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湘江战役(莫青雯)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湘江战役
图片来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湘江战役》中国当代作家莫青雯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湘江战役

——血染江河名垂青史

回望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百年征程,党带领人民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伟大奇迹。二万五千里的长征是人类历史的一大壮举,而湘江战役则被誉为红军长征史上“最惨烈、最悲壮、最辉煌”的一战。血染湘江,红透半壁江山,那是最沉重的色彩;以森森白骨做底,那又是最绚丽的色彩;其上五星冉冉,那也是最神圣的色彩,镌刻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头。

伴随着党的二十大召开,历史的滚滚烟尘席卷而来,期刊室营造出浓郁的红色氛围,我沉浸在一片“红色海洋”中,拿起座位边摆放的党史教育书籍,仿佛回到了湘江战役发生的那一年……

陈树湘“断肠明志”

1934年12月冬,湘江战役触动了中国人民的心,此时的中国已经是冰火两重天,红三十四师用血肉之躯筑起一道“城墙”,在危难之际,师长陈树湘率领全师战士杀出一条血路。

被俘后,陈树湘忍痛从伤口处绞断肠子,英勇就义,以热血荐轩辕,兑现了“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的誓言。壮哉,壮哉!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有人在为你负重前行。他死后,头颅被敌人割下来挂在城门示众。这里是他生长的故乡啊!他以这种方式告别了故乡,告别了母亲。 “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青山埋忠骨,红星耀精魂。陈树湘,他用短暂的一生书写了对祖国对党对人民绝对忠诚的革命赞歌。也许历史书廖廖几行字,是他的一生,但是跨越时间的长河,属于他的红色记忆仍然熠熠生辉。

易荡平“荡平天下”

全州县的湘江战役纪念馆,珍藏着易荡平生前用过的物品。他20岁投笔从戎,以“荡平天下为己任”。1934年11月他在湘江战役脚山铺战斗中身负重伤,敌军攻势越来越猛,前沿阵地相继失守,他也危在旦夕。敌人一步步逼近,“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生又何妨,死又何惧?易荡平夺过警卫员手中的枪,击中自己的头颅,将生命留置在了26岁。

“我的历程已尽,但是中国的革命之路需要更多的人前仆后继,中国的辉煌我看不到了,但是未来千千万万的中国人民将会代替我迎接盛世中国,我愿以身许国,荡平天下”。我想这便是易荡平先生来不及诉说的遗言,盛世中国已经实现,你为革命洒下的热血没有白费,一代又一代的中国青年前仆后继开创更美好的未来。

酒海井棕绳

在广西革命纪念馆的展厅里,陈列着一根黑色棕绳。上世纪70年代,这件珍贵的文物发掘于广西灌阳县酒海井。

1934年11月,发生在全州和灌阳交界的新圩阻击战惊天地泣鬼神。连日的战火没有惊扰到酒海井,却在一个阴雨连绵的傍晚,桂系反动民团押来了100多名红军重伤员。伤员们虽然军装破烂,但都端正地戴着八角帽,上边有醒目的红星。这些红军重伤员都是红三军团第五师的战士,新圩阻击战刚结束,民团便追捕而来,100多名无法撤离的伤员被捕,押往酒海井。民团让伤员们排队走向井口,伤员们稍有迟疑,民团的枪托就猛地砸向他们的头部。这些十七八岁的重伤战士虽然无力反抗,但毫不畏惧。他们喊着“红军万岁!”“共产党万岁”……无一人流泪,无一人求饶,坚定地仰望天空,此刻他们或在与远方的亲人告别,或在期待美好的未来。

英雄血染湘江渡,江底尽埋英烈骨,一草一木一忠魂,一山一石一丰碑。战争的硝烟已散尽,只留下这根棕绳静静地躺在展柜里,它见证了战争的残酷与战士的坚强。

红军手雷“小甜瓜”

在桂林博物馆“漓水春秋——桂林历史文化陈列”湘江战役的展柜中,安放着3枚手雷。它们的形状很像佛手瓜,正面是一个五角星的图案。

因为其独特的外形和标志,红军战士亲切地称呼它们为“小甜瓜”。当年,中华苏维埃政府的经济条件非常艰苦,铸造出来的手雷表面粗糙,结构简单,品种五花八门,材质、大小、重量都不尽相同,甚至连外壳上的党徽大小都不一样。然而就是这样一种简陋的武器,却陪着红军走过了两万五千里长征。

