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武漢城市圈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武漢城市圈

武漢城市圈(Wuhan Metropolitan Area),又稱武漢「1+8」城市圈,是指以中國中部最大城市武漢為圓心,覆蓋黃石鄂州黃岡孝感咸寧仙桃潛江天門等周邊8個大中型城市所組成的城市群,武漢為中心城市,黃石為副中心城市。

武漢城市圈的建設,涉及工業、交通、教育、金融、旅遊等諸多領域。面積不到湖北省三分之一的武漢城市圈,集中了全省一半以上的人口、六成以上的GDP總量,是中國中部最大的城市組團之一。

武漢城市圈不僅是湖北經濟發展的核心區域,也是中部崛起的重要戰略支點,是武漢重返國家中心城市的重要舉措[1]。湖北省積極融入長江經濟帶發展,發揮核心城市龍頭作用和交通網絡疏解功能,加快把武漢城市圈打造成長江中游城市群最重要的增長極,推動武鄂黃黃(武漢、鄂州、黃石、黃岡)等相鄰城市聯動發展。

2007年12月14日,經報請國務院同意,國家發展改革委正式批准武漢城市圈為全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

2015年7月22日,經國務院批准,人民銀行會同國家發改委、科技部、財政部、知識產權局、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外匯局等部門印發《武漢城市圈科技金融改革創新專項方案》。這是國內首個區域科技金融改革創新專項方案,武漢城市圈成為國內首個科技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

2016年12月14日,國家發改委正式復函要求武漢加快建成以全國經濟中心、高水平科技創新中心、商貿物流中心和國際交往中心四大功能為支撐的國家中心城市。

基本內容

中文名:武漢城市圈

外文名:Wuhan Metropolitan Area / the Greater Wuhan

行政區類別:都市圈

國家/地區:湖北省

政府駐地:(湖北省政府)武漢市武昌區洪山路7號

郵政編碼:430000

面積:5.78萬平方公里

別名:武漢經濟圈、武漢都市圈

地區生產總值:22608億元(2017年)

下轄地區:武漢、黃石、鄂州、黃岡、孝感、咸寧等9市

電話區號:(+86)027

著名景點:黃鶴樓、東湖、木蘭天池、黃石國家礦山公園、三國赤壁古戰場等

成員

正式成員

包括1個副省級城市、5個地級市、3個省直管市、7個地級市代管縣級市和15個縣。

武漢市

黃石市(包括大冶市、陽新縣)

咸寧市(包括咸安區、赤壁市、嘉魚縣、通城縣、崇陽縣、通山縣)

黃岡市(包括黃州區、麻城市、武穴市、團風縣、紅安縣、羅田縣、英山縣、浠水縣、蘄春縣、黃梅縣、龍感湖管理區)

孝感市(包括應城市、安陸市、漢川市、孝昌縣、大悟縣、雲夢縣)

鄂州市

仙桃市

天門市

潛江市

荊州洪湖市

荊門京山市

隨州廣水市

荊州監利市

洪湖市、京山市、廣水市、監利市作為觀察員先後加入武漢城市圈,四縣市將比照城市圈成員單位享受相關政策待遇,參加湖北省推進武漢城市圈綜合配套改革試驗領導小組會議,及武漢城市圈有關協作互動等活動。

政策歷程

概念由來

2002年6月10日,時任湖北省委書記俞正聲在《全面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加快湖北現代化建設而努力奮鬥——在中國共產黨湖北省第八次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中指出:加快城鎮化進程,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經濟布局、城市發展必須遵循經濟規律和城市發展規律。武漢作為全國特大中心城市之一,是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龍頭。武漢市要着眼於提高綜合競爭力,構築在國際競爭中有比較優勢的產業體系和現代化基礎設施框架,拓展和完善城市空間布局和功能分區,形成武漢經濟圈,更好地發揮對全省的輻射帶動作用。

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

2007年12月14日,經報請國務院同意,國家發展改革委批准武漢城市圈和長株潭城市群為全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

國家發展改革委《關於批准武漢城市圈和長株潭城市群為全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綜合改革配套試驗區的通知》指出,武漢城市圈和長株潭城市群綜合配套改革要深入貫徹科學發展觀,從各自實際出發,根據資源節約型和環境保護型社會建設的要求,全面投入各個領域的改革。同時,在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率先突破大膽創新,儘快形成有利於能源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體制機制,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進經濟又好又快發展,促進經濟社會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切實走出一條有別於傳統模式的工業化、城市化發展新路,為推動全國體制改革實現科學發展與社會和諧,發揮示範和帶頭作用。

發展規劃

2014年2月,《武漢城市圈區域發展規劃(2013-2020年)》獲國家發改委批覆。按照規劃,武漢城市圈將建設成為全國兩型社會建設示範區、全國自主創新先行區、全國重要的先進制造業和高技術產業基地、全國重要的綜合交通運輸樞紐、中部地區現代服務業中心和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重要增長極。

