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故鄉的小河(向世凡)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故鄉的小河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故鄉的小河》中國當代作家向世凡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故鄉的小河

故鄉有一條小河,原名叫萬屍河。傳說是宋朝名將楊六郎在河邊打仗,把敵人殺得屍橫遍野,鮮血染紅了河水而得名的。就像萬里長江,上段叫嘉陵江,中段叫長江,下游叫揚子江一樣,萬屍河的上段叫杜化河,下段叫朱家河。從巫峽南岸的鏈子溪流入長江。

盛夏季節,站在離我家老屋一百多米的山岩頂,俯視山下,看見彎彎曲曲的河床,河兩岸綠油油的莊稼。冬天水少,被水沖刷過的石頭露出水面,像一條蜿蜒曲折的白色帶子,橫在山腳下。夏天,暴雨過後,漲水淹沒了河中的石頭,只見一滿河黃顏色的水流。

記得第一次過河是十二歲的時候,要到離我們學校二十多公里的區小學,進行畢業升學考試。三個老師領着我們班三十多個學生,沿着壁陡的山岩往河下走。我們大都是第一次出遠門,心裡很高興,走路蹦蹦跳跳,時而採摘路邊的山花。走了兩個多小時,才到河邊,河水沖刷着石頭,發出很大的響聲,兩個人說話要大聲喊才能聽見。老師帶我們到一處寬闊平坦的河邊上,踩着河水過對岸去,又返回來,老師給我們做示範,試探水的深淺。然後叫我們脫鞋子過河。我心裡有些害怕,老師讓我們手牽着手,下水過後,覺得頭暈,好像河水向我們衝來,我們的身子向一邊傾斜,老師說:「眼睛不能望着河水,要望着河對岸一個固定的石頭。」我們按照老師的要求,腳踩穩後,再移動另一隻腳。河面大約有二十多米寬,我們趟過河去,又上坡走了十多公里山路,在區公所的旅店住下,每人一角錢的住宿費。第三天,天氣變了,下着小雨.我們踏着泥濘小路,冒着雨返回河邊時,河水漲高了,聲音也大了,河的上游霧沉沉的,在下大雨。老師牽着幾個大點的同學過了河,又返回來,河水越來越急了,老師只好一個個背過去,水齊老師的腰深了,看看水漲得快,老師也不敢過來了,就在河對岸對着我們三個人喊話,叫我們往下遊走,下面有橋,我們也不知道橋在什麼地方,沿着河邊隱隱約約的小路,大約走了五公里路,見用兩根大樹杆橫在石頭上的橋。橋下水急浪大,我膽子小,不敢過橋,好在那兩個同學比我大,牽着我過了橋。回到學校,老師才說,那橋叫朱家河橋。

住在河邊的表哥告訴我,杜化河岸,萬丈高的壁崖上,長有檀香樹,檀香樹是名貴的藥材,什麼難治的病,只要把藥裡面放幾片檀香,就會藥到病除。這種藥就是弄不到手。我問他,怎麼知道有檀香樹呢?他說,聽老輩人講,秋天,在河邊砍柴的時候,看見河裡漂幾片紅色的樹葉子,撈起來一看,樹葉上有一個藍顏色的佛爺,是自生成的,估計是從山崖上的檀香樹上掉下來的。如果弄到檀香樹這種藥材,準會發大財。也有人把長繩子拴在腰間,從幾百米的崖頂上,慢慢放下去找檀香樹,但沒有人找到過。每年都有人碰巧看到過有佛爺的樹葉子。這個故事在河的兩岸廣為流傳,是真是假也沒有人去考證。他還告訴我,在朱家河的岸邊,有一個碗口大的石洞,洞裡平時流出來的是清澈的泉水,夏天,暴雨過後幾小時,從洞裡流出來黃顏色的渾水,裡面夾雜着筷子長的白魚,住在洞邊的一戶人家,就提着竹籃去撈魚,自家吃不完,還送給別人。解放前,朱家河岸邊的一戶人家,把水攔起來,製作了木料的水力機械,驅動石碓。把山中的竹子和稻草,用刀劈碎以後,放在石碓里,打成紙漿造紙。解放後,收歸集體所有。上世紀的五六十年代,我們區供銷社及周邊代銷店賣的紙,都是朱家河紙廠生產的。後來,不知什麼原因停辦了。

以前,河上只有幾座極簡單的木橋,夏天漲大水時,行人來往從橋上走,絕大部分是趟水過河。也沒有公路,我們鄉供銷社賣的食鹽、布匹、煤油、化肥、肥皂等物資,全靠腳夫從區供銷社背過來,又把當地的藥材、棕片、核桃、茶葉等山貨,用人力背到區供銷社。一遇河中漲大水,就只得把貨放在河邊的山洞裡。秋天,生產隊送公糧到區糧食倉庫,也要選晴天,趟水過河。

