遨游响水潭,品赏樱花谷(杨豪)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遨游响水潭,品赏樱花谷》是中国当代作家杨豪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遨游响水潭,品赏樱花谷
二十年前的金秋八月,我同三里镇文化站长汪作泉慕名来到三里风景区,徒步去谒拜她。从三里镇出发,取道尚家冲,溯流而上,溪中怪石嶙峋,溪水绕石而流,淙淙有声。两岸是连绵的高山,山坡上枫叶初红,像是燃烧的火焰;丛林中偶尔一缕缕青烟,那是山民们在用树叶焐火串肥,山岭脚下不时传来一阵阵吆牛声,那是农人在忙着秋播。
一路上越岭爬坡,绕山石,淌溪流,过石板桥,攀石阶,只见山道两旁生长着丛丛修竹,岩石上爬满了青藤,还有百合花、山楂果、野李子点缀其间,一幅春华秋实的景色。好不容易七弯八拐,来到一个叫石板河的宽阔的河面,同来的汪作泉站长说,在这里歇息一会。这里歇息再好不过,这是一段石板河床,长近百米,宽数十丈,两岸是茂密的丛林,石板呈灰褐色,光洁无比,世上竟有这样光滑平坦的巨大石板,真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雕磨而成。我惊喜得大叫,禁不住在上面打了几个滚。石板河床上方有一圆潭,流水冲进潭中,浪花飞溅,轰然有声,令人眩晕,丢一块碗大石头进去,却从下游出水口中翻出来,好大的吸力。这是一处奇景。
走到一个叫老虎洞的山下,引路的村支书说:“这山里头还有点看头。” 一看时间尚早,那就看一下吧,跟着别人从老虎洞口进去,洞七曲八弯,有像钟乳石一样的东西,滴着水,我跟着他们一忽儿上,一忽儿爬,一忽儿钻,衣服被绿苔弄脏了,里头大洞连小洞,弯弯拐拐,洞洞相连,纵横交错,如迷魂阵。山洞有好几个出口,妙趣横生,整座山是九洞十八口的空山;我联想到了《西游记》,这洞里是不是有妖怪。
转过一山嘴,似听见有水声轰鸣,村支书人说,快到响水潭了。一听来了精神,老远看见达团山和告娃山对峙的峡口有一股溪水,从数十丈高的崖口上落下,如一匹白帘;我们呼叫着往近前奔去,但不好走,两边都是绝壁,只有顺河道而上,而河中全是斗大的圆石,激流如蟒蛇在石间游走。我们只能慢慢绕行。好不容易走到近前一看,不由得惊呆了。这是一条不同一般的瀑布,两山之间有一条宽五丈的口子,下面是一陡高十丈的悬崖,河水流到此处,夺路而出,从崖壁上飞泻而下,落到下面一个宽阔的水面上,形成一挂巨大的瀑布;轰然有声,闻若惊雷,又似龙吟虎啸,又似洪钟震荡,数里可闻,因此而得名:响水潭。潭面上迷蒙一片,飞溅的水珠化成雨雾,把潭四周的草木全部润湿。细看瀑布右侧凹进去一个洞,大若房屋,叫做“仙女缸”;当地人说,每当清晨黄昏,雨雾迷蒙时,可见一位仙女在潭边浣衣;仔细看时,却又隐而不见,把本来雾气氤氲的潭面更镀上了一层神秘色彩。
东西两侧的峭壁上,藤蔓盘结,草木葱茏。当地又说这石壁上的洞叫“观音洞”;不管怎么说,它背靠悬崖,面临险谷,深不可测,游人罕至,是一个人间仙景。
我正望着潭水呆呆地出神,心里幻想着仙女真的能够出现,同行者拍了我一下肩膀:“走,下面看看,还有景致。” 沿溪下,依山转弯,溪水形成了个小落差,造成了第二瀑布和第二潭;再下,溪水忽然依山势向右拐弯,又形成一股湍急的小落差,有了第三潭,不过依次地矮,潭也浅了,这一段溪流很奇怪地忽左忽右地弯曲成了“M” 形,因而又称“三叠水”。三潭皆被山石绝壁包围,石缝中长出各种奇花异草,情趣无穷。两岸林荫遮蔽,山风吹拂,环境幽静,真是一个避暑休息的好去处,这么好的景致,却不为世人所知,真是太可惜了。 我正想心事,汪站长提醒我:“回去了吧,村支书家已将晚饭安排好了,这里的景致多得很,上面还有烟波塘、秤钩山、天书壁,明天再看吧!” 此时才觉夜幕降临,眼前的景物渐渐躲到夜色里去,远山近物都变得一片空濛。
