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柬埔寨印象(凌代琼)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柬埔寨印象
图片来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柬埔寨印象》中国当代作家凌代琼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柬埔寨印象

百花齐放的阳春三月,我们一群来自8省的散文作家柬埔寨之旅采风团15人,从南宁无圩机场起飞,飞往柬埔寨吴哥机场。柬埔寨的空姐中国话不好,只会说两个生硬的字“坐好”。人坐在机舱里呆等,不如与机窗外丰富的云朵玩耍。飞机像蝴蝶,在云的故乡穿行。我不知道天空云的家是什么样子,气流、气团、气场与阳光、水汽、气流,高山、湖泊、海洋,怎样抽丝蒸发出万千气象的云世界,也就云里雾里地与云交流起来。

看空中云涛、云图的变化,感觉云是大地的诗,是宇宙灵性的相。云没有国界,可随风自由飘荡,朵云、细云、蘑菇云、翻滚云、以及在灰白间变色的小祥云,可在大如喜马拉雅的群峰云山边停泊,又可在四面白棉花云,中间天蓝为水的“天湖”中小游。人有国界的,不能变形,变性,只可云云众生,伴云行走一次,就是跨国旅行了。说出与说不出的空中云象,视乎要告诉我什么?我刚从云的密集中感到云的柔软,也刚读出一个词“软云”时,飞机就降落了。

天象云图还在脑海变幻,我这个飘动的云就已飘在暹粒吴哥机场了。春心刚刚打开,温情也刚刚生发,只3个小时后,就进入了高温34度的夏季,人的情感被柬埔寨的火热熏着了。但异国的建筑,热带的植物,虽然没有老街坊的味道,人鼻息着果香的空气,眼睛里流动着高棉的人影,远有鸟儿先绕弯后脆声的问候,再有柬埔寨导游小陈流利的汉语,我也就绅士起来。我是带着故乡旅行,故乡就在我的生体里,远方有诗有爱,还有新奇与惊喜。我们此次采风远方的家,就在安在暹粒的钻石4星级饭店。

远方家的梦,被不知叫什么鸟轻轻又细脆的叫醒,寻声而去,这才知道自己昨夜是诗意的栖居。推门而出,抬头见芒果,鸟儿树中唱。阳台下的泳池映着朝晖,柬埔寨建筑元素红色的翘檐屋顶,映衬在芭蕉、芒果、菠萝蜜等树之中。放眼,暹粒的土地铺展并解构着我的想象与好奇。

走在去大吴哥的路上,导游介绍说:柬埔寨,旧称高棉,位于中南半岛。领土为碟状盆地,三面被丘陵与山脉环绕,中部为广阔而富庶的平原,占全国面积四分之三以上。境内有湄公河和东南亚最大的淡水湖-洞里萨湖(又称金边湖),首都金边。人口1300万。柬埔寨属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29—30℃,5—10月为雨季,11月—次年4月为旱季。气温要是低于14度,柬埔寨就要冻死许多人。说得我们来自辽宁的作家瞪直了眼。

柬埔寨是传统农业国,没有工业,贫困人口占总人口28%。现在就相当于中国的80年代的生活水平,军警平均月工资70-100美元左右,外资工厂工人月工资100-120美元。一般人的工资不到100美元。柬埔寨买卖是以美元结算,用人民币结算1:6.5的比例。柬埔寨的货币叫瑞尔。1000瑞尔,相当于人民币2元。佛教为柬埔寨国教,95%以上的居民信奉佛教。看车窗外穿行的摩托车,它是百姓的主要代步工具。再看男子穿直领多扣上衣,还有不穿上衣的,只穿“纱笼”或“山朴”。 也就是我们中国人说的“灯笼裤“,脚踏拖鞋,妇女的便服上衣多为丝质圆领对襟短袖衫,下身也穿“纱笼”或“山朴”,通常她们在腰间还要缠一条图案优美的长布巾。但我们去朝拜,就不能袒胸露臂,女人裙子要过膝,男人不要穿短裤,这是一种礼节。

