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沙漠化(Desertification)指原由植物覆蓋的土地變成不毛之地的現象。是水土流失的一種形式,相對乾旱的土地變得更加乾涸原因有許多,如氣候變化和人類過度開發等。
當沙漠在星球生命周期中自然形成,則為自然現象;然而,由於過度開墾,近乎肆虐無節制地壓榨土壤中的養分,則為「土壤死亡」,可以追溯至人類過多開發。沙漠化是嚴重的全球生態和環境問題[1]。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林業局於2006年6月17日的公佈,中華人民共和國沙漠化土地達到173萬9700平方公里,佔國土面積18%以上,影響全國30個一級行政區(省、自治區、直轄市)。
定義
就「沙漠化」一詞而言,合理的定義充滿爭議。赫爾穆特·蓋斯特(Helmut Geist, 2005)發現了上百種正式定義。最廣為接受是普林斯頓大學字典中「肥沃土地因濫砍濫伐、乾旱或不合理耕作等常見原因轉變為沙漠的過程」。[2]
沙漠化也在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中有明確定義:「土地因各種原因退化為乾旱、半乾旱和乾燥次濕地區,包括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3]
爭議的另一主要原因是沙漠化歸類。有的歸類非常模糊簡單,如「人造沙漠」;有的寬泛兼容,如「無規則沙漠」。
該話題最早的討論來自於西非法蘭西殖民帝國研究委員會對撒哈拉沙漠史前擴張的探索。[4]
起因
沙漠化現象可能是自然的。作為自然現象的沙漠化是因為地球乾燥帶移動,所產生的氣候變化導致局部地區沙漠化。不過,今日世界各地沙漠化原因,多數歸咎於人為原因;人口急速增長,所居土地被過份耕種以及牧畜,導致土地枯渴不適合耕種。沙漠化通常由自然沙漠週邊開始,進而逐漸擴散開來。研究顯示,在許多環境中,隨着植被覆蓋增加,侵蝕和流失會成指數減少。[5]暴露的旱地土壤會被風吹走或被洪水沖走,留下貧瘠土地在日光下暴曬,變成不毛之地。艾倫·薩弗瑞(Allan Savory)則給出有爭議的意見,認為控制牲畜,模擬野生牧群可以逆轉沙漠化。
歷史
世界上最著名的荒漠是長時間自然形成的。在絕大多數時間裡,沙漠變大變小,與人為活動無關。古老的大型沙漠有些如今被植被控制,已經不再活躍,有些跨越現今的核心區域,如最大最熱的撒哈拉沙漠。[6]
沙漠化在人類歷史上角色重要,導致數個大型帝國崩潰,如迦太基、希臘和羅馬帝國,並使得當地人口遷徙轉移。歷史跡象顯示幾個世紀前乾旱區域嚴重的、大規模的土地退化發生在三個人口稠密的中心:地中海地區、美索不達米平原和中國黃土高原。
中東的美索不達米亞(今伊拉克)地區是世上最早發展農業的地域之一,從而發展成世上最早的文明發祥地之一。美索不達米亞的土壤本來甚為肥沃,不過由於過度的農業活動,人們不理會土地長期枯渴,更開發河段上游、採伐森林,上游土地從而不能吸收降雨,雨水全都流入河中造成水土流失以及洪水。
參考文獻
- ↑ Geist (2005), p. 4 Template:Wayback
- ↑ define:desertification - Google Search. [21 June 2016].
- ↑ Part I. [21 June 2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6-07).
- ↑ Mortimore, Michael. Adapting to drought: farmers, famines, and desertification in west Afric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9: 12 [2017-08-06]. ISBN 978-0-521-3231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11).
- ↑ Geeson, Nichola 等. Mediterranean desertification: a mosaic of processes and responses. John Wiley & Sons. 2002: 58 [2017-08-06]. ISBN 978-0-470-84448-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2-04).
- ↑ United States Geological Survey, "Desertification" Template:Wayback, 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