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观隐士(史飞翔)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楼观隐士》是中国当代作家史飞翔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楼观隐士
楼观者,老子说经之地,高士演道之所,历时久远,名闻遐迩。古人言:“关中河山百二,以终南为最胜,终南千峰耸翠,以楼观为最名”,故楼观有“天下第一福地”之美誉。楼观作为“天下道林张本之地”,立三千年庙户不绝,历代名流高士多在此修悟真谛,以成正道。
楼观隐士首推老子。老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被称作“隐君子”的人。《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载:“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伯阳,谥曰聃。周守藏室之史也。”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之久,见周之衰,遂乘青牛西去,至函谷关写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经》。老子做过周守藏室之史,博览群书,深谙兴衰存亡之道,故能清虚自守,无为而治。作为中国隐士的“鼻祖”,老子在隐逸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地位,他以自己独特的哲学表达为隐逸提供了理论基础。老子在楼观口述的《道德经》被道家奉为最高经典,楼观也成为天下道家和道教的总祖庭。
老子的弟子尹喜堪称是老子的“忘年交”,二人意气相投。相传,周康王时,尹喜为函谷关关令,于终南山中结草为楼,每日登草楼观星望气。一日忽见紫气东来,吉星西行,预感必有圣人经过此关,于是守候关中。不久一位老者身披五彩云衣,骑青牛而至,原来是老子西游入秦。尹喜将老子请到楼观,执弟子礼,请其讲经著书。老子在楼观的高岗上为尹喜讲授《道德经》五千言,后飘然而去。试想,如果没有尹喜的“先见之明”和“强为我著书”,今天我们就无法读到博大精深的《道德经》。从这个意义上讲,尹喜是一位有功于中国文化的“大隐”。
自老子、尹喜之后,楼观不仅成为“神明之奥区,列真之会府”,同时也成为历代高人雅士朝觐之圣地。楼观派的创始人梁谌乃扶风人,师事郑法师,博通古今,善阴阳占候之术,他是见于史书记载的第一位楼观道士。梁谌撰写的《楼观先师传》是楼观道自创一派、自立一宗的主要标志。梁谌之后楼观道的代表人是岐晖。
岐晖是北朝至隋唐间的道士,京兆有扈人。北周武帝天和五年(公元570年)出家入道,隋开皇三年(583年)师事楼观道法师苏道标,后任楼观监院道长。隋朝末年,炀帝暴政,百姓涂炭。李渊父子在太原起兵,其女平阳公主在户县响应,转战至周至,兵困楼观北部司竹(今司竹乡)。这时,岐晖用观内所屯粮草百担接济,并选派八十多名道士充军助战。唐朝建立后,高祖李渊封岐晖为“金紫光禄大夫”,其他道士为“银青光禄大夫”,赐田十顷,并大修楼观。岐晖对楼观道在隋末唐初的大盛做出了重要贡献。
王重阳,祖籍陕西咸阳大魏村,后迁至终南县刘蒋村。王重阳出生于庶族地主家庭,曾中进士,47岁时弃绝功名,慨然入道,在楼观附近隐居修道。金大定元年(1161年),王重阳在终南山南时村挖穴墓,取名“活死人墓”,又号“行菆”,自居其中,潜心修持。几年后,王重阳独自乞食,东出潼关,前往山东布教,创立“全真道”。以道为主,兼修儒佛;提倡性命双修,内外丹兼修;全真保性,不事黄白烧炼,出家绝尘缘。全真道对传统道教进行改革,为道教注入了新的活力,创立不久即受到朝廷的重视,明令予以保护和提倡。当时,楼观派已处于衰败,于是改奉全真道,历经元明清至今,一直信奉,遂使楼观成为著名的十方丛林之一。
楼观历史上有一位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物,那就是“财神”赵公明。赵公明,姓赵名朗,字公明,终南山下周至赵代村人。赵公明家境贫寒,年青时为木材商打工,为人诚实守信,仗义勇为,深得工友信任。木材商十分赞赏,多次奖励。赵公明攒下钱财以后,又借贷工友钱款,凭借自身勇气、胆识和诚信,自任木商,进行经营。赵公明目光远大,胸怀宽广,客户自然信赖他,争着和赵公明做生意,故积累了巨额财富。有人借赵公明百金做生意,不想遭遇天灾亏了本,一时无力偿还债务。赵公明知道后就让其仅还一双筷子,以抵消其所欠债资。为富行仁,义利双收。赵公明不但周济贫困,出手大方,而且资助国家的军事行动,亲自参军打仗,十分勇敢。赵公明一边经营商业,一边到终南山楼观拜访道家学者,精研道理修得正道。赵公明驯养了一只曾经骚扰平原百姓的黑色老虎,人们视为奇迹,称为赵公明的“黑虎坐骑”。赵公明讲信用、扶贫助困、学道修行、和美处事、善于隐讳。集众多美德于一身,后人才将赵公明敬为“财神”。
楼观历史上的隐士高人远远不止这几位,其中既有王嘉、孙彻、马俭、尹法兴、牛文侯、王道义、“田谷十老”这样的宗教性人物,也有汉钟离、吕洞宾这样的广为民间称道的神话性人物,直到今天仍有任法融这样贯通天地的“当代大隐”。由此可见,楼观隐士绵延不断、代不乏人。 [1]
作者简介
史飞翔,中国作协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陕西省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特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