柬埔寨人以大米为主食,喜食素菜,但逢年过节,他们的餐桌上还是有鱼有肉,菜肴十分丰富。他们偏爱辣、甜、酸的味道,辣椒、葱、姜、大蒜是不可缺少的调料。他们很欣赏中国的广东菜和云南菜。饮酒较普遍,水果亦可作下酒物。

说真诚的话,我们就是被神秘的高棉微笑吸引到柬埔寨的。当然最想看的就是吴哥窟。导游引导我们走进了热带森林。高大的古树将吴哥古迹掩在绿海之中。位于暹粒省境内的吴哥古迹巴戎寺,是柬埔寨民族的象征,被誉为东方四大奇迹之一。有49座巨大的四面佛雕像,佛像为典型高棉人面容,个个面带笑容,据说是建造巴戎寺的神王阇耶跋摩七世的面容。

吴哥王朝的细节,以及微笑发源哪里?这一切都已是历史之谜。当我们站在据说是建造巴戎寺的神王阇耶跋摩七世的面容。厚厚的嘴唇,圆而大的脸的高棉的微笑石雕前,那微笑的眼神,感觉还含有神韵,人与穿越而来的微笑对视,一种神秘的愉悦直抵人心。

我无法追想,这些佛塔全部用巨大的石块垒砌而成,有些石块重达8吨以上,是怎样搬运打造而成的。吴哥古迹现存600多处,分布在面积45平方公里的森林里,造城又是怎样的一种场景。手摸着火山岩的围墙,都想象不出这些建筑材料来自哪里。就更不用说佛塔刻有各种形态的雕像,有的还高达数米之高。人走动在古木参天与破败微笑四溢的古寺群,就如走进陌生的古代,仿佛某寺门能在某个时间,走出吴哥王朝的侍卫来。神秘的宗教神话,高棉的日常生活片段,在吴哥给了我们许多艺术的享受于惊喜。

说起现场感觉的神秘,不仅仅是这里拍摄过《古墓丽影》的电影与《花样年华》。人与石头上微笑的对视,人在石树中甜蜜的寻找与发现,神秘气息在断裂的石柱和残缺的墙壁间弥漫,虽然已还原不了未被发现前丛林中沉睡的样子,但雕刻出来的王朝,透出千年的话语等等,还是让人震撼。大树根如长龙盘寺、盘墙、盘窗而走,树、寺以及雕像、寺庙的坍塌与横七八竖的大树,在生长与死亡之进程中,大树缠绕,古树包塔,自然、风雨、生长、寂寞与共残缺破败共同营造的神秘空间和各种奇观,不身临其境是无法感觉的。文字无法完整表达那意境里的东西。

我的眼神、身心不知多少次融入高棉的微笑,可那穿越历史的感觉,并没有凝固,每次相遇,都有新的信息与我交流。我神往地抚摸微笑厚厚的嘴唇,想动感出历史的唇语。让历史与我共同完成一个微笑。世界各国太多的游客,都在以各自的方式,将自己融入到震惊世界的东方微笑之中。被高棉的微笑震撼在时空里的每一个游客,脸上都流韵着高棉微笑神秘的光彩。

古文明的信号,牵着我们的脚步。宽大的斗象台,考验着我们形散而意不散的思维。这片巨石垒建起的很大一片建筑,过去皇族政要在这里迎宾检阅,举行庆典。今天我们要在这里与浮雕一起检阅我们的文字方阵。我相信,从柬埔寨斗象台走出的文字,一定精美传神。

坐在大榕树下,任裹挟着柬埔寨古意又神秘的风吹着我们。护城河里倒影着柬埔寨国旗的三个古塔。此时,风跃上水面,一层一程你推我,我推你地翻阅着水光里的文字。小猴子在拦路抢食,老猴子在小吴哥的屋顶上散步。被称为世界七大奇迹的吴哥窟,用它的护城河为镜,将我们通通融入到更大的空间里。

