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时的年味(杨恒战儿)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时的年味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时的年味》中国当代作家恒战儿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追时的年味

成人的世界,年味愈来愈淡了,总是过得仓促、乏味,甚至还有点儿疲惫,不由得让我怀念起小时候的年来。

也许现在的鞭炮声比过去响,也许现在的烟花比过去璀璨,也许现在的美食比过去丰富,然而,小时候过年的那种感觉却是再也找不回了,只有在回忆中久久回味。

出生在乡下,小时候的年是在村里度过,那时的年漫长而有味。尤其是我,对年的期盼比任何人都要早,似乎从冬天的第一场雪就已经拉开了帷幕。因为下雪意味着冬天来了,距离过年也就近了。

谈到过年,我第一个想到了发小阿波。他与我同年同月同日生,我们两家距离很近,都挨着一个大水坑。脑海中,常会浮现小时候我和阿波望眼欲穿盼过年的情景。入冬的第一场雪飘过,我和阿波就端坐在大水坑旁,掰着小指头倒数距离过年的日子“60天、50天、30天……”那时的日子真叫一个慢。

喝过腊八粥后,就感觉到年近了,看到了年的影子。而祭灶夜,吃过芝麻糖后,就闻到了浓浓的年味,似乎还听到年匆匆赶来的脚步声。那时,芝麻糖也是奢侈品,叫祭灶糖,只有祭灶夜才能享有,且每次只买几根,一人只分一小块儿。平时吃不到,不像现在超市随时可以买到。

接下来的日子,大人开始忙活了,扫房子、蒸馒头、炸丸子、炸油条、杀鸡、炖肉等,年味溢满了小村落的每个庭院。大人常说,我小时候赶上了好日子。但我感觉与现在的富裕没法比,他们所谓的“好”无非是平时吃上了白面馒头,而吃肉却只有逢年过节才能享用。

记忆中,家家户户都会在年前蒸好几锅馒头,炸好多油条和丸子,我家也如此。母亲会把馒头装满编织袋,油条和丸子装满大篮子,往往还没吃完,就发霉了,现在想来不可思议。鸡和肉是奢侈品,鸡自家养的,肉不会多买,父亲在年前把肉分割成许多小方块,用地锅炖熟,捞出来,装入一柳编篮子。然后在堂屋房梁上系根绳子,装肉的篮子就通过这根绳子悬在半空中。

炖肉时,我哪儿也不去,就守着灶台,只等肉熟后,父亲把剔过肉的骨头给我。上边肉已不多,只有小刀剔不到的地方还留些,我会想方设法啃得一干二净,比父亲的小刀还要厉害。但这还不解馋,常在半夜,等家人熟睡,搬凳子到装肉的篮下,费上九牛二虎之力够些剔骨肉或从肉方上撕些瘦肉塞入口中独享。

除夕夜,过年的感觉达到了高潮,大人依然忙碌,母亲忙着包饺子,父亲搞祭拜仪式,但这一切与我无关,我关注的是新衣服。小时候一年才添一身新衣,虽是大姐手工做的,颜色要么蓝,要么绿,但对我已是一年中最好的礼物了。除夕夜的晚饭后,我一定要规规矩矩地把新衣穿上,一家人谁也拦不住我。

在阿辉眼中,我是发小中的贵族,因为我有两个刚订婚的姐姐,年前姐夫探亲都会给我压岁钱,到了我口袋里往往还没暖热就被我挥霍一空了。除夕夜的大街上已经看不到人影了,我带阿辉到村里唯一的代销店,敲开门,买两捆摔炮,一人一捆,作为阿辉陪伴我到最后的奖赏。

之后,忽明忽暗的大街上就会时不时传来摔炮的响声,那是我们两个的恶作剧,拿摔炮朝临街的房后猛摔,“砰砰砰”几声响,赶快逃离,就像打游击似的。待大人叫嚣着出来,我们早已跑得没了影,远远听着大人的抱怨声,窃喜、偷笑,有成功的感觉。有时我们还真能撑一夜不睡,有时实在困了,到家小憩一会儿,依然不脱新衣服。

初一早上,最大的活动是拜年,但我关注的不是拜年,而且通过拜年可以拥有更多的鞭炮。天还不亮,我和小伙伴们就结伴挨家挨户地给长者拜年,磕过头,就干等着奖赏。大人会给些鞭炮、核桃或糖果,而我最喜欢的是鞭炮。大人给鞭炮以外的礼物,我索性就不要了,因此还落了个懂事的孩子。有时,哪家大人给孩子们发了“大雷”,也就是那种较大的鞭炮,我们就相互告知,把那家作为重点对象,拜年后拿不到大雷就耐心地磨蹭,直到纳入口袋。而哪家既没大雷又没小炮时,我们就匆匆去,匆匆回,为的是赶时间去下一家。

有一年,发小阿波去给村里的五爷磕头,五爷年纪大了还没起床,家里也没用电,漆黑一片,结果进屋后一脚踩进尿盆。阿波只得回家换双鞋子,告诫其他小伙伴不要去五爷家了,尿洒了一地,且啥礼物也没准备。但我们还是礼节性地去磕头拜年,只是距他好远,屋内还是泥土地面,生怕被尿泥滑倒。

拜年的活动,我和小伙伴们的口袋里装满了鞭炮,开始在大街小巷燃放鞭炮了。调皮捣蛋的学着大人燃根烟,而大多伙伴燃根香,用来点燃鞭炮。胆大的把鞭炮拿在手中,点燃后再扔到半空中。胆小的就把鞭炮放在地上,燃后迅速离去,还捂着耳朵。大街小巷时断时续地传来鞭炮声,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硝烟味。

初一过后,大人们就开始走亲访友了,我和小伙伴们自然不会放过享受美食的大好机会。而现在的孩子,物质丰富,天天都跟过年似的,是体会不到那种感觉的。

过年的最后一项内容是过元宵,称之为过小年。正月十六早上,村里的大人小孩还会像初一那样早早起床,而且有很多的活动。有的到田地里拔些豆茬;有的沿着老井转几圈;有的到土寨墙上走一走等等。最后,在各十字路口燃上一大堆篝火,几十个人围上一圈烤火。所有的这些活动都有着各种各样的寓意,有的是发财、有的是平安、有的是不生病,总之都是好的意愿,从这些活动中我看到了朴实的乡亲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当小年过后,这个年才宣告真正结束了。但我们却还在久久地回味,意犹未尽,随即又盼望下一个年了。[1]

作者简介

杨恒战,供职于封丘县委宣传部,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河南省作协会员,新乡市作协副秘书长。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