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地錦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斑地錦(學名:Euphorbia maculata)是大戟科(Euphorbiaceae)大戟屬(Euphorbia)的一年生草本植物。根纖細,莖匍匐,葉片對生,長橢圓形至腎狀長圓形,先端鈍,基部偏斜,不對稱,略呈漸圓形,邊緣中部以下全緣,中部以上常具細小疏鋸齒;葉面綠色,葉背淡綠色或灰綠色,兩面無毛;葉柄極短,花序單生於葉腋,基部具短柄,總苞狹杯狀,裂片三角狀圓形;腺體黃綠色,橫橢圓形,雄花微伸出總苞外;雌花子房柄伸出總苞外,花柱短,蒴果三角狀卵形,種子卵狀四棱形,無種阜。3-9月花果期。
斑地錦分布在歐亞大陸、台灣島、北美以及中國大陸的浙江、河南、江蘇、湖北、河北、江西等地,生長於海拔43米至100米的地區,一般生於平原以及低山坡的路旁,目前已由人工引種栽培。
該種具有止血,清濕熱,通乳功效。主治黃疸,泄瀉,疳積,血痢,尿血,血崩,外傷出血,乳汁不多,癰腫瘡毒。
形態特徵
一年生草本。根纖細,長4-7厘米,直徑約2毫米。莖匍匐,長10-17厘米,直徑約1毫米,被白色疏柔毛。
葉對生,長橢圓形至腎狀長圓形,長6-12毫米,寬2-4毫米,先端鈍,基部偏斜,不對稱,略呈漸圓形,邊緣中部以下全緣,中部以上常具細小疏鋸齒;葉面綠色,中部常具有一個長圓形的紫色斑點,葉背淡綠色或灰綠色,新鮮時可見紫色斑,干時不清楚,兩面無毛;葉柄極短,長約1毫米;托葉鑽狀,不分裂,邊緣具睫毛。
花序單生於葉腋,基部具短柄,柄長1-2毫米;總苞狹杯狀,高0.7-1.0 毫米,直徑約0.5毫米,外部具白色疏柔毛,邊緣5裂,裂片三角狀圓形;腺體4,黃綠色,橫橢圓形,邊緣具白色附屬物。雄花4-5,微伸出總苞外;雌花1,子房柄伸出總苞外,且被柔毛;子房被疏柔毛;花柱短,近基部合生;柱頭2裂。
蒴果三角狀卵形,長約2毫米,直徑約2毫米,被稀疏柔毛,成熟時易分裂為3個分果爿。種子卵狀四棱形,長約1毫米,直徑約0.7毫米,灰色或灰棕色,每個棱面具5個橫溝,無種阜。花期3~5月,果期6~9月。
生長環境
生於平原或低山坡的路旁。
通常生長在平原或低山地的路旁濕地,它通常會侵入遭受破壞的土壤乾燥結實的草地和農田中。
主要價值
【性味歸經】: 《浙江天目山藥植志》辛,平。歸肝、大腸經。
【藥材性狀】:葉上表面具紅斑,蒴果被稀疏白色短柔毛。
【功效主治】:止血,清濕熱,通乳。治黃疸,泄瀉,疳積,血痢,尿血,血崩,外傷出血,乳汁不多,癰腫瘡毒。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 斑地錦 認識植物
- 斑地錦Species Chamaesyce maculata (L.) Small, 1903 臺灣生命大百科
- Chamaesyce maculata (L.) Small, 1903 斑地錦 臺台灣生物多樣性資訊入口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