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黄友棣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黄友棣

图片来自udn

黄友棣(1912年1月12日-2010年7月4日),台湾音乐家、作曲家,生于广东省高要县

最知名作品为写于1941年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杜鹃花 (歌曲)》。1998年当选国立中山大学87学年度杰出校友(民国23年广州国立中山大学文学院教育系)。2007年获辅仁大学颁发名誉艺术博士。黄友棣和另外两位同时期并长期共事的艺术工作家——韦瀚章林声翕被称为“岁寒三友”。

生平

黄友棣于1912年1月12日(农历辛亥年11月24日)出生于广东高要,11岁开始接触音乐,23岁(1934)毕业于中山大学教育学系,在广东生活并展开音乐教育生涯。1949年移居香港,先后于德明中学、香港大同中学与珠海书院任教。1955年获得英国皇家音乐院小提琴学位(L.R.S.M),1957年赴义大利罗马,于满德艺术学院深造音乐达六年,获得作曲文凭(M.C.M.A.R.)。1963年回香港后,致力于音乐创作、音乐教育及推广工作,为香港不少学校创作校歌,从小学、中学以至大专。1978年,中国广播公司50周年纪念合唱曲〈中广之歌〉,由黄莹作词、黄友棣作曲。1987年黄友棣从珠海书院退休后迁居台湾高雄市,积极于社区音乐活动推广,为高雄市各大小音乐团体进行指导。

先后得到教育部文艺奖(1962)、中山文艺奖(1967)、海光奖章(1968)、中国文艺协会荣誉奖(1982)、国家文艺奖特别贡献奖(1983)、国防部埔光金像奖、行政院文化奖(1994)等。黄友棣与高雄县鸟松乡圆照寺的敬定法师与玄慧法师于1991年相识,热心推行“以乐弘道”的工作,自此奠定佛教因绿,为圆照寺创作了超过百首的佛教合唱作品,在现代佛教音乐中有著重要的地位。2008年迁入圆照寺内长住及养病。

2009年,黄友棣陆续因肺积水、摔倒、呼吸衰竭多次进入高雄荣民总医院治疗。11月由单国玺为黄友棣付洗,圣名安博·额我略——因为黄友棣在罗马时曾潜心钻研圣安博的圣歌和圣额我略弥撒曲[1]。2010年7月4日,黄友棣离世;离世后获颁中华民国总统褒扬令高雄市市长褒扬状、高雄县县长褒扬状。黄友棣一生创作的乐曲超过二千多首,为推广音乐普及化运动,不收取任何音乐版权费用[2],亦退出香港作曲家及作词家协会。[3] 黄友棣一生奉行“大乐必易”的音乐哲学,在遗嘱交代,全部音乐作品皆可供人自由印行、演唱、演奏、制片、录音、录影、用为背景音乐;皆可出售,全无限制。

婚姻

黄友棣曾经历一段婚姻,1943年与刘凤贤结婚。[4]育有3名女儿,然而黄友棣对学术研究过于投入,冷落了妻女,夫妻关系并不融合;后来黄友棣于1949年和1957年先后赴香港及赴义大利进修,刘凤贤和3名女儿在1956年移居美国生活,直至黄友棣学成回港后,最终于1965年离婚。两人结婚超过20多年,共处的时间却只有婚后最初的数年而已。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