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色彩学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色彩学(color science)研究色彩产生、接受及其应用规律的科学。因形、色为物象与美术形象的两大要素,故色彩学为美术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课题。它以光学为基础,并涉及心理物理学、生理学、心理学、美学与艺术理论等学科。色彩应用史上,装饰功能先于再现功能而出现。人类制作颜料是从炙烤动物流出的油与某些泥土的偶然混合开始的,后逐渐以蛋清、蜡、亚麻油、树胶、酪素和丙烯聚合剂等作颜料结合剂。在古代中国、印度、埃及、美索不达米亚,颜料多用在家具、建筑内部、服装雕像等装饰上。文艺复兴时代开始,新的色彩不断出现,油画的产生使色彩越发丰富了绘画的表现手段。色彩学的研究在近代才开始,它以光学的发展为基础,牛顿的日光—棱镜折射实验和开普勒奠定的近代实验光学为色彩学提供了科学依据,而心理物理学解决了视觉机制对光的反映问题。印象主义出现后,色彩并置对比、互补色等问题,促使理论家、艺术家运用科学方法探讨色彩产生、接受及应用的规律。19世纪下半叶,出现了许多色彩学研究的专门著作。

概述

色彩学是眼、脑和我们的生活经验对光的颜色类别描述的视觉感知特征,其名称有红色橙色黄色绿色蓝色或紫色。这种对颜色的感知来自可见光谱中的电磁辐射对人眼视锥细胞的刺激。颜色的种类和颜色的物理规格是通过反射光的波长与物体相联系的。这种反射是由物体的物理性质决定的,如光的吸收、发射光谱等。但人对颜色的感觉不仅仅由光的物理性质所决定,还包含心理等许多因素,比如人类对颜色的感觉往往受到周围颜色的影响。有时人们也将物质产生不同颜色的物理特性直接称为颜色

色彩与光涉及物理学

主要是光学

色彩从根本上说是光的一种表现形式。光一般指能引起视觉的电磁波,即所谓“可见光”,它的波长范围约在红光的0.77微米到紫光的0.39 微米之间。在这个范围内,不同波长的光可以引起人眼不同的颜色感觉,因此,不同的光源便有不同的颜色;而受光体则根据对光的吸收和 反射能力呈现千差万别的颜色。由色彩的这个光学本质引发出色彩学这部分内容的一系列问题:颜色的分类(彩色与非色两大类)、特性( 色相、纯度、明度)、混合(光色混合,即 加色混合; 色光三原色,即红、绿、蓝;混合的三定律,即 补色律、 中间色律、代替律)等。孟赛尔综合了前人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建立了“ 孟氏 颜色系统”。

色彩感知的视觉器官

眼睛对色彩的接受过程

色彩学的这个部分涉及生理学、感知心理学,并且大量运用心理物理学的方法来研究。人眼主要由棒体和锥体感受器对光发生视觉反应,一般认为,颜色视觉是由锥体感受器作中介的,锥体感受器主要集中于视网膜的中央区,它含有光敏色素,在接受光的刺激后,形成神经兴奋,传达到大脑皮质中的视觉中枢而产生颜色视觉。由这个基本过程出发,色彩学还研究接受过程即颜色视觉中的对比(色相、明度的同时对比与连续对比),常性、辨色能力(也包括色盲、色弱等)等问题。关于颜色的视觉机制及过程的具体研究,20世纪以前主要有“三色说”和“四色说”[1],现代生理学与心理学的研究分别支持了这两种学说,并试图以“阶段说”的假说来统一二者。此外,为了对颜色特征进行量的分析,20世纪产生了以研究颜色标定和测量的色度学,它在理论上和应用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色彩学与感知个体的关系

色彩会因不同观者、不同条件而有不同的感受,因此引发出色感(冷暖感、胀缩感、距离感、重量感、兴奋感等,由此可将色彩划为积极的与消极的两种倾向)、对色彩的好恶(包括对单色或 复色、不同色调的好恶)、色彩的意义(象征性、表情性等)、色听现象(即联觉)等问题。简言之,这部分主要研究在特定条件下色彩与观者的感受、情感的关系。它以个性心理学的研究为基础。

在生活与艺术中的应用

首先,它要研究物象的色彩(光源色、固有色与环境色)、色彩透视[2]、色彩材料(历史、分类、性能、调配规律等),进而讨论色彩的具体应 用,色彩在生活中的应用主要包括服装化妆、室内布置等。在艺术中的应用则是色彩学研究最重要的方面,主要包括绘画色彩(写生色彩与装饰色彩)、舞台色彩(布景、道具、服装、灯光等的色彩)、录像、彩色摄影(也包括电影摄影)等。由于色彩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可以说到处都存在着色彩应用的问题。在现代视觉艺术中,色彩的地位日益突出,表现主义、奥普艺术、抽象主义等尤其将色彩作为主要的视觉艺术语言,色彩材料和表现手段的不断更新、丰富,为色彩的应用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天地,也向色彩学的研究提出了大量新的课题。

视频

色彩学 相关视频

色彩的奥秘 色彩学
色彩的属性 色彩学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