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流通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流通

來自 呢圖網 的圖片

中文名稱;流通

外文名稱;circulation

拼音;liú tōng

釋義;指商品、貨幣流轉

解釋;商品的運動過程

流通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是liú tōng,意思:①流轉通行;不停滯:空氣~。②指商品、貨幣流轉。[1]

拼音

liú tōng

英文

circulation;circulate;go the rounds; put into circulation

詞義

貨幣或其他交換手段在整個團體或社會內從人到人的傳遞收回流通中的金幣。

基本解釋

①流轉通行;不停滯:空氣~。 ②指商品、貨幣流轉。 流: 流 liú 液體移動:流水。流汗。流血。流淚。流程。流瀉。流質。流水不腐。汗流浹背。隨波逐流 通: 通 tōng 設有阻礙,可以穿過,能夠達到:通風。通天。通氣。通宵。通行。通過。通衢。貫通。四通八達

引證詳解

1. 流轉通行;不停滯。

①《尸子》卷上:"水有四德,沐浴群生,流通萬物,仁也。"

②《資治通鑑·漢光武帝建武二年》:"三郡清靜,邊路流通。"

③清 趙翼 《甌北詩話·南宋人著述未入金源》:" 宋 南渡後…… 南宋 人詩文,則罕有傳至中原者,疆域所限,固不能即時流通。"

④洪深《五奎橋》第一幕"這是地面的高低,空氣的流通,和電磁的作用,三方面的關係。"

2. 特指商品、貨幣流轉。

①漢 桓寬《鹽鐵論·通有》:"山居澤處,蓬蒿磽埆,財物流通,有以均之。"

②宋 葉適《舒彥升墓志銘》:"所鑄輪郭肉好,皆為式於後不可改,故私錢遂絕而官鑄流通至今。"

③瞿秋白《赤都心史》五:"經濟市場的流通原來這樣。"

3、暢通。

①《最勝王經》卷三:"安穩豐樂,正法流通。"比喻佛法暢通無阻。

②《十地義記》卷一:"傳布名流,無壅曰通。"多指傳布教法,使其流暢而無阻塞。佛經中最後一部分稱"流通分",寺院中出售佛教用品的處所稱"法物流通處"。俗語中亦以指在商品經濟條件下社會再生產過程的一個環節。

經濟學名詞

概念

一般指以貨幣作為交換媒介的商品交換。包括商品買賣行為以及相互聯繫、相互交錯的各個商品形態變化所形成的循環的總體。 廣義的流通,還包括在商品流通領域中繼續進行的生產過程,如商品的運輸、檢驗、分類、包裝、儲存、保管等。 在特定條件下,還指資本或社會主義資金的流通過程,它包括資本或社會主義資金在不斷運動中所反覆經歷的兩個流通階段和一個生產階段相統一的過程。 摺疊含義 商品的運動過程。廣義的流通是商品買賣行為以及相互聯繫、相互交錯的各個商品形態變化所形成的循環的總過程,它使社會生產過程永不停息周而復始地運動。狹義的流通是商品從生產領域向消費領域的運動過程,由售賣過程(W-G)和購買過程(G-W)構成,它是社會再生產的前提和條件。

流通是社會分工和生產社會化引起的。原始社會末期,由於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出現了農業和畜牧業的分工,從而產生了以物易物的商品交換(W-W)。接着,又出現了手工業和農業的分工,產生了直接以交換為目的的商品生產,使得商品交換經常化,進而產生了貨幣,商品交換就變成了以貨幣為媒介的交換(W-G-W) ,即商品流通。商品流通將交換過程分解為兩個獨立的階段:售賣過程(W-G)和購買過程(G-W),從而將交換過程分解為賣和買兩個獨立的行為。商品流通兩個階段的任何一個環節中斷或受阻,都會使經濟活動之間的聯繫無法實現,從而潛藏了經濟危機的可能性。在商品流通的進一步發展過程中,當社會上出現了獨立的社會經濟部門--商業部門時,商品售賣的業務開始由商業部門來承擔。這時,商品流通發展到了發達階段。

流通不直接創造價值,卻是創造和實現價值必要的條件。經過流通領域,貨幣資金才能轉化為生產資金,商品資金才能轉化為貨幣資金;流通反映了資金形態轉化和資金不斷循環的總過程。流通在商品經濟運行中的作用主要有:①保證生產過程的正常進行。任何商品被生產出來後,如果不進入售賣過程,資金就會在商品形式上積壓起來,生產部門就不能繼續進行生產;任何生產部門在開工之前,如果不進入生產資料的購買過程,生產就無法進行。②商業部門專門從事流通領域的活動,有助於生產部門騰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從事生產和組織生產,節省勞動力和勞動時間,使生產過程不斷擴大,也有助於節省流通中的勞動耗費和勞動時間,提高社會經濟效益。