上個世紀六十年代中期,區里投資,用了一個冬天,在萬屍河段修了一座水泥橋,叫萬福橋,同時將萬屍河改名為萬福河,水泥橋為供銷社背貨的腳夫提供了方便。幾年後,又修了一條公路到鄉供銷社,在水泥橋上游三公里處建了一座公路橋,縣城的汽車把鄉里的煤炭、煙葉、藥材、雞蛋等土特產運往縣城,又把化肥、農具等日用品用汽車送到鄉供銷社。自從修了公路之後,各個大隊買了中型拖拉機,背貨的腳夫失業了,只得回家種地。有一個年輕的腳夫,還被招進了供銷社,當了售貨員。河上架起的公路橋,為鄉村和城市之間的交往提供了極大的方便

文化大革命後期,縣裡投資,在朱家河修了一座水電站,利用萬福河的河水為人類造福,粗大的電纜將電力送往縣城。隨後,區里出錢修建了楊家壩電站,供應區里用電和兩岸農戶的照明。我的一個堂妹被招進楊家壩電站,當了值班電工。我家鄉的村民,祖祖輩輩用松明子照明,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後期,家裡條件好的,才點上煤油燈。當村民們第一次看見裝在自家的電燈泡,發出耀眼的白光時,內心激動不已,感謝黨的英明領導,體現社會主義的優越性。改革開放以來,山區人民得到了實惠,由於有了電,有的買了榨油機和麵粉機械,成了專業戶。有一半左右的農戶買了乾濕磨,既可加工玉米,又可磨黃豆。祖祖輩輩使用的大大小小的石磨,被山民們搬到了戶外的核桃樹下。村民們還買了收錄機、電視機。流行歌曲、電視連續劇,打破了山村夜晚的寂靜活躍了山村的文化生活。

據我所知,在這條小河上,已架起了三座公路橋,還有好幾座人行水泥橋,修建了四座水電站。多年前,一位家鄉的親戚來我家,我關心地問起,長江三峽大壩修成以後,水位抬高一百八十米,朱家河能否行船時,他說,由於萬福河水位落差大,三峽水電站修成以後,水位還在朱家河電站以下,這樣,縣裡準備投資修一座更大的電站。

轉眼進入了21世紀,修建三峽水電站,新縣城上移。由縣裡投資,在萬福河的中段,引出一股水來,沿着半山坡的水渠,在甲石村下面,打一個隧道,把無任何污染的河水,引到巴東新城區,建自來水廠。在巴東對岸的新官渡口鎮,看這一引水工程,別有一番情趣。

隨着三峽水電站的發電。水位抬高了一百多米。昔日在河邊裝有鐵鏈子,供行人攀爬的崖壁,已沉入到江底。在長江的入口處,成了平緩的河面,可以劃木船進入朱家河的下游,河的兩邊是刀鑿斧劈的絕壁,甚是壯觀,又離巴東縣城較近,交通方便,於是成了一個有名的旅遊景點。從全國各地來的遊客,坐在用橈片划動的木帆船里,一邊欣賞大自然的美景,一邊唱土家山歌,體味風土民情,享受旅遊的歡樂。

小河兩岸,依山而建的古民居,都是老輩人留下的。有吊腳樓,天井屋,木架子板壁房,花格子窗戶,雕樑畫棟,古色古香,房前屋後是翠綠的竹園,高大的核桃樹,蟬鳴鳥叫,空氣新鮮。山坡里的柴草地上,雞群悠閒地在林中刨食。夏日裡,儘管白天中午的氣溫高達三十多度,但在晚上,還是要蓋被子睡覺。靠近河邊的農家人,聽着潺潺的流水聲進入夢鄉。

前幾年,我到住在杜化河邊半山坡的表哥家去,站在他們的操場邊上,看到岩坎下的杜化河岸,美麗的景色,白色的雲霧湧上來,立時蓋滿了農田和山林。農田裡綠油油的莊稼,半山坡上茂密的森林,河邊的峽谷,千姿百態。表哥對我說,縣裡的領導,準備沿河修一條公路,開發這裡的旅遊景區,把那些喜歡到處玩的外國人,帶到我們這裡來,陪我們吞包穀飯,吃洋芋果果。

我聽了以後感慨萬分,家鄉的小河變了,家鄉的生活變了。[1]

作者簡介

向世凡簡介男,土家族,原工程師技術職稱,湖北省作家協會會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