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尼斯堡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柯尼斯堡號(德語:Königsberg)是德國於1920年代建造的三艘柯尼斯堡級輕巡洋艦的首艦,於1929年至1940年4月期間先後服役於國家海軍和戰爭海軍,並參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其另外兩艘姊妹艦為卡爾斯魯厄號和科隆號。柯尼斯堡號由威廉港的國家海軍船廠承建,於1926年4月開始架設龍骨、1927年3月下水[1],至1929年4月正式投入使用。它配備有九門安裝在三座三聯裝炮塔內的150毫米25式速射炮作為主艦炮,最高速度為32節。
柯尼斯堡號在整個1930年代都被用作培訓海軍見習官的教練船,並於1930年代後期的西班牙內戰期間參與了非干預巡邏。隨着第二次世界大戰於1939年9月爆發,該艦又受命在北海鋪設防禦性雷區,然後於1940年4月參加了入侵挪威的威悉演習行動。在襲擊卑爾根時,它被當地的海岸炮嚴重致損,並於翌日在港口內遭英國轟炸機擊沉。其殘骸最終於1942年被打撈出水,至第二年完成拆解報廢。
設計
柯尼斯堡號的全長為174米(570英尺10英寸),有15.2米(49英尺10英寸)的舷寬和最多6.28米(20英尺7英寸)的吃水深度。它滿載時的作戰排水量可高達7,700長噸(7,800公噸)。艦隻的推進系統由四台蒸汽輪機和兩台10缸四衝程柴油機組成。渦輪機的蒸汽則由六台船用式雙頭燃油鍋爐供應。這些動力裝置的額定功率為65,000匹軸馬力(48,000千瓦特)、最高速度為32節(59千米每小時),並能夠以19節(35千米每小時)的速度續航5,700海里(10,600千米)。其標準船員編制為21名軍官和493名水兵。
柯尼斯堡號的主艦炮為九門安裝在三座三聯裝炮塔內的150毫米25式速射炮,其中一座位於艦艏,另外兩座以背負式布局安置在艦艉。後炮塔可旋轉以增加其射界。它們共配備1080發彈藥,其中每炮120發。艦隻還設有兩門單座安裝的88毫米45倍徑高射炮;各配備400發彈藥。柯尼斯堡號同樣搭載有四組設於艦舯的三聯裝魚雷發射管,並配備24枚管徑為500毫米(20英寸)的魚雷。此外,艦隻還可貯存120枚水雷。在裝甲方面,艦隻受到40毫米(1.6英寸)厚的裝甲甲板和50毫米(2.0英寸)厚的水線裝甲帶所保護。司令塔的厚度則有100毫米(3.9英寸)。
服役歷史
柯尼斯堡號是以「B號巡洋艦」的名義訂購,並獲得了「忒提斯代艦(Ersatz Thetis)」的臨時代號,因其目的是要替代老舊的小巡洋艦忒提斯號。它於1926年4月12日在威廉港的國家海軍船廠開始架設龍骨、1927年3月26日下水,至1929年4月17日投入國家海軍使用。一經入役,該艦便被指定為德國艦隊偵察部隊的旗艦。此後,它搭載軍校學員進行了一系列的訓練巡航,並在地中海各地展開多次友好訪問。艦隻於1931年進行了首次重大改裝;其前桅被縮短,後部艦艛則稍作加長。奧托·馮·施拉德於1931年9月至1934年9月擔任柯尼斯堡號的艦長。此後,他的職務由胡貝特·施蒙特接替,並在接下來的一年中指揮艦隻。1934年,柯尼斯堡號在其後部艦艛的主炮塔前方加裝了兩門單座的88毫米32式速射炮。同年,它與另一艘輕巡洋艦萊比錫號對英國進行了自第一次世界大戰[2]結束後、十六年來的首次友好訪問。
1935年,艦隻安裝了一副飛機彈射器,以及一個可以搬運浮筒飛機的吊杆。第二年,單炮架安裝的88毫米炮被一種新的三軸穩定雙支架所取代;在後部艦艛上則增加了另外兩座雙支架。此外還安裝了高射炮的射擊指揮儀。改裝完成後,柯尼斯堡號被委任為一艘火炮教練船。在1930年代末的西班牙內戰期間,該艦參與了非干預巡邏;而在巡邏過程中,它曾迫使共和黨派交還其所扣押的一艘德國貨輪。
回到德國後,柯尼斯堡號重新開始了它的火炮訓練任務,同時也作為雷達樣機的試驗台。它本計劃轉配至U艇學校,在那裡將被用作U艇船員的靶艦。但這項任務因1939年9月爆發的第二次世界大戰而中斷。在德國入侵波蘭的前一天,柯尼斯堡號於8月31日在波羅的海發現了波蘭驅逐艦雷暴號和閃電號。在敵對行動開始時,它和其它幾艘德國巡洋艦在北海布設了一個防禦雷區。然後它駛入波羅的海展開訓練演習。庫爾特-凱撒·霍夫曼於1939年6月至9月擔任該艦的艦長。同年末,艦隻在船體上安裝了一副用於抵禦磁性水雷的消磁線圈。柯尼斯堡號於1940年3月重返現役,當時它被分配至攻擊挪威的入侵部隊。
視頻
柯尼斯堡號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軍事知識------柯尼斯堡級輕型巡洋艦 ,搜狐,2018-04-24
- ↑ 一戰德國傳奇戰艦:「柯尼斯堡」在非洲與英國艦隊鏖戰一年,網易,2017-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