按照規劃,武漢城市圈將重點構建「一核一帶三區四軸」區域發展格局和「一環兩翼」區域保護格局。在構建兩型產業體系、統籌城鄉發展、推進綠色低碳發展、強化基礎設施支撐、推動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創新體制機制等方面,規劃均提出了明確任務,一大批重點項目將陸續推進,九地居民將陸續收穫一體化紅利。到2020年,第三產業增加值、高技術產業增加值、研發經費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將分別達到49.0%、20%和3.1%。

2015年3月26日,國務院正式批覆《長江中游城市群發展規劃》。規劃明確要求充分發揮武漢科教優勢和產業優勢,強化輻射引領作用,開展國家創新型城市試點,提升國際化水平;全面加快武漢城市圈一體化建設,推進武漢與鄂州、孝感、咸寧、黃岡、黃石等同城化發展,加強與漢江生態經濟帶和鄂西生態文化旅遊圈聯動發展;積極推進「兩型」社會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和自主創新試驗區建設,率先在優化結構、節能減排、自主創新等方面實現新突破,把武漢城市圈建設成為全國重要的綜合交通運輸樞紐、先進制造業和高技術產業基地、中部地區現代服務業中心。

國家中心城市建設

2016年12月14日,國家發展改革委正式復函支持武漢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國家發展改革委關於支持武漢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指導意見》明確要求武漢立足中游、引領中部、服務全國、鏈接全球,全面提升現代製造基地、服務高地、創新源地、開放平台功能,強化長江中游航運中心及綜合交通樞紐建設,強化支撐和承啟作用,拓展沿江發展新空間,挺起長江經濟帶脊樑,加快建成以全國經濟中心、高水平科技創新中心、商貿物流中心和國際交往中心四大功能為支撐的國家中心城市。

根據指導意見,武漢將着力增強輻射中部的現代服務功能,打造全國重要的綜合交通樞紐,構築面向全球的內陸開放高地,建設國際知名的美麗宜居城市,全面提升輻射帶動能力和國際競爭力。

2018年4月8日,武漢市委副書記、市長萬勇主持召開市委常委會會議,審議並原則通過了《武漢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實施方案》。

根據《方案》提出的目標,武漢市到2021年,推進國家中心城市形成基本框架;到2035年,基本建成「三化」大武漢,基本建成全國經濟中心、高水平科技創新中心、商貿物流中心、國際交往中心和綜合交通樞紐;到本世紀中葉,國家中心城市全面建成,大武漢實現全面復興。

會議指出,建設國家中心城市,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戰略部署,是武漢市委市政府加快高質量發展、全面復興大武漢提出的重大戰略目標,是千萬武漢人民共同的願望和心聲。既是國家使命,也是武漢擔當、武漢機遇。

一小時交通圈

2012年12月31日零點始,武鄂高速公路通車,武漢至鄂州的車程僅需半小時,較原來經武黃高速公路節省一半時間。

至此,漢孝、漢洪、漢蔡、武麻、武英、青鄭、和左等7條武漢高速出口路以及互通的城市圈高速公路已全部通車,武漢「1+8」城市圈1小時交通網格局正式形成。

武鄂黃第二高速公路起於武漢左嶺,接和左高速公路左嶺新橋互通,與武漢中北路、歡樂大道、三環線、武漢火車站、繞城高速相連,經鄂州葛店經濟開發區、華容鎮、臨江鄉、蒲團鄉、杜山鄉、澤林鎮等地,止於鄂州市花湖開發區,終點接大廣高速公路鄂東長江大橋南岸引線花湖樞紐立交互通,全長約54.75公里,雙向四車道,設計時速100公里。該項目是湖北省首條採取公開招標投資人建設的高速公路,總投資35億元。

據了解,武黃高速日均通車6萬輛左右,壓力較大,武鄂高速通車後預計將分流三分之一的車輛,成為貫通鄂東城市群的一條新的快速通道。

政策解讀

「兩型社會」的改革試驗任務,給政府帶來的更多的是責任,給企業和百姓更多的是期盼和憧憬。武漢城市圈和湖南長株潭城市群同時獲批全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綜合改革配套實驗區的消息,成為上至政府機關、下至市井百姓熱議的話題。

湖北省市有關部門表示,將發展和改革並重,把武漢城市圈建設成為中部地區乃至全國的重要增長極,逐步消除城鄉和區域發展中的體制性障礙和結構性矛盾,成為全國「兩型社會」示範區。