一路上,我仍然在想,此地真是一个名不虚传的风景区,景观数十处,若是开发出来,肯定游人不绝,想想如今人们都重视旅游玩乐,一到节假日,各景区人山人海,拥挤爆满,而世界上竟又有这么多旅游资源被遗忘、被埋没,不被世人所知,我为此有一种遗珠之憾!直到进了村支书家,他才告诉我一个消息:政府正准备修路,把此地开发出来,把所有的景点串连起来,形成一个名副其实的旅游风景区。我想那时她的风姿便可真正地展现在世人面前,但愿三里风景区能成为真正的旅游胜地。
二十年后的今天,真是天随人愿,这里真的开发成了一处风景区——十八潭旅游风景区,响水潭将作为旅游风景区的一部分,供游人观赏。
虎年三月春暖花开时节,我们约上一帮朋友,三里派出所涂所长尽地主之谊,热心地为我们介绍,当向导,希望我们多回家乡看看,爱上家乡的山水,然后描写家乡的美景。我们同来的还有人民禁毒杂志社郭毅社长,出发时驱车途经茶叶公园,沿着蜿蜒的山路,入眼全是层层叠叠的茶树,数万株野生樱花和满山茶树相映成趣,这里既是茶的世界,更是花的海洋。从武汉丶周边县市开车来观赏樱花的游客络绎不绝,有的游客竟然带着帐篷住下来,第二天继续看。这也同样预示着,整片整片的樱花谷可以形成产业,看地方政府如何打造了。这使我联想起江西婺源的油菜花,一种普通的油菜花竟然形成了旅游产业,政府是否考虑设一个樱花节?
三里镇完全可以利用樱花做点产业,收个门票什么的,既可赏樱,又可采摘樱桃,打造成采摘园。
因为这是一个朝阳产生,天然风景。每到三月初,满山满谷的野樱桃花开,简直成了花山,迎风招展,近看花团似锦,远看灿若云霞,蔚为壮观,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前来饱览樱花的游客络绎不绝。“抬头可观花,低头能采茶”,柏园村党支部书记戴斌说,3月中旬就能看到盛开的樱花,花期将持续半个月左右。为了迎接八方游客,三里城镇从2月中旬开始对樱花大道道路、环境卫生等进行改造和完善,安排好警力维护秩序,等等,做好了各项准备工作,喜迎“八方客”。
三里镇已经在做这方面的文章了。近年来,三里城镇党委政府围绕农旅特色小镇、茶叶小镇“两个定位”,延伸产业链条,加快打造三里茶叶生态公园3A级旅游度假区。利用新茶初成、兰草花开、牡丹盛开、黄桃采摘等时机,吸引游客前来观光,实现农业效益和旅游效益双丰收。
观赏了孤山寨大大片大片的野生樱花林,看时间还早,我们又就近游览了响水潭,相比20年前徙步而来,现在比以前方便多了,至少水泥路修到了旁边。据说,路是由乡村振兴项目和一个回乡创业人士舒祥成共同修的。涂所长说,我们晚一点就在他的农庄吃饭,顺便可以采访他。
通往响水潭的一小段路无法修的,那是一段原始树林山坡路,因为响水潭在谷底,要下一面笔陡的斜坡,有条件只能砌成台阶,但眼下我们只能扶着树木慢慢下坡,下到河底,然后再顺着石壁才能到达潭边,河边有巨大的石头,还是20年前的模样,没有多大的变化,有变化的是那一次丰水季节,水流很大,轰然而下,飞溅到30米落差下面的深潭,声如洪钟。这次是枯水季节,一小股流水如白练挂在崖壁上,没有多大气势,显得很温顺,又如一条小白龙爬在崖壁上。潭里的水蓝幽幽的,清澈但不见底。据说潭底有三人深,面积有四间房那么大。大家兴高采烈地玩了一会水,洗了一把脸,干警陈黎踩滑了,差点落水。郭毅在潭边吼了一嗓子,发出很大的回音,因为潭三面都是石壁。
