爺爺的看青往事(季金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爺爺的看青往事》是中國當代作家季金平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爺爺的看青往事
在我八九歲的時候,爺爺就故去了,享年八十六歲,以至於在我的記憶里,對爺爺的印象很模糊,仿佛從記事起,他老人家就是風燭殘年的樣子。古銅色的面龐布滿深深的溝壑,似乎流淌着幾經滄桑的長河,微駝的脊背遮蓋不住他曾經高大威猛的身軀,甚至頜下長長的花白鬍鬚,每一根都記錄着他飽嘗風雨的往事。
所以,關於爺爺的一些事情,都是由父親給我們講來——
爺爺那輩共兄弟五人,爺爺排行老四,祖祖輩輩都是地地道道的農民。爺爺生於晚清,長於民國,舊社會曾給地主扛過工,終日面朝黃土背朝天,建國以後,照樣過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田園生活,一輩子勤勞樸實。
上世紀五十年代,那陣兒還沒有成立生產隊,各家都有一塊地,由個戶自行打理,收成盈虧自負。爺爺是從吃苦受累的舊社會過來的人,對農活自然不陌生,春播、夏管、秋收、冬藏,樣樣都打理得井井有條。那個年代,莊稼人家都是靠天吃飯,如果這一年風調雨順,你就能多打幾斤糧食,要是趕上旱澇蝗災的年頭,可能就是顆粒無收。人勤地不懶,爺爺深信這個理,對他管理的這塊地也是十分精心。
那個年代,能力強會算計的人家,可以從長計議,厲行節約,多種瓜薯豆菜,日子尚能溫飽。家裡人口多、勞動力較少的人家則總是青黃不接,捉襟見肘,甚至吃了上頓沒有下頓,瓦罐里存不下隔夜糧。所以沒辦法,就只能把良心藏在胳肢窩下,每到了莊稼快成熟的季節,就摸到地里,左右觀望沒人看守,就撅人家幾棵豆杈、砍幾個高粱穗子拿回家,或者是刨一筐紅薯、掰半袋棒子回來充當口糧,以度饑荒。
這不,把莊稼視作珍寶的爺爺,就發現自家的玉米棒子最近總丟,每天丟個十多個,二十來個。爺爺很是氣憤,於是決定看青,一定要捉住這個偷棒子的賊。
看青,就是快到了秋收時節,由專人負責守護莊稼,防止被人偷盜,在五六十年代,是有這樣一個職業存在的。
這天白天,爺爺蹲守了一天,相安無事。
到了晚上,爺爺又獨自一人來到自家地里,先圍着棒子地巡視了一圈,沒發現風吹草動。於是,便從腰間拽出長長的煙袋鍋兒,灌滿細煙葉,用拇指摁瓷實,然後取出火柴點燃,找了個隱蔽的畦埂,蹲下身吧嗒吧嗒地抽了起來。在黑暗中,煙袋鍋兒忽明忽暗的光亮閃閃爍爍,就像是田野里飛舞的螢火蟲。就着煙袋鍋兒的火亮兒,爺爺凝望着這片即將成熟的玉米棒子琢磨着心事,身子旁邊,插着一柄干農活用的雙齒合叉。
夜逐漸深了,滿天的星斗照耀着蒼茫的大地,草窠里的蛐蛐兒們不知疲倦地鳴叫,偶爾,還能聽到豆地里「窸窸窣窣」的聲音,那是洞裡的田鼠出來盜糧了。
爺爺側着耳朵傾聽了一會兒,並沒有聽見任何異常的聲響,覺得今晚賊人不會來了,站起身,把煙袋鍋兒在鞋底上磕了磕,又別在腰間,正準備拿着合叉回家睡覺,忽然,就聽得地里發出「咔嚓、咔嚓」清脆的掰棒子的聲音,棒子秸葉子「唰啦唰啦」直響,腳步聲也越來越近。爺爺屏息凝神,注視着聲音的來向,手中握緊了那柄合叉,來了,果然來了!隨後就發現一條黑影闖進了爺爺的視線。
「誰?」爺爺雙手端着合叉厲聲問道。
正在偷玉米的黑影做賊心虛,被這突如其來的大喝嚇得一哆嗦,趕緊停住了,爺爺大踏步走向了黑影。
來人背着一隻荊筐,筐里橫七豎八地裝着剛剛掰下來的十來只玉米棒子,猛然見到正氣凜然的地主人出現在自己的眼前,羞愧難當,怯怯地,從肩上摘下筐放到了地上。
爺爺湊到黑影跟前,藉助微弱的星光,看清了來人,他非但沒有大聲叱責,反而把手中的合叉插到地上,貓下腰,左手抄筐底,右手搬筐椐,把多半筐玉米抬起來,遞在那人的肩膀上,發現筐還不太滿,爺爺又幫忙掰了幾個大個的玉米棒子,插到了筐里。
那人接過筐,愣了愣,沒說什麼,轉身消失在村莊的方向。
第二天晚上,爺爺沒來地里看青,而是在家踏踏實實地睡了一個安穩覺。
從那以後, 他精心管理的玉米棒子,再也沒有丟過。那晚他捉住的那個黑影到底是個誰,也成了人們心中的一個謎。[1]
作者簡介
季金平,70後,河北高碑店人,愛好寫作,喜歡用文字記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