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海豹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斑海豹也叫大齿斑海豹、大齿海豹,是一种在在北半球的西北太平洋分布的海豹。
外形特征
斑海豹的身体肥壮而浑圆,呈纺锤型,体长约1.2~2米,体重约100公斤,全身生有细密的短毛,背部灰黑色并布有不规则的棕灰色或棕黑色的斑点,腹面乳白色,斑点稀少,雄兽略大于雌兽。头圆而平滑,眼大,吻短而宽,唇部触口须长而硬,呈念珠状,感觉灵敏,是它觅食的武器之一。没有外耳廓,也没有明显的颈部,四肢短,前后肢都有五趾(指),趾间有皮膜相连,似蹼状,形成鳍足,指、趾端部具有尖锐的爪。前肢狭小,后肢较大而呈扇形,其趾外侧长而内侧短,尾短小,仅有7~10厘米长,夹于后肢之间,联成扇形。前肢朝前,后肢朝后,不能弯曲,游泳的姿势就像人伸开手脚俯卧的样子,这种体型十分适宜在大海中游泳。
分布范围
西太平洋斑海豹是在温带、寒温带的沿海和海岸生活的海洋性哺乳类动物,分布区主要在北太平洋的海域及其沿岸和岛屿,如楚科奇海、白令海、鄂霍茨克海、日本海和朝鲜海等。它在中国主要分布于渤海和黄海,偶见于南海[1]。
生活环境
斑海豹属于鳍脚目,是寒带海生哺乳动物。主要生活在北冰洋和太平洋北部,每年春、冬季节洄游到中国渤海、黄海一带。斑海豹一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海水中度过的,有洄游的行为。仅在生殖、哺乳、休息和换毛时才爬到岸上或者冰块上。
渤海辽东湾结冰区是全球斑海豹8个繁殖区(辽东湾、符拉迪沃斯托克、鞑靼海峡、萨哈林岛东海岸延伸至北海道岛北部、舍利霍夫湾、卡拉金湾至奥柳托尔斯基角、阿纳德尔湾、布里斯托湾至普里比洛夫群岛)中最南的一个[2]。
生态习性
斑海豹的食性较广,主要取决于季节、海域及所栖息的环境。在黄、渤海,春夏季捕食鲱、玉筋鱼、小黄鱼等,秋冬季节则多以梭鱼为食。在日本海、阿拉斯加的近海等地还捕食鳕、鲑等鱼类。其他食物包括各种甲壳类、头足类等海洋性动物。
斑海豹在登陆后只能依靠前肢和上体的蠕动,像一条大蠕虫一样匍匐爬行,步履艰难,跌跌撞撞,十分笨拙可笑,活动的范围也不大。在海岸上群栖时,它们的警惕性很高,就是在睡觉时也经常醒来观查四周的动静,如果发现敌情则迅速从岸边高地或礁石上滚入水中,逃之夭夭。强壮的北极熊是它最大的天敌。
斑海豹游泳时主要依靠后肢和身体的后部左右摆动前进,能以每小时27公里的速度在水面附近游动。它潜水的本领更为高强,一般可以潜至100~300米左右的深水处,每天潜水多达30~40次,每次持续20分钟以上,令鲸类、海豚等海洋兽类也望尘莫及。西太平洋斑海豹的眼睛对水下及陆地都适应得极好,晶状体大而圆,水的折射率与其角膜折射率几乎相等,因此在水中,光波通过它的角膜时不会发生弯曲折射,就如同在空气中传播一样,能使水下影像聚焦后形成在视网膜上,在有月亮的晚上,可以借助水下昏暗的弱光探测到400多米深处的运动物体,从而捕捉猎物。它在水中的听力也很好,能准确地定位声源。在潜水时,它的鼻孔和耳孔中的肌肉活动瓣膜关闭,还可以阻止海水进入耳、鼻。
视频
斑海豹 相关视频
参考文献
- ↑ 你都不了解斑海豹,靠什么保护?,知乎,2019-3-4
- ↑ 斑海豹:辽东湾特有的精灵,凤凰网,201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