分類

商品流通

商品交換的發展了的形式。商品交換的原始形式是物物交換。產品所有者把換出自己的產品和換進別人的產品這兩個行為一次完成;產品的所有者和需要者,作為交換雙方的當事人,直接成交,既不需要貨幣作媒介,也不需要當事人以外的人參預其事。隨着生產力的發展,進入交換的商品逐漸增多,物物的直接交換便越來越困難了。因為物物交換必須交換的雙方都需要對方的產品,否則,便交換不成。人們逐漸把自己的商品,先換成起一般等價物作用的商品即貨幣,再用貨幣換回自己需要的其他商品。交換過程變成了以貨幣為媒介的交換(商品-貨幣-商品),即商品流通。

商品流通將交換過程分解為兩個獨立的階段:商品-貨幣,即賣的階段;貨幣-商品,即買的階段。在這個過程中商品的形態相應地發生了兩次變化:先由商品轉化為貨幣,再由貨幣轉化為商品。這樣,商品流通本身就包含了連續的交換;而且一個商品的形態變化又和其他商品的形態變化交錯在一起,構成一系列的交換。所以,必須把流通理解作"從總體上看的交換"(《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第101頁)。商品流通的出現雖然克服了物物交換的困難,但同時也使商品生產的內在矛盾進一步發展和擴大。流通把交換過程分解為賣和買兩個獨立的行為,使它們在時間上和空間上都截然分開,這就有可能出現有人賣了商品而不立即購買,從而造成買賣脫節的現象,產生了經濟危機的形式上的可能性。

商品流通出現至今已有幾千年的歷史。在社會主義制度出現以前,流通都是和生產資料私有制聯繫在一起的,因此,流通都表現為私人之間的流通,和當時的生產一樣,同樣是受無政府狀態所支配,而且它還作為一種異己的力量支配着它的當事人。

資本主義商品流通

資本主義商品流通實質上是資本的流通。在資本主義制度下,流通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剩餘價值固然是在生產領域中創造出來的,但是創造剩餘價值的勞動力這一特殊商品是在流通領域買到的。剩餘價值生產出來了,也必須在流通領域中才能最終實現。因此,流通對每個資本主義企業來說,是實現資本主義生產目的的條件,關係着每個資本家的命運。如果商品賣不出去,流通中斷,生產便無法進行,企業的機器、設備、原材料等便喪失了資本的機能。與此相聯繫,流通對整個社會資本的再生產來說,也具有決定的意義,因為社會資本能不能實現再生產,同樣依賴於流通。社會總產品的實現問題,構成社會資本再生產的核心問題。從本質上看,資本主義流通是為資本家實現剩餘價值服務的,它具有剝削的性質。資本主義剝削要以發達的流通為前提。但是,由於資本主義所固有的矛盾,勞動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落後於生產的增長,使商品供求脫節,商品銷售遇到很大困難,發展到尖銳的程度,就會發生經濟危機。

社會主義商品流通

社會主義商品流通反映着在生產資料公有制基礎上聯合起來的勞動者通過市場商品買賣互相交換其活動的關係。主要包括:

①全民所有制經濟和集體所有制經濟之間的商品交換關係。兩種社會主義公有制的存在,是這種交換關係的基礎。由於全民所有制經濟的主體集中在城市,主要從事工業生產,而集體所有制經濟的主體則分散在農村,主要從事農業生產,這種市場商品交換便形成了城市和鄉村、工業和農業之間的經濟聯繫,體現着以兩種公有制為基礎的社會主義勞動者集團,即工人和農民之間互相交換其活動的互助合作關係。

②全民所有制企業相互之間的交換關係。全民所有制企業具有的相對獨立的經濟實體的性質和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社會主義商品生產者的地位,是這種交換關係的基礎。它不是不同所有者之間的交換,而是全民所有制內部各構成部分之間的交換。產品經過交換,所有權仍屬於社會主義國家。這種交換溝通了國民經濟不同部門的全民所有制企業之間的經濟聯繫,反映出全民所有制經濟內部各企業之間根本利益一致、局部利益有區別的聯合勞動者之間的互助合作關係。

③集體所有制企業之間的商品交換關係。生產資料和勞動產品屬於不同的集體企業所有,是這種商品交換的基礎。通過這種商品交換,社會分工不同的城鄉集體企業,互相取得對方的產品以滿足再生產的需要。這種交換反映了不同集體企業的聯合勞動者互相交換其活動的互助合作關係。

④國家職工向全民所有制企業購買消費品的商品交換關係。國家根據按勞分配原則用貨幣形式對職工發放工資和獎金,是這種交換的基礎。國家職工同全民所有制企業之間的這種買賣,也必須遵循商品等價交換的原則,各類商品的價格也要以價值為基礎。經過交換,商品的所有權轉移到了職工手裡,成為職工的個人財產。

從這些方面看,它具有商品流通的基本特徵。但是,職工的勞動力不是商品,在這種商品流通中,職工方面是有買無賣,國家方面是有賣無買。從這一角度看,這又是一種和一般商品交換有所不同的社會主義的商品交換關係。