深潭皆藏龙,我们去年十月底来的时候就有一番奇遇,真的遇到了一条“龙”一一一条四米长茶杯粗的黄花蟒蛇,在我们经过的一处崖壁石穴里,我们往潭边去的时候它没出来,按说这初冬季节蛇是归洞的,可能是我们叽叽哇哇的说话声吵醒了它,打扰了它的修炼,我们往回爬的时候,它已经钻出崖壁下的石穴,在下面石板上头翘起两尺多高,身上是黄褐色的斑纹,小眼睛一眨一眨的,好奇地看着我,好像不认识似的,我们相距仅三尺多远,我很害怕,担心它过来把我缠住;当地人说大蟒蛇最喜欢缠人,然而用尾巴搅开你的鼻孔,喝你的血。我吓得没敢喊叫,只想快点躲开。我当时在病中才恢复,走路都很吃力,但蟒蛇这么一惊吓,身体的潜能激发出来,三步并做两步,几乎是跳着跑过去的。我心想,大蟒蛇,你要缠就缠跟在我后面的涂所长吧,他是公安干警,他勇猛,说不定能把你捉住,我是不抵缠的,肯定会被吓死!
等我心跳加速地爬到那边斜坡上,我才敢问涂所长方才看到那条蟒蛇没有?他说看见了,已经在往洞穴里退,我叹服,执法干警身上有股正气,连猛兽蟒蛇都怕他们。 有了上次的经历,这回经过这个崖壁小洞穴时,心有余悸,留了一点神,生怕蟒蛇又出来了,但这回它没有出来,可能是躲在里面潜心地修炼! 回到公路边,已是夕阳西下,涂所长说,我们就在旁边的舒家老屋农庄里吃个饭,顺便了解一下舒老板的创业经历。这农庄原是个青砖砌的大院,自家住的院子,只是旁边用木板围了一堵墙接了一间大餐厅,很有点古朴典雅的特色,餐桌也是木板制作的大圆桌,更有意思的是那凳子也是木头锯的圆凳,没修饰,是木头的原生态,坐在上面很稳,看来舒老板是个有心计的人,还有点艺术细胞,门口也是放了一排凿书的石条,供游客休息,门口是一片空地,挖了两口池塘;旁边全部种的是桃树,此时桃花正开,很有一番世外桃源的味道!
舒祥成老板才从外面回来,涂所长作了一番介绍。舒老板个子不高,但很精明,问为什么想搞一处农庄?他说,随着十八潭旅游的旺盛,游客增多,需要接待,他就辞了武汉的工作回来了!利用老屋的青砖房改造成了现在这个农庄;另外,近几年,观赏野樱花的游人越来越火爆。说起来,樱花谷的兴旺跟舒老板还有很大的关系,正是他对家乡一往情深,不断地把美景和樱花谷的照片传到网上,制作成抖音,发到朋友圈,招来很多人的关注;就在我们晚餐的时候,武汉还赶来一帮驴友,要在这里吃饭住宿,明天好拍照,指望舒老板给他们当向导。舒祥成美中不足地说,我的农庄接待能力有限,吃饭一次只能开五桌,住宿只有十多个床位,他想再把它再扩大一点,所以他自己先垫资100多万,修通了一条连接外村的水泥路。舒老板算是典型的回乡创业人士。
晚餐,地道的农家菜,我们吃得很开心,更令人惊喜的是有舒老板特制的“土蜂泡酒”,能治风湿等疾病。我们离开的时候,还有车往这里开,是前来住店的,准备第二天看樱花谷和响水潭。我心喜,看来这里真的会成旅游热点,我为自己的家乡有一处旅游去处而欣慰,我一个文人帮不上别的忙,只能给他们多写点文章叫喊!
我们走了。再见了,孤山寨野樱花谷;再见了,响水潭;再见了,舒家老屋农庄,我下次还会带更多的朋友到这里来朝拜,到这里来采风的![1]
作者简介
杨豪,湖北大悟县人,报告文学作家,民革湖北省委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