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色彩學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色彩學(color science)研究色彩產生、接受及其應用規律的科學。因形、色為物象與美術形象的兩大要素,故色彩學為美術理論的首要的、基本的課題。它以光學為基礎,並涉及心理物理學、生理學、心理學、美學與藝術理論等學科。色彩應用史上,裝飾功能先於再現功能而出現。人類製作顏料是從炙烤動物流出的油與某些泥土的偶然混合開始的,後逐漸以蛋清、蠟、亞麻油、樹膠、酪素和丙烯聚合劑等作顏料結合劑。在古代中國、印度、埃及、美索不達米亞,顏料多用在家具、建築內部、服裝雕像等裝飾上。文藝復興時代開始,新的色彩不斷出現,油畫的產生使色彩越發豐富了繪畫的表現手段。色彩學的研究在近代才開始,它以光學的發展為基礎,牛頓的日光—稜鏡折射實驗和開普勒奠定的近代實驗光學為色彩學提供了科學依據,而心理物理學解決了視覺機制對光的反映問題。印象主義出現後,色彩並置對比、互補色等問題,促使理論家、藝術家運用科學方法探討色彩產生、接受及應用的規律。19世紀下半葉,出現了許多色彩學研究的專門著作。

概述

色彩學是眼、腦和我們的生活經驗對光的顏色類別描述的視覺感知特徵,其名稱有紅色橙色黃色綠色藍色或紫色。這種對顏色的感知來自可見光譜中的電磁輻射對人眼視錐細胞的刺激。顏色的種類和顏色的物理規格是通過反射光的波長與物體相聯繫的。這種反射是由物體的物理性質決定的,如光的吸收、發射光譜等。但人對顏色的感覺不僅僅由光的物理性質所決定,還包含心理等許多因素,比如人類對顏色的感覺往往受到周圍顏色的影響。有時人們也將物質產生不同顏色的物理特性直接稱為顏色

色彩與光涉及物理學

主要是光學

色彩從根本上說是光的一種表現形式。光一般指能引起視覺的電磁波,即所謂「可見光」,它的波長範圍約在紅光的0.77微米到紫光的0.39 微米之間。在這個範圍內,不同波長的光可以引起人眼不同的顏色感覺,因此,不同的光源便有不同的顏色;而受光體則根據對光的吸收和 反射能力呈現千差萬別的顏色。由色彩的這個光學本質引發出色彩學這部分內容的一系列問題:顏色的分類(彩色與非色兩大類)、特性( 色相、純度、明度)、混合(光色混合,即 加色混合; 色光三原色,即紅、綠、藍;混合的三定律,即 補色律、 中間色律、代替律)等。孟賽爾綜合了前人在這方面的研究成果,建立了「 孟氏 顏色系統」。

色彩感知的視覺器官

眼睛對色彩的接受過程

色彩學的這個部分涉及生理學、感知心理學,並且大量運用心理物理學的方法來研究。人眼主要由棒體和錐體感受器對光發生視覺反應,一般認為,顏色視覺是由錐體感受器作中介的,錐體感受器主要集中於視網膜的中央區,它含有光敏色素,在接受光的刺激後,形成神經興奮,傳達到大腦皮質中的視覺中樞而產生顏色視覺。由這個基本過程出發,色彩學還研究接受過程即顏色視覺中的對比(色相、明度的同時對比與連續對比),常性、辨色能力(也包括色盲、色弱等)等問題。關於顏色的視覺機制及過程的具體研究,20世紀以前主要有「三色說」和「四色說」[1],現代生理學與心理學的研究分別支持了這兩種學說,並試圖以「階段說」的假說來統一二者。此外,為了對顏色特徵進行量的分析,20世紀產生了以研究顏色標定和測量的色度學,它在理論上和應用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色彩學與感知個體的關係

色彩會因不同觀者、不同條件而有不同的感受,因此引發出色感(冷暖感、脹縮感、距離感、重量感、興奮感等,由此可將色彩劃為積極的與消極的兩種傾向)、對色彩的好惡(包括對單色或 複色、不同色調的好惡)、色彩的意義(象徵性、表情性等)、色聽現象(即聯覺)等問題。簡言之,這部分主要研究在特定條件下色彩與觀者的感受、情感的關係。它以個性心理學的研究為基礎。

在生活與藝術中的應用

首先,它要研究物象的色彩(光源色、固有色與環境色)、色彩透視[2]、色彩材料(歷史、分類、性能、調配規律等),進而討論色彩的具體應 用,色彩在生活中的應用主要包括服裝化妝、室內布置等。在藝術中的應用則是色彩學研究最重要的方面,主要包括繪畫色彩(寫生色彩與裝飾色彩)、舞台色彩(布景、道具、服裝、燈光等的色彩)、錄像、彩色攝影(也包括電影攝影)等。由於色彩滲透到人類生活的各個方面,因此可以說到處都存在着色彩應用的問題。在現代視覺藝術中,色彩的地位日益突出,表現主義、奧普藝術、抽象主義等尤其將色彩作為主要的視覺藝術語言,色彩材料和表現手段的不斷更新、豐富,為色彩的應用開闢了更為廣闊的天地,也向色彩學的研究提出了大量新的課題。

視頻

色彩學 相關視頻

色彩的奧秘 色彩學
色彩的屬性 色彩學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