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尔皮茨号战列舰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提尔皮茨号战列舰(德语:Tirpitz)又名提尔比茨号战列舰是纳粹德国战争海军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所建造的两艘俾斯麦级战列舰的第二艘舰[1],它以原德意志帝国海军的缔造者、海军元帅阿尔弗雷德·冯·提尔皮茨命名。该舰于1936年11月在威廉港的战争海军造船厂船厂进行龙骨架设,并于两年半后下水。全部工程是在1941年2月完成,并随即投入德国舰队服役。如同其姊妹舰俾斯麦号一样,提尔皮茨号的主炮装备有分布在四座双联装炮塔中的380毫米SK C/34型舰炮 。经过一系列的战时修改,提尔皮茨号比俾斯麦号还要重2000公吨,这使它成为了欧洲海军有史以来所建造的最重型战列舰。
在1941年初完成海上试航后,提尔皮茨号曾短期担当德国波罗的海舰队的核心,旨在预防苏联波罗的海舰队逃脱的试图。一年后,该舰航行至挪威,对同盟国的入侵起到威慑作用。尽管驻扎在挪威,提尔皮茨号也被用于拦截前往苏联的盟军护航船队,并于1942年执行了两次同种任务未遂。这是它唯一能担任的角色,因为自圣纳泽尔突袭以来,针对大西洋线路的护航行动太过危险。提尔皮茨号作为存在舰队,迫使英国皇家海军在该地区留存了包括战列舰在内的重要海军力量。
1943年9月,提尔皮茨号连同沙恩霍斯特号战列舰一起炮击了斯匹次卑尔根岛的盟军战略要地,这是它唯一一次使用自身主炮攻击敌方的表面目标。不久,该舰受到英国微型潜艇的袭击而受损,并随后遭到了一系列的大规模空袭。1944年11月12日,提尔皮茨号被装备有12,000英磅(5,400千克)高脚柜炸弹的英国兰开斯特轰炸机在空袭中取得两次直接命中和一次近距脱靶,舰只迅速倾覆。甲板的火势蔓延至其中一座主炮塔的弹药库,引发了大爆炸。舰上阵亡人数估计为950至1204人。1948年至1957年间,挪威与德国对提尔皮茨号进行了联合打捞,起获的舰体残骸被拆解出售。
建造及特点
提尔皮茨号战列舰是根据“G”号合同,以“替代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号”(Ersatz Schleswig-Holstein)作为临时代号进行订购,以取代已淘汰的前无畏舰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号。建造合同被授予威廉港的战争海军造船厂,其中龙骨是在1936年10月20日安放。舰体于1939年4月1日下水,在精心制作的下水典礼上,伊尔莎·冯·哈塞尔(Ilse von Hassel)作为舰名出处、海军元帅阿尔弗雷德·冯·提尔皮茨的女儿主持为舰只命名。而前德意志帝国海军的阿道夫·冯·特罗塔上将则发表了下水演说,阿道夫·希特勒亦有出席观礼。舾装工作于下水后展开,至1941年2月完成。英国轰炸机曾反复袭击造舰的港口,虽无炸弹命中提尔皮茨号,但袭击拖慢了工程的进度。提尔皮茨号于2月25日投入舰队服役,随即于波罗的海进行海上试航。
提尔皮茨号的标准排水量为42,900公吨,满载排水量则达52,600公吨,全长251米,舷宽36米,最大吃水深度10.60米。它由3台勃朗-包维利齿轮传动蒸汽轮机和12台燃油过热水管锅炉驱动,总输出功率可达163,023千瓦特,在速度实验中曾达到30.8节(57.0千米每小时)的最高速度。其标准乘员编制为103名军官及1962名士兵;在战争期间则还增加至108名军官及2500名士兵。竣工时,提尔皮茨号配备有三组FuMO 23型搜索雷达,分别安装在前部、前桅楼和后部测向仪上。它们后来被具有大型天线阵列的27型和26型雷达所取代。1944年顶桅上安装了代号为“霍恩特维尔”的30型雷达,而其舰艉的105毫米高射炮测向仪上则加装了213型“维尔茨堡”火控雷达。
提尔皮茨号在四座双联装炮塔中装备有八门380毫米C/34型舰炮:两座背负式炮塔在前——即“安东”及“布鲁诺”,以及两座在后——“采撒”及“朵拉”[2]。其副炮包括十二门150毫米C/28 L/55型速射炮,十六门105毫米38型高射炮、十六门37毫米C/30型速射炮和最初的十二门20毫米30型高射炮。20毫米炮的数量最终增加至58门。1942年以后,八门533毫米水上鱼雷发射管被安装在两座四联装炮架上,其中舰身的每侧各一座。舰只的主装甲带有320毫米厚,分别由一对50毫米厚的上甲板和100至120毫米厚的正甲板所覆盖。380毫米炮塔在正面和侧面的装甲厚度则分别有360毫米和220毫米厚。
视频
提尔皮茨号战列舰 相关视频
参考文献
- ↑ 二战德国最强的战列舰之一,俾斯麦级第二艘提尔皮茨号战列舰,搜狐,2018-09-13
- ↑ 德国海军的病人——提尔皮茨号战列舰,从诞生到终末经历了什么?,腾讯网,2020-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