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大犹太会堂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来自 马蜂窝网 的图片

大犹太会堂(捷克语:Velká Synagoga)位于捷克比尔森,是欧洲第二大犹太会堂。

会堂简介

最初维也纳建筑师弗莱舍设计的哥特式方案拥有高65米的双塔。1888年12月2日奠基,但是市议会否决了此方案,因为他们认为,这显然是要与附近的比尔森圣巴尔多禄茂主教座堂竞争。Emmanuel Klotz 在1890年提出一个新的设计,保留原来的平面规划和地基,但是将塔楼高度降低20米,创造与众不同的外观,结合浪漫主义和新文艺复兴风格,东方装饰和一个巨大的大卫星。设计很快得到批准,建筑大师鲁道夫Štech 在1893年完成工程,造价162,138 莱茵盾。当时在比尔森的犹太人约2,000人。

这混合的风格令人眼花缭乱:俄罗斯东正教的洋葱圆顶,伊斯兰风格的天花板,明显印度风格的约柜。此犹太会堂一直使用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占领比尔森。在战争期间此犹太会堂被用作一个储存设施,从而幸免破坏。战后,经过犹太人大屠杀人数已经锐减的犹太人收回了此犹太会堂。最后一次宗教仪式在1973年举行,随后共产政权关闭了这座犹太会堂,让其年久失修。1995-1998年进行了修复,耗资6300万捷克克朗,1998年2月11日重新开放。目前这座建筑的中央大厅用于举办音乐会,墙上举办临时摄影展览。此犹太教堂仍用于宗教崇拜,但是只是在从前的冬季祈祷室举行。目前比尔森的犹太人人数只有七十余人。

哥特式的由来

在中世纪的欧洲,继仿罗马式教堂[1]之后,兴起的是歌特式教堂。哥特式教堂产生于西欧11世纪后期兴起了繁荣的城市经济有关。在西欧的许多城市中,手工业和商业促进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城市之间除了经济、政治上的竞争,也带来教堂建筑的竞争,每一城市都以能建立美丽雄伟的教堂为荣。基于这一背景,这一时期的哥特式教堂从外岛内都十分瑰丽华美,即尽奢华之能事,使之成为城市经济繁荣的象征。

哥特式的教堂最初从法国的巴黎开始兴建,其发展分为三阶段。第一阶段,从 12 世纪开始持续到 13 世纪的 50 年代,强调零散结构的递增和高度的增加,如著名的巴黎圣母院。第二阶段,十分重视装饰性的处理,并开始追求丰富多彩的整体视觉效果,如德国科隆大教堂。第三阶段,除仍保持自身的基本特点外,装饰效果的变化已脱离了视觉上应有的结构整体性,如英国剑桥皇家学院礼拜堂[2]

参考文献

  1. 罗马式教堂建筑艺术,新浪博客,2008-05-30
  2. 剑桥国王学院及礼拜堂,搜狐,2018-01-05