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中游城市群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長江中游城市群是以武漢為中心城市,長沙、南昌、合肥為副中心城市,涵蓋武漢城市圈、環長株潭城市群、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合肥經濟圈,輻射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四省29.84萬平方公里的面積,輻射人口達到了1.1億。根據2014年3月16日發布的《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發改委除老牌的三大國家級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長三角城市群、以京津冀為核心的環渤海城市群之外,將長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列入國家級城市群之列。根據該規劃,國家將加快培育這些城市群,使之成為推動國土空間均衡開發、引領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由於圈內各城市產業相同,相互競爭不可避免,以湖北方面最為積極推動,其他方均很平淡看待。 中國政府網, 2015-4-5》[1],和之前的不同的原核心城市合肥轉入長江三角洲城市群中規劃。
區域範圍
長江中游城市群是以武漢城市圈、環長株潭城市群、環鄱陽湖城市群為主體形成的特大型城市群,規劃範圍包括:
湖北省武漢市、黃石市、鄂州市、黃岡市、孝感市、咸寧市、仙桃市、潛江市、天門市、襄陽市、宜昌市、荊州市、荊門市;
湖南省長沙市、株洲市、湘潭市、岳陽市、益陽市、常德市、衡陽市、婁底市;
江西省南昌市、九江市、景德鎮市、鷹潭市、新余市、宜春市、萍鄉市、上饒市及撫州市、吉安市的部分縣(區)[2]。
發展背景
發展基礎
歷史淵源深厚。長江中游城市群山水相連、人文相親,自古以來就有着特殊的文化淵源,經貿往來非常密切,具有發展成為跨區域特大型城市群的深厚基礎。
交通條件優越。該城市群臨江達海,經濟腹地廣闊,擁有一批現代化港口群、區域樞紐機場以及鐵路、公路交通幹線,基本形成了密集的立體化交通網絡,綜合交通樞紐建設取得積極進展,在全國綜合交通網絡中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
經濟實力較強。該城市群人口眾多、資源豐富,農業特別是糧食生產優勢明顯,工業門類較為齊全,形成了以裝備製造、汽車及交通運輸設備製造、航空、冶金、石油化工、家電等為主導的現代產業體系,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服務業發展迅速。
城鎮化基礎良好。以武漢、長沙、南昌為中心的武漢城市圈、環長株潭城市群、環鄱陽湖城市群發展迅速,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生態環境容量較大,城鄉區域發展趨於協調,2014年常住人口城鎮化率超過55%。
合作交流密切。區域內跨省交流合作平台已達30多個,自2012年初簽訂長江中游城市群戰略合作框架協議以來,基礎設施、產業、市場、社會事業等重點領域合作迅速展開,各省會城市先後簽署了《武漢共識》、《長沙宣言》等協議,咸(寧)岳(陽)九(江)小三角、九江與黃岡跨江跨區合作開發、新(余)宜(春)萍(鄉)與長株潭合作等重點地區一體化發展積極推進。
視頻
長江中游城市群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國務院關於長江中游城市群發展規劃的批覆,中國政府網
- ↑ 長江中游城市群發展規劃的16條乾貨,新浪財經, 2015-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