此間不少專家認為,兩大城市圈地處長江中游,兩個城市群聯手,有望合力打造繼珠三角、長三角、環渤海經濟區後,中國第四個經濟增長極。

企業界人士表示相信,在金融創新、產業對接、公共服務體系完善等方面,國家已為武漢指明了大方向,此中商機眾多。

更多的城市圈內的市民則對「資源節約、環境友好」8個字可能帶來的變化滿懷渴望。此外,戶口、人才流動、生活環境、交通通訊的便捷......都令百姓充滿期待。

戰略背景

「中原定,天下安」,中部地區是指中國的山西、河南、湖北、安徽、湖南和江西六省。這六省處於中國的地理中部,好比是中國的心臟地區。地處中國內陸腹地的中部地區起着承東啟西、接南進北、吸引四面、輻射八方的作用。中部依靠全國10.7%的土地,承載全國28.1%的人口,創造全國19.5%的GDP,是我國的人口大區、經濟腹地和重要市場,在中國地域分工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從中國整體發展的角度考慮,中部就是中國的「腰」,只有「腰板」直了,中國這個巨人才能走得正、走得穩,中國經濟才能協調健康發展。加快中部地區發展是提高中國國家競爭力的重大戰略舉措,是東西融合、南北對接,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

在這一背景下,2004年3月「兩會」召開時,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明確提出促進中部地區崛起。2004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再次提到促進中部地區崛起。2005年3月,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抓緊研究制定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規劃和措施。2006年2月15日,溫家寶總理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促進中部地區崛起問題。自此,「中部崛起」正式成為國家戰略。

2012年7月25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部署進一步實施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戰略。會議討論通過《關於大力實施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戰略的若干意見》。會議指出,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六省在內的中部地區,在國家區域發展格局中占有舉足輕重的戰略地位。要繼續大力實施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戰略,更加注重轉型發展和協調、可持續發展,着力激發中部地區內需潛能,進一步拓展發展空間,努力實現中部地區全面崛起。

在「中部崛起」這一國家戰略的推動下下,中部地區六大城市群——湖北武漢城市圈、湖南長株潭城市群、安徽皖江城市帶、河南中原城市群、山西太原都市圈以及江西環鄱陽湖城市群應運而生。武漢城市圈、長株潭城市群、皖江城市帶、中原城市群4個中部的城市群,「入圍」了中央關於中部崛起的10號文件,這些「次區域」進入了國家宏觀發展戰略的視野,成為「國」字號,其中武漢城市圈起着領跑「中部崛起」的作用。首先,從地理上講,湖北可謂是中部的中部;其次,從行政級別上講,作為湖北省會的武漢又是中部地區唯一的副省級城市;再次,有「九省通衢」之稱的武漢是中國中部、長江中下游的特大城市,中國中部第一大城市,華中地區的金融中心、交通中心和文化中心,其地位可想而知。

東北、武漢等我國主要的老工業基地以及整個中部地帶,是未來我國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重點地區。這給中部最大的城市武漢以及武漢城市圈,帶來了巨大的歷史機遇。如何利用好這個歷史機遇,需要武漢及武漢城市圈充分發揮自己的特色和優勢,明確自己在全國區域經濟體系中的正確定位。

———充分發揮「居中」的區位優勢,努力把武漢和武漢城市圈建設成為我國內陸地區最大的滿足內需為主的生產要素和產品服務市場中心。

內需型經濟絕不是封閉型經濟,只是指在滿足市場需求的導向上,以國內市場需求為主。內需型經濟同樣需要對外開放,需要引進外資和國外先進技術和人才,同時,也不排除向國外出口的可能性,特別是在加入WTO,國際國內市場日益一體化之後。

———加快老工業基地改造步伐,儘快提升武漢和武漢城市圈優勢製造業的能力,使武漢成為我國內陸地區最重要的重工業製造基地。

國家開始重視老工業基地的改造與振興,對東北地區的老工業基地第一批改造項目100個,投資達610億元;第二批項目也在申請中,不論是項目數量還是投資額都將大大超過第一批。武漢市應加緊向國家爭取對老工業基地改造的扶持,儘快在鋼鐵、汽車、重型裝備、環保設施等重型製造業領域形成具有更大競爭優勢的產業基地。

———加強分析武漢城市圈建設面臨的問題和障礙,形成更有針對性的對策。例如內陸意識和體制上的束縛還相當嚴重。民間企業家精神有待提高,創業氛圍還待培養,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創業人才和民營企業家還比較缺乏;政府職能轉變尚需加快步伐。幹部的思想解放也很重要,發展城市圈是大戰略,要有大思路、大手筆、大胸懷,勇於屏棄一些落後觀念。

希望能藉助這次武漢城市圈建設,進一步加速武漢及周邊地區經濟發展,使武漢城市圈真正成為我國區域經濟的第四個增長極。

總體要求

根據中央要求,在長江流域,武漢要成為長江經濟帶的脊樑,發揮核心引領作用;在中部地區,武漢要成為中部崛起的戰略支點;在全國,武漢要成為國家中心城市。武漢自我定位:在全球,要成為世界城市發展中的亮點城市。[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