有电子反反制能力,飞弹也具备优秀的机动性,代表它在对付有闪避机动能量的目标时,直接命中或近距引爆杀伤的机率还是很高(大约在90%上下)。
击杀率(Probablity of Kill,PK)是由包括与目标相对夹角(位于目标前方、侧方或是后方)、高度、飞弹与目标空速与目标回转极限等因素所决定。
通常飞弹在终端归向阶段拥有足够的能量时(代表发射飞弹的飞机与目标距离不远,同时飞行高度与速度皆足),击中敌机的机率就非常的高。如果飞弹自远距离发射,在接近目标时速度已经过低,或者是目标运动迫使飞弹必须跟随,并且消耗许多速度而无法继续追踪时,击中的机率就会大幅降低。
性能较差的目标
面对性能较差的目标有两种接战型态。如果目标机组无武装或者是没有携带任何中或长距离射后不理的武器,发射AMRAAM的飞机只需要依据是正对或者是尾追目标,以及飞弹具有合理的命中机率来决定发射的距离。尤其在对付运动能力低的目标时,因为错失的机会低而可以自远距离外发射。假设目标和发射飞机处于接近的状态,特别是在高接近率时,飞行距离持续快速缩短使得飞弹也可以自远距离外发射。在这种状况下,即便目标进行回转,也很难有机会在飞弹追上前加速并且拉开足够的距离(只要飞弹并未过早发射)。此外他们也不太可能在这种高接近率下有足够的能力闪避开来。在尾追的情况下,发射的飞机可能需要与目标拉近至一半到四分之一的最大射程以内发射(对速度更高的目标,需要更近的距离)才能够让飞弹追上。
如果目标有携带飞弹,AMRAAM具备射后不理的性能就更佳珍贵,在发射之后飞机就可以转向离开。即使目标配备远程半主动雷达导引飞弹,他们也得要保持追击才得以让飞弹继续追踪,很容易会让他们进入AMRAAM的射程范围之内,要是他们发射半主动雷达导引飞弹之后就转向,这些飞弹将不可能击中目标。当然,假设目标机组配备远程飞弹,就算不具备射后不理能力,迫使发射AMRAAM的飞机转向离开就足以降低飞弹命中的机率,因为在欠缺中途更新目标资料的情况下很可能无法在最后阶段找到敌机。即使受到这些因素影响,飞弹还是有挺高的机会命中目标,而且发射的飞机也能够避开威胁,这就让配备AMRAAM的飞机有先天上的优势。若是发射出去的飞弹都没有命中,飞机可以掉头再度进行接战,只是这样一来在回转时损失的速度会让他们比追击的敌机较为不利,同时也得要避免被半主动导引飞弹锁定。
同级的武装目标
另外一种接战的型态是对方配备像是R-77这一类射后不理的飞弹 - 譬如MiG-29、Su-27或者是同类的战机。这时候团队合作成为重要因素,或者说演变成“谁先怯场的竞赛”。双方都可以在视距外就发射飞弹,然而接下来要面对的问题就是假如要持续追踪目标以提供中途导引更新需要的资料,双方都会进入对方的飞弹射程范围之内,此刻特别突显团队支援的重要性,同时先进的飞弹与导引系统加上手不离杆的设计得以大幅减轻这方面的问题。另外一种主要的战术是偷溜至敌机的后方发射飞弹,然后让发射的飞机有足够的时间脱离危险区域。即便敌机发现而且转向拦截时,在这个过程当中损失速度,也许同时降低高度,会让他们的飞弹处于能量劣势而在发射后被对方成功闪躲。要达到这些目的需要优异的地面管制拦截(GCI)或是空中预警管制机的协助。
各种版本
空对空飞弹
AIM-120有主要四种衍生型号,全部都有在美国空军和美国海军服役,AIM-120A为最初期型,尽量产短暂时间便在1994年由较大翼面积的AIM-120B替换,AIM-120C于1996年开始交付。
目前量产中的版本包括有AIM-120C,与AIM-120D。
AIM-120C自从推出后便一直逐步升级。AIM-120C-6较前面量产的型号多一组改良型引信(目标侦查设备)。目前仍量产中的C型最新版本为AIM-120C-7,它是从1998年开始研发,配备了改良版本的主动寻标器,支援联合战术资料链的资料导入,并以更紧致的电子零件降低电子舱段的容积,并将多出来的空间提供给推进火箭,AIM-120C-7的最大射程较前代型号增加、导引精度亦有改进。2003年8月至9月间测试验收,2004年完成研发,2007年量产服役。
AIM-120C-7使美国海军现役的F/A-18E/F超级大黄蜂式打击战斗机得到可比拟F-14/AIM-54组合具备的空战射程能力。
AIM-120A
使用WGU-16/B寻标器(Weapons Guidance Unit,武器导引元件)、WCU-11/B(Weapons Control Unit,武器控制元件)、WDU-33/B(Weapons Detonation Unit,武器爆炸元件)高爆破片弹头、WPU-6/B(Weapons Propulsion Unit,武器推进元件)固态火箭推进器的最初期版本。1988年开始测试,1991年获得初始作战能力认证。
AIM-120B
1994年开始量产,更换主动寻标器为WGU-41/B。
WGU-41/B较前型的改良包括:运算速度更快的新型微处理器,可擦除可规划式唯读记忆体,硬体元件改良后可以让AIM-120在运输期间仍可进行软体升级,提高飞弹的运算优势。
AIM-120C
开发称为“产品预先改进计画-第一阶段”(Pre-Planned Product Improvement,P3I Phase 1),1991年开始研发,为F-22战斗机内藏弹舱收纳而开发的改良型。受惠于弹翼缩小,F-22机腹弹舱可携带6枚此型飞弹。
AIM-120C的尾部弹翼缩小,翼展也因此缩小为44.7公分,这导致C型的飞行控制能力较A或B型劣。此外,C型也更换了导入惯性导引元件的WGU-44/B寻标器。
AIM-120C-4
开发称为“产品预先改进计画-第二阶段”(P3I Phase 2)
换装改良型WDU-41/B弹头,新弹头重量减轻为18公斤。
AIM-120C-5
由AIM-120C-4改良,2000年7月开始交付。
C-5控制舱段更换为WCU-28/B,WCU-28/B更新了控制软体,使飞弹反干扰能力增强,且较WCU-11/B更为紧致,因此让C型有更多空间装设推进燃料。
新的固态火箭为WPU-16/B,较WPU-6/B要增加12.7公分的推进燃料储存量,使C型射程增加到105公里。
AIM-120C-6
由AIM-120C-5改良,差别仅在配备新设计的目标侦测装置(TDD -Target Detection Device)
AIM-120C-7
开发称为“产品预先改进计画-第三阶段”(P3I Phase 3),1998年开始研发,2003年测试,2004年量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