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彌撒曲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彌撒曲(譯音: Mísā qǔ ),原為天主教、東正教和聖公會的彌撒儀式所用聲樂套曲,歌詞使用拉丁文,分普通彌撒和特別彌撒兩大類,用於葬禮、婚禮、就職、登基等不同的儀式。宗教改革之後,新教作曲家也創作彌撒曲,但是內容和形式與天主教彌撒曲有所不同。

聖誕節是基督教最重要的節日,為慶祝耶穌誕生,定於每年的12月25日為聖誕日[1].12月24日通常稱為聖誕夜,一般教堂都要舉行慶祝耶穌降生的夜禮拜(根據聖經耶穌降生於晚上),禮拜中專門獻唱《聖母頌[2]》或《彌賽亞》等名曲。

簡介

早期,彌撒曲是沒有伴奏的清唱曲,文藝復興之後加上管風琴伴奏,17世紀起有了管弦樂隊伴奏。演唱不僅有合唱,還有獨唱和重唱。全曲通常包括垂憐經(Kyrie)、光榮頌(Gloria)、信經(Credo)、聖哉經(Sanctus)、降福經(Benedictus)、羔羊頌(Agnus Dei)六個樂章。個別作曲家或會對樂章的多少有所調整,例如貝多芬的彌撒曲,聖哉經和降福經是結合在一起的,但海頓、莫扎特等則將降福經和聖哉經再現部獨立成為一個樂章。

當遇上特定的禮儀,例如葬禮時,樂曲的內容便會和一般用的有所出入,雖然皆屬彌撒曲一種,但通常會另外稱為安魂曲以區識別。

視頻

彌撒曲 相關視頻

高和學第二十三講:認識宗教
三分鐘帶你認識宗教(7.3我國的宗教政策)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