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白胸刺尾鱼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白胸刺尾鱼,为辐鳍鱼纲鲈形目刺尾鱼亚目刺尾鱼科的其中一个种。分布于印度洋海域。栖息于水质清澈的礁石区,白天成群活动,属草食性,以藻类为食,行一夫一妻制。可做为观赏鱼,但是很难饲养成活,因为它们是很容易受到刺激隐核虫(marine ich)感染。

界: 动物界

门: 脊索动物门

纲: 辐鳍鱼纲

目: 鲈形目

科: 刺尾鲷科

属: 刺尾鱼属

种: 白胸刺尾鱼

体长:23厘米

食性:以藻类为食

习性:白天成群活动

分布:印度洋

外形特征

白胸刺尾鱼平均长度为23厘米。 白胸刺尾鱼体呈椭圆形而侧扁。头背部轮廓不特别凸出。口小,端位,上下颌各具一列扁平齿,齿固定不可动,齿缘具缺刻。体蓝色具有一个白色的胸。头部黑色的有一条宽的白色从胸鳍基底到咽喉的条纹。在眼之下的没有明显的白色斑点或宽的白色条纹。背鳍黄色,臀鳍与腹鳍鳍白色。背鳍硬棘9枚、背鳍软条28至30枚、臀鳍硬棘3枚、臀鳍软条23至26枚。尾柄上有硬棘,易伤人。

生态习性

白胸刺尾鱼栖息于水质清澈的礁石区,水深0-85米。白天成群活动,属草食性,以藻类为食,行一夫一妻制。

种群动态

白胸刺尾鱼在西印度洋较为稀有,在塞舌尔,有不到5只/千平方米的记录;在科科斯群岛,更低的记录为平均0.51只/千平方米;大陆近岸或裾礁的种群数量也不丰富。 1992年对马尔代夫周边海域的调查发现,其种群丰度相当高,平均每1千平方米35只,礁坪地区,特别在环礁边缘的斜坡地带,其种群密度最为集中,而随海水深度增加密度递减。在东非海岸,一份1999年的海洋保护区记录为4.4只/千平方米。 2007年对印尼亚齐海岸沿线的视觉普查结果显示,各地密度为:33只/750平方米(潘泰)、21只/750平方米(托潘)、巴生港为22只/750平方米。 在肯尼亚,1978-2001年没进行过重大渔业捕捞,其种群数量呈现出逐年递增的态势(2003年调查数据)。

地理分布

主要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中西部海域。 主要分布国家和地区:孟加拉、英属印度洋领地、圣诞岛、科科斯群岛、科摩罗、莫桑比克海峡、印度、印尼、伊朗、肯尼亚、马达加斯加马尔代夫、毛里求斯、马约特岛、莫桑比克、缅甸、阿曼、留尼汪、塞舌尔、索马里、南非、斯里兰卡、坦桑尼亚、泰国、也门。

栖息环境

栖息深度:0-25米。 栖息在沿岸及岛屿的浅水珊瑚礁区,通常见于礁盘及其上端陡坡处。

饲养方法

粉蓝吊性情暴躁而且非常活跃,当你把它放入水族箱中时,它就开始到处乱窜,东游游西逛逛。在今后的日子里,你几乎看不到它在水族箱中有一刻停歇,睡觉的时候也一样。如果它哪天停歇了,那恐怕是染病或快要死去了。所以饲养粉蓝吊的水族箱必须足够大,至少要300L以上,当然越大越好。如果你用小于1000L的水族箱去养这种鱼,你只能饲养一条,甚至不能混养五彩吊、鸡心吊这样的近缘种。因为它们太喜欢打架了,如果在相对小的水体中出现了两条势均力敌的同类或形态相似的品种,老“住户”会马上游过去,拼命地围绕着新来的转圈,然后开始用自己的尾柄刺竭力剐蹭那条鱼。锋利的尾柄刺如同手术刀一样,很快就可以为新来的身上留下许多冒血的伤口,它甚至被剐瞎眼睛,最后死亡。即使是饲养在1000以上的大水族箱中,也最好把要饲养的数条粉蓝吊同时放进去,这样可以避免因为进入先后顺序而引起的强弱之分。粉蓝吊虽然有美丽的蓝色外衣,但那并不是永久的。如果你的饲养水不能保持硬度和酸碱度稳定维持在较高的合理值内,那么粉蓝色的外衣会很快退色,数周就能变成灰色或惨白色。为了维持粉蓝外衣的颜色,最好把碳酸盐硬度(KH)稳定在7以上,pH稳定在8.4。食物的是否丰富也直接影响到粉蓝吊的颜色,虽然这些馋嘴的家伙更喜欢吃肉(如:虾肉、鱼肉),但如果没有植物性食物的补给,美丽的颜色一样会消退掉。

注意事项

粉蓝吊从不啃咬珊瑚,对于有珊瑚的水族箱这真是一个优良品质。但是这种鱼的游泳速度超快,抢食效率谁也比不上,如果和一些觅食速度慢的鱼(如海马、鳗鲡等)饲养在一起,那些苯家伙恐怕就要饿死的。

知 识

白胸刺尾鱼学名:Acanthurus leucosternon,由英国作家、动物学家--爱德华·特纳贝·内特(Edward Turner Bennett)于1833年命名。[1]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