这3枚红军手雷是桂林博物馆从湘江战役遗址征集而来的。看着它们,80多年前湘江战役的炮火声仿佛穿越时空,回荡在耳边。1934年11月27日,湘江战役拉开序幕,面对数倍于己的敌军,红军将士向死而生,浴血奋战,滚滚硝烟中,一枚枚“小甜瓜”从阵地中掷出,阻挡了敌人一拨又一拨的进攻。战斗持续了五昼夜,将士的鲜血浸染湘江,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铸就一座历史的丰碑。

硝烟远去,山河无恙。“小甜瓜”虽然简陋,但是掷出它们的人,却有着无比坚定的信仰。

黄家人冒死守护军旗

广西博物馆收藏了一面红军长征途中遗留的旗帜,旗帜上鲜艳的色彩已经褪去,但是属于湘江战役的记忆不会褪色。

1934年11月28日,在全州县新圩镇,湘江战役第一场阻击战爆发。1934年的深秋,萧瑟的秋风,凋落的红色枫叶,以及血染的沙场,这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秋。枫树脚村村民黄和林一家热情接待了一位受伤的李姓红军战士。枫树脚村外,战斗还在继续,红军战士冒死坚守了三天四夜,战斗悲壮而激烈。新圩阻击战的部队胜利完成了任务,撤离此地。李姓红军战士撤退时把军旗交给了黄和林,说“等革命胜利后我再来取”。

88年过去了,红军战士没有赴约。但是黄家人祖孙四代守护这面红旗。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山河动荡,活着已经很不容易,黄家人却誓死守护红旗。新中国成立后,经历了不知道多少个日夜的提心吊胆,黄家后人辗转将这件珍贵的革命文物捐赠给广西博物馆。

黄家人多年守护的不只是一面旗,还是血与火的历史,是黄家人日日盼、月月盼、年年盼,盼望红军战士归来的信念,是军民的鱼水情。

历史需要铭记与传承。尹汤怀用半生讲解湘江战役,从1996年起,他便在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工作,为民众讲解湘江战役故事,而他一直坚守的原因是“英雄不怕牺牲,就怕被遗忘”,于是他把讲解湘江战役故事,传承红色基因为己任。爱国,就是热爱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并用一生去践行。他守护的不是一座座冰冷的坟墓,而是一代代中国人的精神支柱,征程亦是归途,坚守心中一方净土,生命也会因此升华。

在灌阳县烈士陵园,一座墓碑的碑座上镌刻着一行文字:“你们的姓名无人知晓,你们的功勋永世长存”。那些没有留下名字的革命先烈,那些在战火纷飞中陨落的尘埃,那些没有来得及交代的遗言,那些没有来得及记录生命中的高光时刻,都化作了湘江战役精神支柱,培育了中国人“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情怀

同落寞并生的还有伟大。他们“俯首甘为孺子牛”,将青春甚至性命都献给了那挚爱人民。他们是无数个为民请命的陈树湘,用鲜血去反抗压迫与暴力,倒下的是躯体,立起来的却是不朽的丰碑!他们是无数个舍生取义的易荡平,含着英年早逝的悲壮,更有着屈原“伏清白以死直兮”的不屈,即便是死,也充满了屈原投江的悲壮和决绝;他们是无数个守护红军墓、讲解红色故事的平凡而又伟大的人们;他们啊,是黑暗时代里的破晓黎明,是破碎山河里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雄。“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陈树湘未惜头颅洒热血,易荡平甘将热血沃中华,无数红军战士赤诚肝胆献国情......他们用胸膛挡住了冰冷的子弹,用双手扶住了这将倾大厦,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山河无恙,因为有无数人慨然以赴。

湘江战役中三万将士浴血奋战,用青春和热血谱写了一曲壮美的革命史诗,现世如山,绵亘于红色大江的蜿蜒行迹。诚然,不同时代的江河予以时代不同的印记,烙下印记力量却绝非须臾成就,它以红色基因为载体在血脉中沉淀,方能给予时代滋养。湘江战役是滚烫的爱国热血,是亿万万颗沸血难消的爱国之心。[1]

作者简介

李英利,1964年出生于山西临猗,运城市作协会员,临猗县庙上中心学校教师。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