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臼齿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来自 搜狐网 的图片

臼齿是中国科技名词,属于科技术语。

汉文字是世界上唯一没有间断的古老文字系统[1],直到现在我们仍在使用。其不单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表述用具,更是五千年悠久文明的记录者、传承者。可以说,汉文字是中华民族古老悠久、博大精深文明的“活化石[2]”。

名词解释

大臼齿,简称臼齿,俗称磨牙(客语:撞牙),是人类和其它哺乳动物的一种牙齿。大臼齿位于口腔后方,因上端扁平而且主要用来研磨和咀嚼食物而得名。臼齿由于随使用而被磨损,可以被用来判定生物个体或其遗骸的年龄。

臼齿:人体器官名。即尽根牙。又称磨牙。以其上为平面,有磨碎物之作用,故名。

结构

哺乳类的一种齿,位于上下齿列两端的最后方。与大臼齿相邻的为前臼齿(小臼齿),前臼齿的后方为后臼齿(大臼齿)。狭义上讲后者才称为臼齿。后者不换齿,在乳齿时不生此臼齿,此臼齿顶端不尖而成齿面,并有各种隆起,适于磨碎食物。根据隆起的形状可以区别为丘状齿(bunodont),横堤齿(lophodont),半月齿(selenodont)等种类。

人类臼齿

人类的乳牙包括8颗乳臼齿,左右上下各2颗,位于乳犬齿之后,从前向后称作第一乳臼齿和第二乳臼齿。恒牙则有12颗大臼齿,左右上下各3颗,位于前臼齿之后。依次称作第一大臼齿(一般在5-7岁萌出)、第二大臼齿(一般在10-14岁萌出)和第三大臼齿(17-25岁萌出,不但时间最晚而且常见经常萌发不全,又称智齿)。

前臼齿,位于尖牙的后方,上、下各4个,共有8个。齿冠的咀嚼面呈卵圆形,中间有一沟。各有一个齿根,但上颌第一双尖牙可右二个齿根。

大臼齿,位于双尖牙的后方,上、下各6个,共有12个。咀嚼面呈圆形,有两条沟。下颌磨牙各有两个齿根,前后各一个,上颌磨牙则各有三个齿根。

哺乳动物的臼齿

一般来说,食草动物因为要咀嚼大量纤维性食品,臼齿(以及前臼齿)比较发达。食肉动物的臼齿则不发达,如成年猫一共只有4颗臼齿。

哺乳动物的大臼齿按其状态可以分很多类:

高冠齿(hypsodont): 齿冠的高度大于齿根高度,多见于需要咀嚼坚硬食物的动物,例如马。

低冠齿(brachyodont)齿冠的高度低于齿根高度者。

三尖齿(tribosphenic): 见于一些食虫动物和鸭嘴兽幼体(成体没有牙齿)。上臼齿有三个尖,下臼齿有两个尖以及位于侧面的第三个尖。

方形齿 (quadrate): 见于人类等。臼齿上有呈长方形排列的四个尖,也有五个尖的。

丘状齿(bunodont): 臼齿上的尖圆滑呈丘状,整个臼齿上有珐琅质覆盖。见于一些杂食动物如猪、熊和人类等。

横堤齿(lophodont): 表面有与颌骨走向垂直的嵴。

半月齿(selenodont): 表面有半月形的嵴。

斜纹齿(loxodont):表面有斜走向的嵴。非洲象的拉丁文名字Loxodonta(菱形)即来自此。

三尖理论

1907年,H.F.Osborn以原始有胎盘类(Eutheria)的臼齿为原型,提出了哺乳动物臼齿(特别是 脊齿型的草食动物)的三尖解剖命名方式,目 前仍被广泛采用:

上臼齿:位于舌面的原尖(protocone)和位于唇面的前尖(paracone)和后尖(metacone)。原尖和前尖之间的小突起称为前小尖(paraconule),原尖和后尖之间的小突起称为后小尖(metaconule)

下臼齿的三个尖与上臼齿的三尖方位相反,以便咀嚼。下原尖(protoconid)位于唇面,下前尖(paraconid)和下后尖(metaconid)位于舌面。此三尖以外又有延伸的较低部分,称为下跟座(talonid),上有二尖,下次尖(hypoconid,外面),下内尖(endoconid,内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