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言(何其芳詩歌)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作品原文
作者:何其芳
這一個心跳的日子終於來臨!
呵,你夜的嘆息似的漸近的足音
我聽得清本是林葉和夜風私語,
麋鹿馳過苔徑的細碎的蹄聲!
告訴我用你銀鈴的歌聲告訴我,
你是不是預言中的年青的神?
你一定來自那溫郁的南方!
告訴我那裡的月色,那裡的日光!
告訴我春風是怎樣吹開百花,
燕子是怎樣痴戀着綠楊!
我將合眼睡在你如夢的歌聲里,
那溫暖我似乎記得,又似乎遺忘。
請停下你疲勞的奔波,
進來,這裡有虎皮的褥你坐!
讓我燒起每一個秋天拾來的落葉
聽我低低地唱起我自己的歌!
那歌聲將火光一樣沉鬱又高揚,
火光一樣將我的一生訴說。
不要前行!前面是無邊的森林:
古老的樹現着野獸身上的斑紋,
半生半死的藤蟒一樣交纏着,
密葉里漏不下一顆星星。。
你將怯怯地不敢放下第二步,
當你聽見了第一步空寥的口聲。
一定要走嗎?請等我和你同行!
我的腳步知道每一條熟悉的路徑,
我可以不停地唱着忘倦的歌,
再給你,再給你手的溫存!
當夜的濃黑遮斷了我們,
你可以不轉眼地望着我的眼睛!
我激動的歌聲你竟不聽,
你的腳竟不為我的顫抖暫停!
像靜穆的微風飄過這黃昏里,
消失了,消失了你驕傲的足音!
呵,你終於如預言中所說的無語而來,
無語而去了嗎,年青的神?
1931年秋天
詩歌賞析
《預言》是何其芳早期詩歌創作的代表作,詩人的處女詩集以此作為書名,可見作者本人對這首詩的珍愛。寫作此詩時,作者還是北京大學哲學系一年級學生,十九歲。整個詩集表現的是對美好、溫暖、光明的夢境般世界的憧憬,對愛的幻想及由此而產生的憂鬱和哀怨。
這首詩抒寫年輕詩人對已經逝去的愛情的眷念,詩中悄然而來又悄然而去的「年輕的神」,是愛神的象徵。第一節寫她無語地突然前來,給人帶來心跳和欣喜。第二節寫她給詩人帶來溫馨、光明和繁花盛開的思緒。第三節寫詩人迎接她,為她在火光下歡歌。第四節詩人向她傾訴,請她留下。第五節詩人傾訴將與她同行,保護她,為她歌唱。第六節是尾聲,年輕的神又無語地悄然而去,給詩人留下無限惆悵。詩人的構思、章法和孤獨、感傷的基調,接近歐洲的浪漫主義抒情詩,而其形象的象徵性,又接近法國象徵主義詩歌,其精美、典雅、纖細和柔婉,又帶有晚唐五代詩詞的影響,同時也明顯地表現出這位開始新詩創作道路的年輕詩人,在追求新詩的音樂美,力求抒情的象徵與含蓄,創造一種柔和、優雅的風格。
新中國成立後,何其芳曾經對自己早期的詩歌作以下的自我批評:「那些詩,既然是脫離時代,脫離當時中國的革命鬥爭的產物,它們的內容不可能不是貧乏的。如果說那裡面也還有一點點內容的話,也不過是一個政治上落後的青年的一些幼稚的歡欣,幼稚的苦悶……也不過多少還可以從它們感到一點微弱的生命的脈搏的跳動而已。不久以後我自己也就認識到了。我曾借用一句李煜的詞來概括我那些詩的內容:『留連光景惜朱顏』。」
作者簡介
何其芳]中國著名詩人,散文家,文學評論家,「紅學」理論家。北京大學哲學系畢業,是「漢園三詩人」之一。[1]
著作主要有:散文集《畫夢錄》(成名作),詩集《預言》,紅樓夢的研究頗有建樹。[2]
在陝甘寧邊區時期延安詩壇上,何其芳是最早奔赴延安的詩人之一。這位早在來延安以前就以他婉約幽渺的詩風而傾倒無數青年男女的漢園詩人,在抗日戰爭的炮火硝煙里,走出精美細緻的唯美主義的藝術之塔,來到了當時進步青年心中的聖地延安。延安軍民熱誠的抗日激情和延安清新自由的民主氣息,使這位習慣了在黑夜裡歌唱着心靈憂傷的多情敏感的詩人,一掃冷艷哀淒的夢幻色調,用他那敏感的心靈和優美的筆觸,奏響了禮讚民族解放歷程的琴音。[3]
何其芳抗戰前的詩歌大多收入1945年2月出版的早期代表作《預言》集中。《預言》所表現的是詩人幽怨、寂寞、煩憂的情緒。其基本傾向和卞之琳詩歌的細膩敏銳一樣,「小處敏感,大處茫然」。繼《預言》之後,何其芳又出版了《畫夢錄》、《刻意集》、《還鄉雜記》三個散文集。這三個散文集與《預言》在思想內容上的基調基本一致,「由於生活的空虛,思想的憂鬱,因而多偏於藝術上的琢磨。一篇又一篇,就像繪製得很精美的圖案,其中有調合的色彩,精練的語言,有帶着澀酸味的閃光的哲理,有詩一般撩人心弦的抒情」。因此,儘管何其芳的這三個散文集的情感內容不是來自那個時代火熱的鬥爭生活,而是來自那些僻靜的、孤獨的自我心靈的顫動。但是,由於何其芳把「小資產階級的感傷情調,交融於精緻的抒情畫面之中,使他那些散文閃爍着一種誘人的光彩,它們在當時和後來,曾使一些與作者有類似生活經歷、類似思想傾向的青年讀者所沉醉過」。[4]
1938年8月,何其芳和沙汀、卞之琳一道,穿過道道封鎖線,來到延安,受到了毛澤東同志的接見,稍後便到魯迅藝術學院任教。同年11月,何其芳加入中國共產黨。1939年4月,何其芳曾經跟隨賀龍將軍過黃河到晉西北和冀中敵後接受戰火洗禮。回到延安後,何其芳擔任魯迅藝術學院文學系主任。1942年參加了延安整風運動和延安文藝座談會。1944年至1947年間,何其芳先後兩次被派往重慶做思想文化和統一戰線工作,並擔任黨的四川省省委委員、宣傳副部長和《新華日報》副社長等職。
在延安的九年的工作學習和寫作生活中,何其芳的思想和創作發生了重大的變化,並且取得了豐碩的收穫。何其芳延安時期的詩歌和散文創作,均收錄在1945年出版的詩集《夜歌》和散文集《星火集》中。從這兩部詩歌和散文集中,我們可以強烈地感受到何其芳的心靈流變歷程。[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