相關概念

在日常工作與學習中,除流通用語外,還經常遇到諸如商業、營銷、交換、商品流通、貿易、分銷等用語。

1、商品流通。

商品流通是指商品從生產領域到消費領域的轉移過程。這是被學術界基本公認的一種解釋。當然,商品流通也包括商流與物流兩層含義,即商品的所有權轉移與商品的實體轉移。

2、交換。

關於流通與交換的關係,馬克思有過經典論述,即"流通本身只是交換的一定要素,或者也是從交換總體上看的交換"。也就是說,流通並不等同於交換,只是交換的部分內容。這是因為交換既包括勞動的交換,也包括勞動成果的交換。

勞動的交換是在組織內部通過指揮與命令而進行的,屬於生產活動,不屬於流通。而勞動成果的交換也有兩種形式,一種是產品交換,一種是商品交換。產品交換也是在組織內部通過指揮與命令進行的,其目的是為了更好地生產一種共同的產品,本質上也是一種生產行為,在馬克思看來,產品交換也不屬於流通。相反,只有商品交換才具有流通的性質。顯然,馬克思在此所說的流通是指商品流通,而且是指商品所有權的流通,即商流。

3、交易。

一般情況下,人們將交易理解為"買賣",即市場交易。因此,交易同商品交換是同義語。

4、貿易。

貿易是指對商品的"轉售"行為,包括國內貿易與國際貿易。國內貿易是指在一國之內進行的"轉售"行為,國際貿易是指在國與國或多國之間進行的"轉售"行為。而所謂"轉售"是指不經過生產製造環節,將購買的商品再銷售給買者的行為。因此,生產者為生產商品而進行的採購行為,或者將其生產的商品銷售給買者的行為,以及消費者出於個人消費的需要而進行的購買或銷售行為,都不屬於貿易。顯然,流通包括貿易,但貿易不是流通的全部。

5、商業或貿易業。

商業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商業是泛指一切以盈利為目的的事業,即英語中的"Business";狹義的商業是指專門從事"轉售"(商品交換)活動的盈利性事業,也就是通常所說的貿易業,包括國內貿易業與國際貿易業。國內貿易業通常也叫國內商業,包括批發業與零售業。人們習慣將國內貿易業稱為商業,以此與國際貿易業或進出口貿易業相區別。

從全社會來看,商品或產品由生產領域到消費領域的轉移(流通)不全是由商業者或貿易業者來完成的,或者說,不是全部由專業化的流通機構(商業或貿易部門)來完成的,其中,作為消費者的個人,以及作為生產者的製造商,也從事着大量的流通活動,因此,商業或貿易業這一概念,無法涵蓋流通的全部內涵。

6、營銷。

儘管營銷概念的內涵與外延及應用領域發生了多次演進、拓展,然而,就其基本含義而言,現代意義的營銷仍然是指微觀組織從發現甚至創造市場需求開始,並通過產品、價格、渠道、促銷,以及與顧客和環境相關的各種活動,以最終完成商品或服務從生產領域到消費領域的轉移。

可見,營銷概念不僅包括定價、渠道選擇、促銷等流通行為,而且還包括發現甚至創造市場需求、對商品或服務的創意與設計、與顧客及環境的互動等活動。但就其本質而言,它仍然是指微觀組織如何將商品或服務由生產領域向消費領域的轉移問題,即微觀組織的流通問題。同時,就營銷的客體而言,不僅包括有形商品,也包括無形的服務

7、分銷。

在英語中有"Distribution"一詞,日文將其譯成"流通",中文一般將其譯成"分銷"。

本文認為,流通與分銷既相同又不同。相同之處在於,兩者都指的是商品或產品的流動過程;而不同之處在於,前者是從全社會來看或宏觀意義的商品或產品的流動過程,而後者卻是從企業,特別是製造商的角度來看的商品或產品的流動過程。也就是說,流通是具有宏觀意義的概念,而分銷則是具有微觀意義的概念。同樣是商品由生產領域到消費領域的轉移問題,對製造商而言,是分銷問題;而對全社會來說,則是流通問題。

生產關係

一方面,生產對流通起着主導的決定的作用。流通的存在、性質、規模和方式,都由生產決定,沒有生產,也就沒有流通。另一方面,凡是存在商品生產的地方,流通便構成再生產過程的重要環節,它作為一個相對獨立的能動因素,促進或阻礙生產的發展。商品生產出來以後,是否能順利地賣出去轉化為貨幣,是一個關鍵。因為它直接關係着再生產的能否順利進行和發展。流通既是生產的結果,又是生產的前提。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必須適應於生產的發展,大力發展商品流通,以使社會主義國民經濟成為生機勃勃的經濟有機體。

有些經濟學家認為,流通不僅是指價值的流通(商品價值形態的變化),而且包括使用價值的流通("物流")。將來商品生產和商品流通消失了,由於還存在社會分工和社會化的生產,使用價值即產品的流通仍將繼續存在。

相關視頻

流通操作方法

參考資料

  1. 中證流通(000902)_股票行情_走勢圖 , 東方財富網,2023年5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