柬埔寨大榕树村,是一个历史悠久、民风淳朴、风景优美的村落。佛教文化与手工文化融合在村民生活之中。当我们走进民俗大榕树村,村里路边屋前屋后以及草垛边,芒果树上青色的芒果挂满树枝,一头牛在吃草。(这里的牛比我见到的中国牛要小三分之一)村不到百户。主事都是女人。一个叫阿珠,30多岁的女人将我们领进了她的家。

柬埔寨的家庭,女主男嫁是我们没有想到的。家是两层,楼下放农具和杂物,楼上是木地板,前后两窗。楼上是会客与睡觉的地方。上楼一定要脱鞋。爬楼梯,走进楼上一看,只有像我们80年代的小长方桌和几把椅子。睡觉的地方没有一张床,问阿珠晚上睡哪里?她手指地板,就这里。哪孩子呢?大人小孩,都滚在地板上。

阿珠说,他男人嫁到她家来,(相当于中国的入赘)带来300斤白银,两头牛。人每天挣工分,日子一天天过。阿珠在楼上给我们讲话,她的两个3到4岁的孩子,坐在布做的吊床玩耍,小鸡小狗围着孩子。孩子们不上幼儿园,也不上学校,村里让两个7到8岁的孩子,为游客表演斗鸡。大多数孩子在泥土里玩,没有说谁家孩子生病。

女人在柬埔寨是不敢与中国女人比的。就说生孩子吧,我在劳动时,肚子痛,抱着大树就自己把孩子生下来了。自己剪断脐带,在井里打一桶凉水,将孩子洗一洗。回家用我们自己的方法护理下身,第二天,就下地干活,又挣工分了。吃红糖鸡蛋,也没有什么特别,只听说中国女人有做月子的习俗,我们那敢想啊!翻阅资料,中国元朝一个叫周达观的人写得一本书《真腊风土记》是这样的:番妇产后,即作热饭抺之,以盐纳于阴戸,凡一昼夜而除之。以此产中无病,且收敛常如室女。我不知道阿珠说得是不是这种方法,也不好问女人之事,就转话题问,吃饭在哪里?不上楼吃饭,就在楼下的棚子里。锅灶、水桶、石桌、石椅子等等厨房的东西。是用一大块白塑料薄膜另有几根木头撑起来的。

在暹粒吴哥窟走动了5天,没有见到一家医院。导游说这里医疗费很高,看一个感冒,要100多美金,不要乱吃街上的东西。柬埔寨的啊木鱼,炸昆虫,炸蜘蛛、蝙蝠、蜈蚣、蝎子等等,我写出这些食品的名字,可能就有人忍不住了。可为了安全,我只好放弃。因为这是在国外。你可别笑话我,看着草棚摊位里的油炸昆虫,舌尖上刮起味蕾的风暴,可我还是一边流着口水,一边学习“高棉的微笑”,然后,改用热带水果芒果、莲雾来缓解诱惑。就这两种水果,比中国台湾的口感还要好的多。

在柬埔寨最让人不开心的是,到处要小费。每天出门,一间房要2000瑞尔,客车司机要小费,服务要小费。按摩、在洞里萨湖游玩,你不留神,就有小孩为你捶背,然后向你要1美元。我们从湖里上岸,就有两个12到13岁的女孩,走到我面前,从手提篮子里,拿出一个印有我头像的瓷盘,手一伸8000瑞尔。我再用眼一扫,我的同伴们的肖像都被印上去了。就知道这是要小费的另一种手段,微笑拒绝了。

要小费,已成公开化。连出海关都公开将手一伸,做出数钱的动作,说出不标注的两个字“小费”。我们团住的210房间,有一次出门忘了放小费,回国退房前,将我们一团人等在哪里,说少了一条毛巾。而我们知道,这人有洁癖,是不可能的。后来还是在我的叫喊毛巾多少钱,赔偿的声音中,导游与钻石客房的人,才收住了这一下三滥的闹剧。[1]

作者简介

凌代琼,安徽铜陵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多次获全国各类散文奖。发表各类文学作品100多万字。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