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場會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猴場會議(紅軍長征路上的重要會議)
簡介
猴場會議是紅軍進入貴州後,於遵義會議之前召開的一次重要會議。它初步恢復了黨的優良的政治工作的傳統;復活了毛澤東同志正確的軍事方針,為紅軍長征的勝利作了準備;確立了政治局決定重大問題的原則,為形成以毛澤東為核心的第一代領導集體奠定了基礎。[1]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猴場會議
外文名稱:Meeting in Hou Chang
會議時間:1934 年 12 月31日
會議地點:猴場(今草塘)宋家灣
主辦方:中共中央政治局
會議成果:關於渡江後新的行動方針的決定
會址
1934 年 12 月下旬,中央紅軍進抵烏 江南岸。 31 日下午至次日凌晨,中共中央政治局在猴場 ( 今草塘) 宋家灣召開擴大會議,史稱猴場會議。
猴場會議是紅軍入黔後,政治局在黎平會議之後,遵義會議之前召開的一次重要會議。會議作出了《關於 渡江後新的行動方針的決定》,重申了黎平會議精神,堅持渡江北上建立新蘇區,完成了紅軍戰略方向的轉移;強調加強政治局對作戰方針的領導,基本上結束了"左"傾冒險主義領導者的軍事指揮權;確立轉入反攻,消滅敵人主力的指導思想,使作戰方針由消極防禦、消極避戰轉為積極作戰、積極防禦;要求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赤化,積極開展政治宣傳,武裝群眾,建立政權,擴大紅軍,瓦解白軍,傳播革命火種。猴場會議決定,紅軍一舉突破烏江,直搗遵義,實現了紅軍處境的根本好轉,挽救了黨和紅軍的命運,為遵義會議的召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猴場會議遺址,在甕安縣草塘鎮 ( 猴場 ) 西 1 公里的下司宋家灣。原為宋氏住宅,建於民國元年(1912年)。四周用青磚砌成牆,高約 7 米,內有正廳 5 間,廂房、下廳齊全,石嵌天井,為標準的四合院,俗稱"一顆印"房子。牆左側有碉堡、馬房、正廳後面有花園,桶牆右側竹林掩映,後山古木參天。民國 37 年 (1948年),宋氏因產業糾葛將"一顆印"房子撤散變賣,屋基改作耕地,近年,草塘鎮政府和草塘人民在集鎮建立猴場會議紀念碑並積極籌資,按猴場會議遺址原樣進行恢復,並塑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王稼祥、張聞天、博古、李德、李富春等人開會時的群像。1982 年 8 月 25 日,經縣政府批准,將"猴場會議"遺址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會議背景
1934年12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黎平會議,確定了中央紅軍向黔北進軍的正確戰略方針。黎平會議後,毛澤東參與最高領導層工作。紅軍在周恩來、朱德的直接領導下,按毛澤東"避實就虛"的正確主張行動,揮戈西進,所向披靡,連克數城。勝利中,廣大指戰員逐漸認識到"左"傾軍事路線的錯誤給紅軍帶來的危害,認識到毛澤東的正確,強烈要求儘快結束"左"傾錯誤領導,讓毛澤東回到紅軍的領導地位上來。而掌握紅軍領導權和指揮權的李德、博古置中央政治局黎平會議決議不顧,仍頑固地堅持北上黔東、再入湘西的計劃,提出召開政治局會議重新研究,一路上爭吵不休,並散布"到了烏江南岸,紅軍就該拐彎了,應當沿着打前站的六軍團的路線前進"等流言蜚語,企圖分散紅軍主力,沿烏江右岸邊打游擊邊去湘西,實現與紅二、六軍團會合的計劃。他們的行為引起部隊思想混亂。毛澤東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如不解決,將直接影響即將進行的烏江戰役。
12月下旬,蔣介石得知紅軍向烏江南岸前進,急忙改變兵力部署,命湘軍陳光中師和趙夢炎旅由黎平進駐劍河,王東原師駐錦屏、江口、沿河一帶,章亮基、陶廣2師向沅渡疾進,李雲傑師向會同疾進;命薛岳兵團吳奇偉縱隊四個師、周渾元二個縱隊尾追紅軍至鎮遠、施秉、黃平、三穗一帶;命桂軍一個軍進駐都勻、榕江、獨山一帶;令川軍廖澤旅入松坎駐紮。同時,令黔軍王家烈、猶國才4個師集於平越(今福泉)、馬場坪、重安江等地域阻截,6個團防守江北從老君關渡以東至岩門渡以西百餘里的十幾個渡口,以圖阻止紅軍"赤化黔北",還沿江燒毀民房和船隻,自以為烏江天險"扼險固守,可保無虞"。[2]
會議內容
面對這一嚴重局勢,李德、博古仍不放棄去湘西的意圖,提出要紅軍"一是不過烏江"在南岸打游擊;"二是回頭與紅二、六軍團會合"。為此,中共中央在紅軍到達猴場的當天(31日)下午5時左右至1935年1月1日凌晨,召開了政治局會議,史稱猴場會議。參加會議的有毛澤東、朱德、周恩來,王稼祥、張聞天、李富春、李德、博古、伍修權(翻譯)。[3]
意義
會議通過激烈的爭論,再次否定李德等人回頭東進與紅二、六軍團會合的錯誤主張,重申黎平會議決定,作出《關於渡江後新的行動方針的決定》,基本結束了"三人團"對紅軍的軍事指揮權,初步形成以毛澤東為核心的軍事指揮中樞,為遵義會議的成功奠定了基礎。會後,紅軍遵照會議決定,把撤離蘇區以來的消極避戰變為積極作戰,主動出擊,恢復了宣傳群眾、組織群眾、建立革命政權的光榮傳統[4]。紅軍按照黎平會議決定的"應堅決消滅阻攔我之黔敵部隊,對蔣、湘、桂諸敵應力爭避免大的戰鬥,但在前進路線上與上述諸敵部隊遭遇時,則應打擊之,以保證我向指定地區前進"的方針,強渡烏江天險,攻占了遵義,掀開了中國革命的新篇章。[5]
由來
草塘鎮歷史悠久,商貿發達,清末及民國初期即被稱為"黔北四大集鎮"之一。因每月申(猴)寅(虎)日趕場,故俗稱"猴場"。
1934年12月31日至1935年1月1日,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在這裡召開,史稱"猴場會議"。
為什麼黨史軍史稱"猴場會議"而非"草塘會議",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一是當時紅軍作戰電文中地名均使用猴場而不是草塘。如,1934年12月30日22時《朱德關於各軍團縱隊卅一日的行動及其任務的部署》中記載:"今卅日我一軍團缺二師及九軍團到達龍溪、餘慶、白塘之線,二師前進至猴場、陳家寨地域。"
二是參加長征的老同志在回憶錄中地名大多記載為猴場而不是草塘。例一,長征中擔任毛主席警衛員的陳昌奉於1964年12月《長征經過貴州時的一些情況》一文中談到:"在廣西走了一段路又向湖南和貴州黎平,再轉黃平過烏江。過了黃平到江界河,到了甕安猴場。"例二,楊成武在《強渡烏江》一文中寫到:"經過半天的急行軍,我們到達了烏江南邊一百多里的猴場。"等等。
2010年2月,草塘鎮正式更名為猴場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